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澤連斯基再次拋出“歸還核武器”的言論,稱若無法加入北約,西方應“歸還”蘇聯時期遺留的核武器。而日前,澤連斯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特朗普、萬斯那一場炸裂的大吵架后,對于烏克蘭的前景,很多人也是一片悲觀。
一些堅信烏克蘭還有戲唱的人站出來“支招”,又拿核武器說事,想讓烏克蘭重新擁核以自保。但細究歷史與現實便會發現,所謂烏克蘭“擁有核武器”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從蘇聯解體至今,烏克蘭從未真正掌控過這些武器,而如今重獲核能力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1991年蘇聯解體時,烏克蘭確實繼承了龐大的核武庫:包括1272枚洲際導彈核彈頭、2500枚戰術核武器、170個核彈發射井及40余架戰略轟炸機。紙面數據上,烏克蘭一度成為僅次于美俄的第三核大國。然而,這些武器從未真正屬于烏克蘭。
蘇聯的核武器控制系統高度集中,發射權牢牢掌握在莫斯科手中。烏克蘭雖擁有核彈頭,但導彈的操作密碼、導航系統和發射指令均由俄羅斯掌控。例如,烏克蘭境內的核導彈瞄準坐標仍以蘇聯時期的預設目標為主(多為美國城市),獨立后的烏克蘭既無法更新目標數據,也缺乏獨立發射的技術能力。時任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曾直言,這些武器如同“猴子手中的手榴彈”——看似威懾力十足,實則無法自主使用。
而烏克蘭放棄核武器的決定并非偶然,而是多方博弈下的必然結果。
蘇聯核工業體系分散在多個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僅繼承硬件,卻未掌握核心技術。核彈頭的維護、導彈導航系統的更新、核燃料的生產均依賴俄羅斯。據估算,烏克蘭每年需投入300億美元維護核武庫,而當時其GDP僅700億美元,經濟瀕臨崩潰。此外,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令民眾對核技術深懷恐懼,進一步削弱擁核意愿。
美國擔憂核擴散風險,俄羅斯則視烏克蘭擁核為“家門口的定時炸彈”。兩國聯手威逼利誘:美國以經濟援助為誘餌(如提供3.5億美元用于銷毀核武器),俄羅斯則以切斷天然氣供應相威脅,并承諾免除25億美元債務。最終,烏克蘭于1994年簽署《布達佩斯備忘錄》,以棄核換取美俄英的安全保障。
然而悲劇的是,所謂“棄核彈換和平”最終還是在美俄博弈中被打破,北約東擴的手伸進了烏克蘭,也越過了俄羅斯的安全紅線,這一仗終究還是打起來了。這個時候,重燃的所謂“重獲核武器”的想法,已無可能實現。
蘇聯遺留在烏克蘭的核設施多被國際監管或老化廢棄,重建需數十年時間和千億美元級投入。且制造核彈所需的高濃縮鈾和钚的提取技術由俄美壟斷,烏克蘭既無離心機也缺電力支持。蘇聯解體后這30年來,烏克蘭的核領域專家多已流向俄歐美,烏本土研發能力幾近歸零。
不能自研,那外部輸入行不行呢?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當初正是美俄極力推動了烏克蘭去核,如今這兩國又怎么會允許烏重新擁核?美國曾明確表示“烏克蘭擁核概率為零”,俄羅斯更威脅將發動核反擊。要知道,若開此先例,伊朗、朝鮮等國的擁核訴求將更難遏制,全球戰略平衡恐被打破。莫說是美俄,安理會其他大國也是不愿意看到的。
事實上,不久前澤連斯基重提擁核,是有其小心思的。隨著俄烏戰事局勢的惡化,澤連斯基支持率從最高的90%暴跌至49%,需以強硬姿態提振士氣。而特朗普政府直接開始與俄羅斯談判,烏方擔憂被“出賣”,想借核議題刷存在感,且想以擁核為威脅,讓北約加速接納或提供更多常規武器。
然而烏克蘭如今在戰場上打不贏俄羅斯,在政治上又被最大的援助者美國背刺,烏克蘭的終局已然顯現。
烏克蘭的核武器從來只是“鏡花水月”,澤連斯基的言論,不過是弱國在強權夾縫中掙扎的無奈吶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