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于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后,先后就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他在回憶遼沈戰役和淮海戰役的文章中,多次痛斥白崇禧和老蔣勾心斗角,這才導致蔣軍一敗再敗。
在遼沈和淮海兩大戰役中被俘的蔣系將軍有數百名之多(有史料說是淮海124,遼沈186),其中不乏“剿總”副總司令、兵團司令,他們在戰犯管理所學習期間和特赦之后,也寫了大量回憶錄,通過這些回憶錄,我們發現老蔣和白崇禧之間的明爭暗斗,雖然不是他們徹底失敗的主要原因,但無疑也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老蔣老白不掐架,這兩戰他們雖然也是必敗無疑,卻可能不會敗得那么迅速,輸得那么干凈。
我們細看被俘將領的回憶錄,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在遼沈、淮海兩戰中,蔣介石和白崇禧都在鬧小孩子脾氣,老白當時只需要一個臺階和一頂官帽,就可能為老蔣拼盡全力,老蔣為什么賭氣一個都不肯給?
早在遼沈戰役期間,白崇禧和蔣介石就因為戰略問題和用人問題發生過激烈爭吵甚至沖突:丟了“國防部長”官帽的白崇禧拿老蔣的嫡系、干女婿開刀,在軍事會議上放縱其他將領喊出“殺陳誠以謝天下”的口號,連杜聿明也跟著喊了。
白崇禧在當“國防部長”之前,還當過“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成功后,“助選”的白崇禧卻丟了“國防部長”的官帽,李白之間的第一道裂痕已經產生,老蔣不但沒有向老白釋放善意,反而讓他去當“華中”剿總司令——所謂的“剿總”,可比“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小多了,讓已經晉升一級上將(四星)的白崇禧跟劉峙一樣向兩人“參謀總長”陳誠、顧祝同,“國防部長”何應欽匯報工作,這口氣他怎能咽得下?
時任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副參謀長的文強在《徐州“剿總”指揮部的混亂》一文中回憶:“陳誠派下臺,何應欽派上臺,顧祝同接替陳誠做了參謀總長,衛立煌出主東北,劉峙出主徐州。何應欽自美國回來后,就任國防部部長,接替了白崇禧,在實權上大大超過陳誠、白崇禧分掌‘權能制’的時期。”
蔣白之間的矛盾,在淮海戰役期間已經白熱化,這一點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十四兵團司令宋希濂看得很清楚,他在《淮海戰役中蔣介石和白崇禧的傾軋》中披露:“蔣對白說明東線戰況的需要,希讓第二軍即日東下,白則以武漢重要,說華中地區部隊太少,不能再調。說來說去,雙方態度愈來愈壞,交鋒了幾十個回合,一次電話講了半個多鐘頭,毫無結果。蔣介石氣得滿面通紅,將電話機使勁往桌上一摔,用他那寧波土話,罵了一聲‘娘希匹’。”
老蔣和老白爭吵的原因,就是在老蔣想把屬于華中“剿總”的第二十八軍、第二十軍、第二軍調去馳援徐州,還想把桂系頭等主力張淦兵團(張淦就是電視劇《特赦1959》中蔡守元的歷史原型)也調去,這下子徹底激怒了白崇禧。
從“國防部長”變成“剿總”司令,白崇禧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火,現在老蔣又想把他這個司令也變成光桿兒,您說老白豈能不火冒三丈?
宋希濂說白崇禧不肯馳援徐州,還有更深層的考量:“經過兩年多的戰爭,削弱蔣介石力量的目的是達到了,但蔣介石的主力尚未完全消滅,白崇禧是絕不肯放棄這個機會的。他知道蔣介石的本錢,只剩下以第一軍為基干的胡宗南集團,以第五軍為基干的邱清泉兵團,以第十八軍為基干的黃維兵團,加上其他一些沒有多大戰斗力的部隊。他希望看到這些部隊的潰滅,更不愿將他已經掌握在手的部隊調去解圍,因為這是同他的企圖相違背的。”
宋希濂自稱“鷹犬將軍”,在蔣白之爭中自然是站在老蔣一邊的,時任“國防部”第三廳中將廳長的郭汝瑰是我方潛伏人員,他的分析比較公允:“早在一九四八年六月,蔣介石撤銷“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時,內部就有以白崇禧統一指揮中原各軍之議。后因蔣介石、陳誠、顧祝同等不放心白崇禧,所以另設徐州‘剿總’,任劉峙為總司令,以分白之兵權。”
劉峙和杜聿明把打得一團糟,老蔣又想把老白推上去頂缸,同時調遣屬于華中“剿總”的黃維十二兵團加入“徐蚌會戰(蔣方對淮海戰役的稱呼)”,黃維匆匆上路,老白卻一眼看穿了老蔣的陰謀:“這是蔣介石做成圈套,準備于會戰失敗時委過于我!”
