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大暴風雪橫掃山東省,多地降雪量刷新紀錄
3月2日,我國山東省經歷了一場歷史性的暴雪,尤其是濟南市的降雪量達到了50毫米以上,成為本季最猛烈的一場雪。降雪強度非常大,其中雪中的雨夾雪和純雪量超過30毫米,最大1小時的雪量就達到了11.8毫米,這一數字突破了2021年11月7日的特大暴雪記錄。在山東的濱州、淄博、濰坊等地,出現了大暴雪甚至特大暴雪的情況,青島及其他沿海城市則經歷了暴風雨夾雪的天氣。
這場暴雪的強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由于大雪和強風的疊加,多個地方的交通受到了嚴重影響,積雪迅速覆蓋了城市,導致多條道路封堵。整個城市仿佛被雪封住,交通幾乎停滯。山東的暴雪來勢兇猛,氣象局發布了嚴密的預警,提醒市民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在這場暴雪中,山東的多個城市如濟南、濱州、淄博、濰坊等地遭遇了雪量和風速都很強的天氣,很多地方出現了大暴雪、特大暴雪,給當地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之前也特別強調,暴雪天氣下,不要隨便外出,特別是對于高風險區域的人員,要盡量避免出行。
二、人工增雨:不是人為制造天氣
不少市民注意到,這次濟南的暴雪伴隨著人工增雨作業,那么,這場暴雪真的是“人造”的嗎?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人工增雨”和“人工降雨”之間的區別。人工增雨并不是在晴空萬里時強行制造降水,而是在天氣本身就有降水潛力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手段,借助飛機或者火箭等設備,向云層中投放催化劑,加快云層中的水滴凝結,從而增加降水量。
對于這場濟南的暴雪來說,由于有強烈氣旋發展,即使不搞人工增雨,在寒潮和暖濕氣流如此激烈的對撞之下,本來就要下很大的雨雪,但通過人工增雨作業,使得降水量進一步增加,確保了降水量的最大化。實際上,人工增雨通常是在天氣條件有降水潛力時施行的技術手段,并不是在大晴天里制造降水。例如,原本預計降水量約40毫米,但通過人工增雨,降水量增加了10毫米。
要知道,濟南金東冬季的降水量嚴重偏少,2024年12月到2025年2月期間,濟南的降水量僅為6.3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2%。這種降水的偏少,直接影響到了當地的水資源,尤其在即將到來的春耕時節,水資源的短缺問題愈加嚴峻。人工增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有效補充水源,幫助農田和農業生產為春季播種做足準備。
另外,山東省的氣候特征使得它的降水量整體分布不均。冬季的降水量遠低于夏季,而春季的降水依賴于冬季的積雪融化和春季的降水來填補。2018年和2020年夏季的干旱讓山東省的農田水資源面臨嚴重缺乏的問題,尤其是在5月和6月,農作物的灌溉需求最大,恰逢高溫天氣,水資源供應緊張。人工增雨技術的實施不僅是補充農業生產需要的水源,也幫助緩解了部分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三、 應對氣候變化,人類還能做些什么?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農業生產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高溫、干旱、洪水等極端氣候事件給農田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保障農田水源,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人工增雨技術作為一種氣象調控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然而,人工增雨并不是萬能的,它依賴于天氣的自然條件,只有在云層具有降水潛力時,才能夠通過人工手段來增加降水。因此,在實施人工增雨時,我們需要結合氣象數據、云層狀況等多種因素進行評估和判斷,以確保其效果最大化。
很顯然,本輪山東的人工增雨雪事件提醒我們,科技與自然界的關系是密切的。面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我們需要更加積極地采取科學手段,減少天氣變化帶來的影響。通過合理應用人工增雨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好的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