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良計(ID:zhang_liangj)
前陣子我說知識改變不了命運,窮人想變富不能靠讀書,很多人不服,那今天講深一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一種游戲,叫模擬經營。
游戲中,我會扮演一個國家或星球的最高執政官,可以調動所有資源來發展我的文明。
有一天我的大臣告訴我,這個星球上發現了煤礦,這是最緊俏的能源,我們一定要搶占先機。
于是我下令全民采煤,還找來宣傳部長擬定洗腦標語,在全國媒體上大肆鼓動民眾,比如“煤礦讓我們再次強大”,“想致富就挖煤”等等。
一開始的局面欣欣向榮,但突然有一天,大臣跑來告訴我,這個星球上又發現了氫能源,效率比燒煤更高,別的國家已經開始摩拳擦掌做準備了。
但問題在于,為了挖煤我已經投入了巨大資源下去,造煤礦,買生產設備,建運輸鏈,還有一系列基于煤炭資源發展的輕工業重工業產品。
如果要發展氫能源,這跟挖煤完全是兩回事,需要的知識儲備,技術力量,基建設施都完全不一樣,等于我這個國家之前所有的投入一夜之間全變成廢鐵。
這件事情的失誤就在于,作為星球執政官,我在用【資源調配】的思路治理星球,這跟我們的教育模式是一樣的。
什么叫資源調配式?
哪個行業缺人了,我就重點教育和培養這個行業的人來填坑。在這個過程中我投入多少資源,完全看這個行業此時此刻的經濟貢獻程度和國際競爭力來判斷,而非參與其中的勞動力的個人發展訴求。
煤礦是重要資源,所以我就號召全民挖煤,直到成為整個宇宙煤礦儲備量第一的星球。
但這樣做的壞處就在于,我很可能造成極大的勞動力浪費。因為我無法得到一個準確的判斷,就認定煤礦一定是這個宇宙里永恒的最優資源。
我只看到了煤礦是這個時代的能源最優解,如果不能贏得當下,就不可能有未來。
所以我只能怎么辦?all-in.
只要大方向是對的,我就把它干到極致,寧可多挖,也不能落后。
可實際上,我無法預估煤礦的真實市場需求量到底有多少,無法判斷別的國家在煤礦軍備競賽上有多少儲備,更不可能預言出未來會有新的能源來代替煤礦。
而我的星球上,90%的民眾都被號召起來挖煤,大家不去種糧食全部挖煤,甚至很多人一家三代都是挖煤的,除了挖煤不會干別的。
那么一旦氫能源開始流行,這些人就會被淘汰,而我的星球就會陷入經濟大蕭條,只剩下一大堆沒有用的煤礦。
最后,游戲結束。
好,例子講完,有沒有想到一些現實中的東西?
沒錯,這種粗放型的治理模式,真實生活里到處都有鏡像。
比如一個行業蓬勃發展起來了,需要10萬個人才。但這個行業的管理操盤者不會只培養10萬個人,而是培養100萬個。
然后讓這個行業里的篩選機制自己去優勝劣汰,去互相內卷,直到選出10萬個最優秀的人才出來。
首先我得要保證這10萬個人一定都是精英,都是頂尖人才,這樣才能去和別的國家競爭,才不會有落后挨打的風險。
但剩下的90萬個人怎么辦?他們怎么安置?這些人還能不能呆在這個行業里?他們除了會這一行的東西,去到其他行業能不能吃上飯?
這些問題是被忽略的,或者說,它們是二級問題,它們沒有“如何贏得更高層面的競爭”這個一級問題更重要。
所以為什么我們的內卷越來越多?因為大家都以為“挖煤”才是最優解,
為什么都這么認為呢?因為過去幾十年都是這么強調的。雖然時過境遷,但大家依然有思維慣性,依然還在比拼誰挖煤的時間長,誰挖煤的工具厲害,誰挖煤的人數多,沒有人去想這個“煤”還能挖多久,除了“煤”還有沒有別的更好的方案。
這也是【資源調配型】教育模式的弊端。這個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關注點往往都是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是最源頭的那個問題,為什么。
而當管理者的目光都盯著宏觀層面的最終目標時,一定就會忽略微觀層面的個體感受,比如生活的幸福感,個人事業發展,生老病死,成家立業等等。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路徑,尤其是8090后的人,你會發現當年很多深信不疑的東西,放在現在已經不成立了。
因為我們都是被當做調配的資源在進行培養,而實現這種方式最有效的手段是什么?
