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太陽能有多么發達,風電有多么強勢,截止到目前,整個社會還是處于依靠礦石能源的初級階段,什么意思,也就是說,當今社會獲取的直接能源還是來自于煤炭、石油等礦石,尤其是煤炭資源,更是能源的根本,也正是如此,那些因為煤炭而發展起來的城鎮,終究會因為煤炭原因走向沒落,比如說納雍的鬃嶺鎮。
其實,因為煤炭原因走向沒落的鄉鎮并不是只有納雍縣才有,重慶北碚的天府鎮也是如此,但天府鎮雖然沒落,卻還有人居住,不像納雍鎮那樣悲慘,人去樓空,滿目荒蕪,位于納雍縣縣城西南部的城郊位置,距離不遠,只有20公里的路程,道路崎嶇,沿著省道307開車需要40分鐘左右才可以到達。
鬃嶺鎮原本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的一個自然鎮,因駐于馬鬃嶺大山腳下而得名,歷史并不悠久,1941年前還是屬于大方縣轄地,后來劃歸納雍縣,1985年鬃嶺鎮才正式正式命名,人口也不多,全部加起來不到4萬人,就這么小一個鎮,能夠走上前臺,一方面得益于后來被廢棄,另一方面就是轄區煤炭資源豐富。
雖然鬃嶺鎮的煤炭開采歷史并不長,最早只可以追溯到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但由于煤炭資源豐富,轄區內聚集了數十個大小煤礦,不但是納雍縣的煤炭重鎮,還是畢節地區著名的“煤都”,到2011年煤礦企業有16家,從業人員5000人,可以說整個城鎮就是一個礦區,礦區就是城鎮,完美融合不分彼此。
鬃嶺鎮規模不大,鄉鎮縱橫交錯有五六條街道,共有3000多戶人家1萬多人,但畢竟是一級管理單位,除了傳統的管理機構外,配套設施也齊全,學校、醫院、商店、火鍋館一樣不少,尤其是大大小小的煤炭公司,以及煤炭公司的工人,更是給城鎮帶來不一樣的繁榮,所以才有畢節煤都的說法。
鬃嶺鎮成也煤炭,敗也煤炭。在2017年地方管理者發出地質災害臨災避險緊急轉移通告,對鬃嶺鎮按下暫停鍵,通告表明據專家現場勘測,城鎮區域屬于危巖帶,簡單點說就是煤礦的采空區,隨時有塌方危險,要求所有市民在9月8日18點前緊急轉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鬃嶺鎮成了城鎮舊址。
截止到今日,鬃嶺鎮已經荒廢了七八年,整個城鎮人去樓空,大街上看不進行人,房屋內能搬走的東西都已搬走,只剩下冰冷的框架,空空如也,長滿雜草,滿目荒蕪,如果不是了解那段歷史,還以為是世界末日提前到來。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