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因特朗普的“軍費瘦身計劃”大幅削減對烏援助時,英國突然高調出手,宣布向烏克蘭提供5000枚LMM輕型多用途導彈及配套發射系統。這單價值16億英鎊的“雙贏買賣”,不僅讓澤連斯基喜提“新靠山”,更讓全球看清了歐洲軍火商的算盤——戰火越燒,生意越好。
13公斤的“無人機殺手”,能救烏克蘭的命?
英國首相斯塔默口中的“輝煌國防部門”產品——LMM導彈,全重僅13公斤,卻號稱能擊落俄軍最先進的“沙赫德”無人機。制造商泰雷茲集團的數據顯示,這款導彈射程超6公里,速度1.5馬赫,可從車載RapidRanger模塊、便攜式Marlet系統或Stormer短程防空平臺發射。一套RapidRanger模塊僅重500公斤,卻能探測15公里外的目標,搭配熱成像和追蹤系統,儼然是無人機的“天敵”。
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將LMM吹捧為“高精度攔截神器”,稱其已在2022-2024年的戰場上驗證了可靠性。但俄軍電子戰專家科納申科夫冷笑回應:“英國導彈對付老式無人機還行,遇到‘柳葉刀-3’或‘獵戶座’就是廢鐵。”數據顯示,2024年俄軍無人機日均出動量從120架次增至300架次,其中70%為新型號。LMM能否扛住飽和攻擊?答案或許藏在泰雷茲的財報里——該公司2024年軍火利潤暴漲47%,股價創歷史新高。
技術轉讓+本地生產:英國的“長期飯票”
這單軍火交易最“誘人”的條款,是英國承諾向烏克蘭轉讓LMM導彈生產技術,并協助建立本土生產線。表面看,這能提升烏克蘭防空自主性;實則暗藏陷阱。根據協議,烏克蘭需用英國出口信貸支付16億英鎊,分20年還清,年利率高達5.8%。若以當前烏GDP年增速-2.1%計算,這筆債務將滾雪球至2045年,最終償付金額或超30億英鎊。
更諷刺的是,技術轉讓僅限于組裝環節,核心芯片和制導系統仍由英國控制。烏克蘭軍工分析師謝爾蓋·格拉西姆丘克直言:“這就是殖民時代的‘特許經營’模式,烏克蘭用血汗錢幫英國養產業鏈,自己卻拿不到核心技術。”對比美國“海馬斯”火箭炮的技術封鎖,英國的“慷慨”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吸血。
歐洲軍火商的狂歡:賣武器比救經濟更賺錢
英國的“大方”背后,是歐洲軍火商的集體狂歡。德國萊茵金屬宣布在烏建坦克維修中心,法國泰雷茲拿下導彈訂單,意大利萊昂納多集團向烏出售M-346教練機……歐盟2024年對烏軍售總額突破220億歐元,較2023年增長58%。軍火商賺得盆滿缽滿,而歐盟承諾的450億歐元經濟援助,到賬率不足30%。
英國《金融時報》嘲諷:“歐洲給烏克蘭送導彈的速度,比送面包快十倍。”
美國的沉默與俄羅斯的反制
面對英國的“搶戲”,美國罕見保持沉默。特朗普團隊僅表示“樂見盟友分擔責任”,實則暗爽——既能甩掉軍援包袱,又能讓歐洲深陷俄烏泥潭。五角大樓報告顯示,美國對烏軍援已從2023年的440億美元驟降至2024年的120億美元,降幅超70%。
俄羅斯的反擊簡單粗暴。在英國宣布軍援次日,俄軍對烏發動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無人機突襲,單日出動450架次,重點打擊哈爾科夫和敖德薩的能源設施。俄國防部放話:“英國導彈來多少,我們炸多少。”更狠的是,俄方宣布將向伊朗、朝鮮提供“柳葉刀”無人機技術,直指西方軍火供應鏈軟肋。
結語
英國的5000枚導彈救不了烏克蘭,卻能喂飽泰雷茲的股東。澤連斯基以為抓住“新靠山”,實則淪為歐洲軍火商的提款機。當LMM生產線在烏開工時,英國工廠的失業率會下降,而烏克蘭的農田將布滿彈坑。
這場交易沒有英雄,只有墳場上的士兵和賬本里的數字。正如一位烏軍士兵在社交媒體留言:“他們送導彈,我們送命。這就是所謂‘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