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車企裁員20%:轉型電動化背后的生存邏輯
最近,斯柯達宣布了一個讓行業內外都豎起耳朵的消息——計劃裁掉20%的員工,大約8200人。這家大眾集團旗下的捷克品牌強調,裁員不會直接“動刀”,而是通過員工退休、自愿離職等自然流動的方式逐步完成。消息一出,網友討論炸了鍋,有人覺得“轉向印度越南是對的”,也有人質疑“砍人真能解決問題嗎?”
裁員背后:電動化不是選擇題
斯柯達的裁員計劃,本質上是傳統車企轉型電動化的縮影。CEO克勞斯·澤爾默(Klaus Zellmer)在2月26日的行業會議上算了一筆賬:目前電動車的利潤率和燃油車根本沒法比。比如同級別的Elroq電動車和Karoq燃油車,售價差不多,但前者的利潤明顯低一截。這逼著車企必須壓縮成本,而人力成本占了傳統車企的大頭。
不過,裁員只是手段,核心目標還是為了騰出資源搞電動車。斯柯達計劃今年把銷量拉高8%,沖刺100萬輛的目標。為此,他們打算把賣得最好的燃油車Octavia改成純電版,再搭個插電混動版本,試圖用“老樹開新花”的方式吸引消費者。
產品線調整:放棄低利潤車型
電動車不賺錢的問題,直接影響了斯柯達的產品規劃。原本業內猜測他們會推出一款電動微型車,接替停產的Citigo,但最后公司決定不干了——這種小車成本壓不下來,賣多了反而虧錢。現在他們把寶押在主流價位的車型上,比如現有的Enyaq SUV系列和新開發的Elroq跨界車。
這種選擇其實很現實。10-20萬元價位的電動車市場廝殺最激烈,但也是銷量基本盤。斯柯達想靠成熟車型改電動來穩住基本盤,同時避開微型車的“利潤陷阱”,算是一種風險可控的策略。
新興市場:印度越南成救命稻草
歐洲市場增長乏力,斯柯達把目光轉向了印度和越南。在印度,他們剛推出一款不到4米長的小型SUV Kylaq,專攻當地占銷量一半的細分市場。更狠的是,大眾和斯柯達打算在印度生產售價低于2萬歐元(約15萬人民幣)的小型電動車,直接和本土品牌搶市場。
越南市場則被當作下一個跳板。新建的工廠先生產Kushaq小型SUV,后續可能上馬轎車產品。這些動作背后,是車企對成本更低的制造基地和增量市場的迫切需求。
轉型陣痛:裁員只是開始
斯柯達的困境不是個案。同屬大眾集團的奔馳,最近也被曝出計劃在中國裁員15%。傳統車企的電動化轉型就像“帶著鐐銬跳舞”——既要養著燃油車時代的龐大團隊,又要燒錢研發新車,兩頭不討好。
這次裁員20%的決策,短期可能引發內部動蕩,但長期看或許是不得已的選擇。2023年斯柯達全球銷量回升到86.68萬輛,結束了連續四年下滑,但離2018年125萬輛的巔峰還差得遠。想要在電動車時代翻身,光省錢不夠,還得有能打的產品。
普通人怎么看?
車企裁員從來不是好消息,但換個角度想,這可能也是行業洗牌的必經之路。電動車替代燃油車就像智能手機取代功能機,過程中總有人掉隊。對消費者來說,車企轉型成功與否,最終要看產品——價格實在嗎?充電方便嗎?智能化夠用嗎?至于企業是用裁員還是別的手段降成本,老百姓其實沒那么關心。
現在壓力給到斯柯達這邊:砍掉兩成人手省下的錢,能不能做出讓市場買單的電動車?印度越南的新工廠,會不會成為新的利潤來源?這些問題,明年銷量榜上見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