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安曉
編輯丨堅果
封面來源丨Unsplash
在小紅書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次性囤貨去山姆,小分量嘗鮮去盒馬;三口之家去山姆;獨居黨去盒馬。”
作為標準單身女,夏麗毫不動搖地信奉這個準則,一周必逛兩三次盒馬,不想出門就點配送,想透透風就隨手拿幾盒肉蛋奶。
現在的盒馬也不再是北上廣深的專利。過年她回老家江蘇徐州,剛好趕上盒馬新店開業沒多久,不算大的超市里烏泱泱擠了不少人,還不得不現場限流。雖說算不上一線,可消費力一點也沒比人家差,什么八珍帝王蟹海鮮匯、潮汕鹵味拼盤,早就被清空貨架了。
海鮮吃不著,就當省錢了,楊枝甘露、瑞士卷總有吧?跑到甜品區,夏麗又傻眼了——春節那幾天,楊枝甘露賣出1萬提,瑞士卷也是零零星星剩下幾個。好在超市補貨很快,只要不嫌排隊時間長,總不至于空手而歸。
開工后回到大城市,夏麗依舊偶爾逛逛盒馬,時不時還遇上個小彩蛋。比如上周走到蔬果區,居然在貨架上看到“高原板藍根青菜”,陳列在春菜“C位”。好奇心發作了,她想也沒想就把它丟進購物籃,回到家一炒,葉子糯糯的,仔細嘗還有股甘甜的味道。
回家看到新聞,高原板藍根青菜2月環比1月銷售增長超200%,2月銷量已超香椿,成為今春餐桌上的“新晉頂流”。人家的身世還不一般,說是院士團隊歷時17年研發出的新型功能性蔬菜,之前就小規模上市過一次,這下調整了3年,算是能穩定出現在盒馬貨架上了。
夏麗記憶里的盒馬,更像一種細水長流的陪伴。初遇時的新奇像熱戀期的悸動,后面新鮮感也會像潮水一樣褪去,會移情別戀其他商超,但只要盒馬接二連三地推出新品,瑞士卷還晝夜不停擺在貨架上,那些細碎的美好又勾起牽念,像都市人反復解構又重構的親密關系,最后“兜兜轉轉還是你”。
盒馬十年,長跑不止,狂飆不止。出新品、狂擴張,究竟是為了“最后一舞”謝幕,還是背水一戰保全自己?
1
十年開啟第二春
在2月20日的阿里2025財年Q3業績會上,集團管理層以“沒有”斬釘截鐵回應市場對于盒馬的猜測:沒有出售計劃、沒有戰略搖擺、沒有估值折讓。
這份聲明的底氣,源自盒馬交出的硬核成績單——2024年實現雙位數增長、連續9個月整體盈利、顧客基數擴容超50%。
站在十周年的門檻上,盒馬正用一組突破性數據重新定義零售業的增長邏輯。整個零售行業都在追問——在實體商超閉店潮洶涌的寒冬季,這家新零售標桿如何實現逆勢突圍?
與其說盒馬十年磨一劍,不如說2024年的盒馬抓住稻草奮力一擊,給自己續上了命。山姆會員店、胖東來火了?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傳統商超一家家倒了?他弱任他弱,明月照大江。
逆襲爽文,是從2024年3月18日嚴筱磊接棒盒馬CEO后開始的。盡管上任不足一年,但嚴筱磊的戰略沙盤已經足夠“聚沙成塔”,盒馬鮮生與盒馬NB構成的雙引擎模型正在改寫行業游戲規則。
前者以每120小時刷新一家門店的速度,在2024年創下72家新店的擴張紀錄,其中超30%落子二三線及縣域市場。中山首店單日售出105只帝王蟹、東營門店烘焙品類日銷破40萬的戰績,印證著下沉市場消費升級的澎湃動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11月超市零售額增速為2.6%,行業寒冬持續加劇。在傳統巨頭收縮戰線的寒潮中,盒馬以每5天一家新店的閃電速度完成430個線下節點的布局,其下沉市場新店80%入駐撤退中的傳統商超舊址,上演著新零售對舊秩序的迭代。
當流量紅利消退,決勝關鍵已轉向商品力、體驗效率、用戶運營等硬核能力的比拼。這種隱形競爭力或許才是其穿越周期的真正底氣。
而瞄準社區經濟的盒馬NB,則憑借“爆款戰略+極致性價比”的組合拳,在存量市場中撕開新缺口。作為盒馬旗下社區超市,盒馬NB被定位為“第二增長曲線”,主打迅猛擴張、下沉千億縣,讓盒馬的風吹到千家萬戶。
依托盒馬全球直采供應鏈優勢,盒馬NB將波士頓龍蝦、挪威三文魚等高端食材以折扣價送入縣域市場,讓縣城消費者用39.9元嘗到一線城市的消費升級紅利。
與價格一樣誘人的,是它的場景適配能力。上海崇明堡鎮首店開創“加盟+自提點”混合模式,既保留了品牌管控力,又通過N個社區自提點將服務半徑延伸至3公里生活圈。
晚間九點后的消費高峰時段,盒馬NB門店依然維持著高客流量,折射出下沉市場未被滿足的夜間消費需求,甚至倒逼當地老牌商超進行貨架革命。
這個新物種的野心不止于替代街邊小店。與本地蔬菜種植基地共建、開辟社區團購自提專區,有望下降生鮮次日達履約成本。
