莊子在《大宗師》在開頭就強調,能夠理解天道的運行,也能夠理解人的行為,這就是最高的智慧了。理解天道的運行,是為了順應自然而生存;理解人的行為,是為了讓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和智慧,去不斷探索那些尚未知曉的知識領域,拓展認知的邊界。從而能夠安然度過一生而不中途夭折,這就是智慧的極致。
接著,莊子以反問的方式拋出了問題:“然而,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問題。因為知識的正確性依賴于特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是不確定的。怎么知道我所說的“天道”不是人為的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說的“人為”不是天道的體現呢?“
隨后,莊子用古時真人,即得道者的行為和智慧回答了問題,認為只有真正的“真人”才能擁有真正的智慧。
古時的得道者既能順應自然,又能與他人和萬物和諧相處。他們既能無我地融入任何情境,擺脫外界環境、欲望和煩惱的困擾,保持內心的寧靜和淡泊。又能超脫生死、是非、善惡的二元對立、與道合一、與萬物融為一體。
他們能夠站在道的角度,從更高的維度看待世界,不被既有知識、思想、世俗偏見、價值觀和人際關系所束縛,內心自在逍遙。
人類只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人類用語言描述的全部事物和思想,都是基于人的角度,或并不客觀。即使智者們的思想和心得,也難以用語言全面、完全真實和準確的地描述出來,同時也有其時代背景和局限性。
莊子曾用《輪扁論書》等多個寓言故事強調要獨立思考,與時俱進,不要盲目迷信先賢們的思想。
《莊子·大宗師》通過探討了“道”和“真人”的概念,道出了人的成長、開悟和得道在于不斷打破自我束縛,提升自我,直至無我,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
一方面,人們要通過學習,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智慧去探索、涵養未知的知識領域。
同時,人們要放下自己的主觀立場,用新的眼光甚至初學者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學會質疑,獨立思考,不盲目接受既有的知識,世俗觀念和價值觀,不盲目從眾或迷信權威,這樣才能不斷拓展自己認知的邊界。
我們的思想源自外部,并深受外部和他人的影響。我們的周圍充斥著各種由于認知不足所撰寫的錯誤觀點和陳舊過時的思想、甚至還充斥著不少故意歪曲真相、顛倒是非的虛假觀點。
這些思想不僅束縛了我們、阻礙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影響了我們的價值觀、生活和工作。
只有不斷打破思維和思想的枷鎖,我們才能逐漸接近真相,識天時,知人性。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幫助他。
唯有識天時,洞察自然規律,才能順應規律,無為而無不為,不妄為,不逆勢而為,才能無所不為,減少阻礙,取得人生的成功。
在很多時候,人的價值需要通過他人才能體現出來,在于為社會和為他人創造的價值,人的成功往往離不開他人。
唯有知人性,才能深刻理解他人需求,與他人和社會和睦相處。
成功的企業,往往能夠深刻理解客戶需求,并通過積極響應、滿足客戶需求來成就自己。不少成功人士也是洞察人性的高手,通過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
只有不被他人偏見、不被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和習俗所束縛、不執著于關系,擺脫人為的依賴,才能獲得人生的自在。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無形無相,無所不在。但道難以通過言語傳授,只能通過內心的體悟去感知。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凡是從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與道相同。天地萬物都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都是道的呈現。得道,就是要與道相同,與道合一,無我地融入任何情境,與萬物融為一體。
道存在于虛靜之中,通過坐忘,忘卻外在的知識和自我意識,拋開自我形體的束縛,去除知識的干擾,回歸內心的虛靜狀態,才能與道合一。通過心齋,凈化心靈,排除雜念,使心靈如明鏡般清澈,才能感知道的存在。
《莊子·大宗師》不僅說出了人最高的智慧是識天時,知人性,理解天道的運行和人的行為。也說出開悟和得道的方法,即忘卻自我,拋開自我的束縛,與道合一,與萬物融為一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