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綠色浙江」可快速關注
3月1日,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綠色浙江創始人、會長阮俊華出席浙江大學社會創業宣講暨綠色浙江25周年公益盛典并以《做求是創新的長期主義者》為題作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各位伙伴: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相聚在啟真湖畔,共同舉行浙江大學社會創業宣講,共賀綠色浙江二十五周年。
今天,我也想用三個問題,結合綠色浙江25周年公益堅持,講講如何做求是創新的長期主義者。
大的創新基因中
從來都有社會擔當
竺可楨老校長講過:“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在那個中國積貧積弱的艱難歲月里,那一輩的教育家深刻認識到,學生的培養不能局限于校園之內,而要著眼于為國育人、服務社會。同樣是浙大校長的馬寅初,后來執掌北大時,談及北大精神,強調“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南開大學的張伯苓校長則秉持“知中國,服務中國”的辦學宗旨。在中國,許多高校都把服務國家、服務社會作為求學的根基所在。如今,我們不禁要深刻反思:中國的教育現狀究竟如何?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是否真正具備了服務社會的能力與擔當?
“到浙大來做什么?將來要做什么樣的人?”這是每個來浙大的學子首先要拷問自己的問題。浙大的創新基因,從實驗室到山河的“社會創業”——早已為答案埋下伏筆,浙大人的“求是”從不局限于課堂,而是將學問寫在江河湖海之間、寫在祖國大地上。
2000年暑期,浙大環境與資源學院大一學生忻皓和黃金海用一輛雙人自行車環浙江騎行2000余公里宣傳環保,當時我是他們的大學輔導員,共同組織了上千人參加的千年環保世紀行活動。這輛補丁摞補丁的自行車,承載的不僅是環保傳單,更是浙大“社會創業”的基因:用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用行動回應時代命題。從“尋找可游泳的河”倒逼治水轉型,到“吾水共治”圓桌會推動生態補償機制,浙大人始終在用實踐詮釋——創新不是論文里的術語,而是街頭巷尾的改變。在浙大,有許許多多的創業者,何軍的公羊會、魏文峰的老爸評測、張加林的時代強鷹、王承超的七彩陽光……都走出了一條社會擔當之路。彩虹人生26年堅持,綠色浙江25年堅持,也相繼涌現出了綠色浙江和浙江省科普聯合會忻皓、七彩陽光公益基金會王承超、時代強鷹公益平臺張加林、浙江省綠色科技文化促進會董舒、杭州創業發展促進會馮潔、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李偉等六位青年榜樣,他們都獲頒“浙江省社會組織領軍人物”,他們也是彩虹人生社會創業“六小龍”。
浙大教會我們:真正的“求是”,是敢于追問“為什么不能”,是像餃子打磨《哪吒》般死磕,像DeepSeek開源AI般打破壟斷。這種精神,正是社會創新的源頭活水。
綠色浙江的精神
五種力量,一場燎原之火
25年來,綠色浙江從草根社團成長為中國首家5A級民間環保組織,靠的不是口號,而是五種刻在骨子里的精神:
——求是力行的師生共踐精神。是兩名浙大大一學生騎行2000公里發起“千年環保世紀行”的行動宣言,是一群浙大師生25年持續的護航擔當。當象牙塔的學問化作錢塘江治理的實踐,印證了浙大人“把論文寫在江河湖海之間”的知行哲學,這是高校師生對“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最鮮活的注解。
——弄潮鼎新的小強大韌精神。是草根團隊從青年志愿者協會“曲線救國”注冊的破局智慧,是疫情期間下沉百丈鎮打造公益小鎮的轉型魄力,是各行各業老會員的智慧合集。這群“螞蟻雄兵”用塊莖理論連接起散落民間的環保火種,證明草根韌性終能鑿穿偏見之壁,在時代潮頭激蕩出中國社會組織生長的獨特路徑。
——薪火相傳的育木成林精神。是2002年38名青少年的開啟綠色營的綠色火種,是德清男孩黃河從10歲營員成長為綠色浙江專職的21年接力,是數萬“小河長”守護家鄉河流的青春行動。當英國海歸重返錢塘江畔傳承生態使命,彰顯的不僅是人才培養閉環,更是生態文明價值觀如年輪般鐫刻進代際基因的生命力。
——多元互聯的破界共生精神。是2013年聯動浙江衛視開展“尋找可游泳的河”系列活動助推“五水共治”寫入省委決策的資源整合,是2014年“吾水共治”圓桌會讓養殖戶與政府握手言和的破冰創舉,是每年頒發“感恩杯”強化跨界認同的儀式構建。這種打破門戶之見的共生智慧,將孤島連成大陸,讓中國式現代化治理在多元共治中照進現實。
——靜水流深的長期主義精神。是14年錢塘江彩繪累積14.1公里藝術長卷的堅持,是“為地球朗讀”“同一條錢塘江”“智匯鄉村”各個品牌長期堅持的細水長流。當短期效益與永恒價值碰撞,這群守護者選擇做時間的朋友。10多年前我們所購買命名的180光年外“綠色浙江星”承載的世紀之約,正如他們命名的星辰,真正的改變需要在漫長等待中靜候花開。
未來25年
讓“綠色浙江”成為一個動詞
站在新起點,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核心的新階段,生態文明從理念宣導轉向全民行動,從末端治理轉向系統重塑,而科普成為打通“認知壁壘”的關鍵橋梁,讓公眾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而AI技術則是破解深水區難題的“破壁者”:從泰山機械狗清運垃圾到長江流域AI監測藍藻,人工智能正在重構污染治理的精度與效率,使“精準治污”從理想變為常態。我們需要更銳氣的回答:
第一,以“問題”為引擎。面對經濟轉型的陣痛、碳中和“既要保增長又要降能耗”的挑戰,公益模式從“捐贈輸血”到“自主造血”的迭代,當前的生態環保已經進入深水區。未來,我們要用技術普惠破解治污難題,用數據賦能生態補償,唯有將環保痛點轉化為技術攻關的靶點,才能讓綠水青山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剛需引擎”。
第二,以“青年”為火種。青年最擅長的,是把“不可能”變成“方法論”。我們要讓“小河長”走進更多課堂,讓“未來使者”走訪更多國家,用短視頻、區塊鏈、元宇宙為環保注入新語言,讓AI成為助力生態文明的標準配置,讓身邊涌現出更多的環保“六小龍”。
第三,以“共生”為底盤。單打獨斗的時代早已過去,未來需要更開放的聯盟。破除結構洞,需要綠色浙江平臺發揮更大作用,是政府與民間的“雙向奔赴”,是跨界資源的“無界融合”,全球視野的共生試驗。讓企業家為鄉村治水出力,科學家用技術降低減排成本,甚至每一位市民都能成為“環保股東”。
朋友們,25年前,那輛雙人自行車用36天騎出了一條路;25年后,我們需要以更快的轉速、更穩的車把,直面風雨。環保沒有終點,只有接力的起點。愿我們始終保持著出發時的姿態:前傾,向上,車輪永遠比質疑快一步!
讓“綠色浙江”不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一個持續行動、永遠向前的進行時!
謝謝大家!
(本文作者:阮俊華,浙江大學研究員,浙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綠色浙江創始人、會長,地球獎、浙江慈善楷模獎獲得者)
編輯:陳林孝
初審:姚沁田
終審:董 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