這些創新正在重新定義社區零售的邊界——它既是商品流通終端,更是本地生活服務的集成接口,這種雙重屬性或許正是中國零售業穿越周期的新解藥。
2
重新定義“阿里系”
回看盒馬的體系搭建之路,其實早種下原創基因。
如果你對零售業的第一印象,是占據整個空間的貨架、滴滴滴聲不斷的小票打印機、忙碌不停的收銀員,那么你的記憶很有可能還停留在上世紀——家樂福沃爾瑪為中國零售行業奠定的最初樣貌。
但作為“阿里味十足”的商超,盒馬刷新了這一形態。它真正的招牌是線上線下結合、訂單配送高效,包括門店形態、供應鏈以及如何快速履約背后的科技感。
當大潤發們成為資本市場的交易標的,10年后,盒馬的護城河卻在深水區悄然成型。曾被質疑“阿里動物園最燒錢物種”的新零售標桿,用10年時間完成了從模式創新者到產業重構者的蛻變。
曾經不被看好的自有品牌和新生領域,現在成了盒馬的新王牌。當傳統商超困于20%的自有品牌滲透率時,盒馬已建立起覆蓋3500個SKU的自有品牌矩陣,這不僅意味著對商品力的絕對掌控,更標志著其對消費話語權的重新定義。
2023年的“移山價”價格戰喧囂褪去后,盒馬轉向更深的產業腹地。在云南藍莓基地,盒馬工程師用物聯網技術將果實糖度穩定在14%-16%區間;在舟山深遠海牧場,自主培育的大黃魚實現48小時從捕撈到門店的極限鏈路;與金龍魚共建的烘焙研發中心,更將瑞士卷的質保期從3天延長至7天而不損口感。
現在,盒馬的貨架也超越了交易場所的原始功能,進化為內容生產的超級媒介。與迪士尼聯名的三眼仔青團、同仁堂藥食同源系列上線……這種將文化符號注入消費場景的能力,使盒馬在Z世代客群中收獲相當高復購率。
相較于永輝們仍在貨品陳列維度競爭,盒馬已躍升至商品敘事的更高維度——每個爆款都是流量入口,每次聯名都是文化事件。
當然,盒馬雖然加大力度在供應鏈和商品上大刀闊斧搞改革,但資金不會從天而降。新一輪跑馬圈地之后,盒馬一直秉持重資產的運營模式,生鮮商品的管理、配送體系和冷鏈物流的投入成本都是既定數,新CEO嚴筱磊接手的不僅是一家估值千億的新零售巨頭,更是一個需要持續輸血的產業革新工程。
在負重前行的路上,盒馬正將短期壓力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既要持續優化掃碼購、智能補貨等數字化工具,又要借力阿里生態的支付系統和云計算資源;既要深耕草莓蛋糕這樣的爆款單品,又要打通從云南藍莓田到上海社區店的完整鏈路。盒馬選擇的道路是自救——只有自己把舞臺搭起來了,才能演上一出好戲。
每天運送百萬份生鮮的冷鏈網絡、管理數千家供應商的智能系統、保障商品新鮮度的倉儲技術,這些耗時九年搭建的基礎設施,在施加盈利壓力的同時,也構筑起了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運營體系。
這些看得見的硬件與看不見的數據系統,終將成為零售業升級的公共資產。
回望中國零售三十年變遷,盒馬帶來的不僅是掃碼結賬的便利,更證明了本土企業有能力重構行業規則,走出一條“用重投入換高效率,用高風險搏大機遇”的創新之路。
3
盒馬仍需當心
既然盒馬自有體系、發展勢頭良好,那么讓我們回到開頭——這樣的盒馬,為什么仍舊險些淪為阿里“瘦身計劃”中的棄子,靠馬云現場站臺支持,才能喘一口氣?阿里戰略轉移過后、生鮮賽道廝殺過后,馬云還能救盒馬第二次嗎?
除上述成本壓力外,零售市場的格局也不能裝作視而不見了。前有步步高、永輝高調改革斬獲百萬人次好成績,后有山姆、Costco嚴陣以待群狼環伺。2024年,山姆一口氣新開6家門店,大體量逼迫盒馬繼續打擴張戰。
更危險的信號來自即時零售賽道——這個盒馬曾定義的游戲場,如今擠滿新獵手:樸樸超市在多個新城復刻即時達神話,叮咚買菜前置倉密度攀升,京東七鮮更憑借物流優勢降低成本。
在這場多維度的圍獵中,盒馬引以為傲的重資產模式正顯現出雙刃劍效應,在與輕裝上陣的社區團購玩家對壘時顯得笨重。
當全渠道成為生存標配,盒馬需要證明其重金打造的護城河不是困住自己的迷宮。眼下,這個新零售標桿不僅要面對山姆的全球供應鏈碾壓,還需提防樸樸們用更低成本實現的場景創新。多重壓力下的平衡術,考驗著掌舵者的戰略定力。
希望盒馬的努力不會成為回光返照,畢竟它在阿里內部已逐漸走向邊緣。2023年,阿里啟動了史上最大的“1+6+N”組織變革,盒馬屬于“N”,和高鑫零售、銀泰百貨等后被出售的資產同屬這一陣營。
據了解,阿里在非核心資產的退出上已累計套現近200億元人民幣,而作為長期未曾盈利的盒馬,雖然在去年短暫甩掉了“敗家子”的名聲,但能否成為“搖錢樹”,仍然需要時間的檢驗。
而對于盒馬的未來,也只能把答卷繼續交回給嚴筱磊,畢竟想要說服阿里拒簽賣身契,需要的還不只是盈利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