當時的“總統府”少將參軍、戰地視察官李以劻(1960年第二批特赦)回憶:“據‘總統府’參軍長薛岳告訴我,蔣介石在會戰前曾反復研究,做出調整,企圖從指揮方面來挽救戰局。十月下旬蔣介石很想在蚌埠設立一個國防部指揮所,由白崇禧充主任,徐州‘剿總’劉峙資格雖老,過于循情猶疑,不能當機立斷,怕他貽誤戎機;徐州戰列部隊雖有第二、七、十三、十六等四個兵團加上四個綏靖區,兵力不足,非調華中‘剿總’戰列部隊不可,要調華中兵力又非白崇禧來統一指揮。由于白任過國防部部長,以總司令指揮總司令不便,所以使用國防部指揮所主任名義,以便統一指揮,來和解放軍主力決戰。”
老蔣想讓白崇禧指揮“徐蚌會戰”,卻只想給白一個“指揮所主任”的頭銜,這樣的任命,老白當然不會接受:杜聿明在徐州“剿總”當前進指揮部主任是替劉峙背鍋,我當“國防部前線指揮所主任”,豈不是給何應欽打下手?
于是白崇禧給蔣介石回電:“陳(毅)劉(伯承)兩軍未會合,華東由經扶(劉峙字)對付有余,無統籌兼顧必要,屆時按情況兵力調動,均以大局為主,請釋念。”
“請釋念”,就是“別想美事了”。白崇禧表示不肯背鍋,徐州方面的劉峙和參謀長李樹正也不愿意讓白崇禧騎在他們頭上。李以劻密電向老蔣報告了李樹正和劉峙的反對意見:“李說:‘多此一舉,老白又不是三頭六臂。’劉峙說:‘白健生是寡婦改嫁,對老頭子(蔣介石)可以抗衡論理,不聽調動,我好像是童養媳長大,骨頭多大,當婆婆的都摸得清,服從是無條件的。’”
接到李以劻的密報,老蔣想起白崇禧不客氣的回電,也發了脾氣:沒了你白崇禧,我也不是無人可用,你愛干不干!
老蔣和老白的爭斗,徹底割裂了華中和徐州兩個集團的關系,從華中調去的黃維被圍困在雙堆集,邱清泉李彌遷延不救,白崇禧又阻止宋希濂部隊救援,于是淮海的蔣軍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張接一張倒下,老蔣急得調教卻無計可施,卻依然不肯給白崇禧一個臺階一頂官帽,就那么眼巴巴地看著自己的嫡系兵團逐個被殲滅,而白崇禧卻帶著桂系張淦兵團全身而退。
先敗于遼沈,再敗于淮海,老蔣在李白及其他派系壓力下只好宣布暫時引退,對白崇禧的報復,直到1966年才“圓滿完成”。
老蔣老白爭斗了半輩子,細看蔣白的分分合合,我們就會發現白崇禧軍事上有兩下子,政治上卻只有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水平(李宗仁對白的評價),當年的淮海戰役,老蔣并不是沒有辦法把老白推上前臺,只不過老蔣沒有劉邦的心胸,面對“趁火打劫”要官要權的白崇禧不屑一顧。
白崇禧當時也想要兩個“剿總”的全面指揮權,更想要一頂“國防部長”或“參謀總長”的官帽,這樣也便于他按自己的戰略思想來進行指揮——一旦老蔣滿足了老白的條件,宋希濂和張淦兩個兵團就會開赴徐州戰場,那就不是八十萬對六十萬,手握百萬大軍的小諸葛白崇禧,當然比“豬將”劉峙和“病將”杜聿明更難對付了:如果是白崇禧被圍在陳官莊,李宗仁就是把桂系打光,也要幫他突圍,那時候可就牽一發動全身,打亂套了。
老蔣喜歡讀《曾文正家書》,卻可能沒看過《史記》和《漢書》,他最大的“格局”,趕不上曾國藩,當然更不及劉邦,全然忘了一點:白崇禧是十分貪戀權位而不是十分懂政治的,只要老蔣“移樽就教”給老白一個臺階,再給他一頂“國防部長”或“參謀總長”的官帽,老白豈能不借坡下驢欣然赴任?至于是讓“部長”掌握實際軍權還是讓“總長”權力更大,那還不是老蔣說得算?
后來發生的事情表明,白崇禧是肯為了權位而背叛李宗仁投靠蔣介石的,老蔣“復出”、李宗仁“去代”,也是白崇禧極力促成的。對白崇禧這樣軍事上有一定能力的“政治小白”,老蔣卻固執成見不肯讓步,兩人就像兩只公雞,瞪眼睛扇翅膀,誰也不肯讓步,最后雙雙敗逃,恩怨糾葛到一方神秘“病亡”才算結束,這也給讀者諸君留下了想象空間:如果老蔣“誠心誠意”地請白崇禧“受命于危難之際”,并給他一頂部長或總長的官帽,老白會不會直接倒向老蔣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