是給你一套【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意味著路徑唯一,且不容辯駁,
標準答案的好處,是保證集體里的所有人都行進在“正確”的大方向上,這樣管理起來更加方便。
因為管理者很容易分別出誰有反骨,誰會搗蛋,誰是破壞一鍋粥的老鼠屎。
但標準答案的弊端,在于把集體里的所有人都統一化,標準答案天生就是反多元,反創新,反試錯的。
標準答案首先要保證大系統的穩定性,保證宏觀層面朝著最安全的方向行進,其他任何與之相悖的東西全都要否定。
久而久之,這種標準答案思維,就成為了我們的思想鋼印,輻射到各個角落。
小到讀書時課本里的測試題目,大到人生事業的發展規劃,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比如,到了今天外國人問how are you,很多人都只會說fine thank you and you.
但你真到了國外就發現,說ok也可以,說cool也可以,甚至你前言不搭后語人家老外也能懂。
因為外國人溝通不是去理解單詞,而是理解上下文的句子。人家靠的是推理腦補,而不是完形填空。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不會英文的國人,到了國外用body language也能順利溝通的原因。
同樣的,以前很多人覺得去外企一定要英語8級才行,最起碼要考個6級。
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你大專出來的都行。
我在外企工作的時候,和外國同事溝通的時候也是一堆錯別字語法和單詞。
可人家照樣懂,根本不會跟我摳字眼,摳句子。
只有那種非常正式的書面溝通才會需要用到正兒八經的英文,比如給全球大老板的提案,比如大型項目的跨部門工作會議等。
但這種時刻一年到頭不超過5次,你完全可以為此做特別準備,而不是把它變成一年365天的常規行動。
再比如現在很火的deepseek,很多割韭菜的人又出來教人怎么玩轉AI.
但你親自用過就會發現,根本沒有那么夸張,deepseek的優勢就是不那么死板了,用好它的關鍵,就是把它當一個活人看待就行。
你不需要背一大堆枯燥的提示詞,或者模版,就像跟你的同事,你的下屬,你的好朋友對話一樣。你可以發脾氣,可以罵他,可以稱贊它,甚至還可以PUA它,掌握這一點精髓就能用好。
只要生活中職場中你是個具備正常溝通邏輯的人,那么deepseek就能用的好,不需要任何人教,小學語文水平及格就可以。
反而你越是有標準答案思維,越死記硬背,越用不好deepseek, 這有點像武俠小說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意思。
而以上種種,大家可以回頭復盤一下自己的人生,其實都在被標準答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
上學考試也好,結婚生子也好,買房買車也好,是不是都有各種標準答案的句子浮現在腦海里?
從社會管理的角度來講,標準答案能提升系統的運轉效率,是好事。但從微觀個體角度來說,標準答案抹殺了其他一切可能性,讓個體的人生過得死板教條。
原因還是那句話,方便管理。為了提升管理效率,可以不顧你的幸福感,甚至不顧你的死活,只要保證你能基本活著就好。
這就跟老板不希望自己底下的員工太有想法一樣。
因為員工一旦太有想法了,就有可能給公司造成風險,說不定你哪天跳出去單干了,把公司里的人都拉走了,把老板的客戶都撬了等等。
而這些,都遠比你沒有想法,沒有創意帶來的損失要大得多。
既然現狀如此,那是不是就證明沒有辦法了呢?也不是,我們要學會戴著鐐銬跳舞。
注意,我不是說完全否定標準答案,而是要跳到一個中間地帶,既不違背標準答案的大方針,也允許你在某些小地方做微調,做優化,做出大多數人不曾想到,不曾做到的事情。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
你在這個社會系統下生存,還是要遵循它的基本游戲規則。但這個規則太龐大了,里面有些細節是固定死的,可有些地方是能夠松動的,能夠周旋,能夠調整的。
所以聰明人會怎么辦?
他不會想去顛覆這個系統,而是找到這些松動的地方,可以商量和調整的地方,先小規模試試看,如果試出一些苗頭,一些結果,也并沒有動到這個系統的根本規則,那就再加碼。
許多在既定規則下做出大事的人,都是這么個路徑。
而一般普通人是不會動這個心思的,因為太信標準答案了,從來沒有想過這個標準答案在某些情形下其實是不成立的,是可以商量的,是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這,就是思維的差異性。
同樣一套社會運轉規則,你是全盤接受無腦跟,還是把它精細拆分從中找到對自己有利的部分,最后導出來的結果是天差地別。
在綁手綁腳的情況下,還能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這才是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要去研究攻克的命題。
什么能改變命運?這樣才能改變命運。
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信息和圖片無法核準,如涉權益,煩請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注,申請好友時請發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系和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