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2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倫敦接受媒體采訪時再度表態,稱愿意以辭去總統職務為代價換取烏克蘭加入北約。這一戲劇性提議,與五天前其與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的激烈爭執形成呼應,暴露出烏克蘭在爭取西方支持過程中面臨的復雜博弈。
“辭職交易”背后的戰略困局
澤連斯基在采訪中強調:“如果北約成員國一致同意接納烏克蘭,我明天就可以簽署辭職文件。”這已是其十天內第二次提出類似條件——2月23日,他首次表示“愿用總統職位換取和平或北約入場券”。分析人士指出,此類表態既是對北約遲遲不明確“門票”期限的施壓,也折射出烏克蘭在俄烏沖突持續三年后面臨的軍事與外交雙重疲憊。
白宮會晤不歡而散
2月28日的華盛頓會晤成為美烏關系轉折點的重要注腳。據現場記者描述,澤連斯基與特朗普、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橢圓形辦公室就礦產協議爆發激烈爭吵。特朗普堅持要求烏克蘭開放鋰、稀土等戰略礦產的美國獨資企業開采權,而澤連斯基以“違反憲法第17條自然資源主權條款”為由拒絕。三方會談最終以烏克蘭總統提前離場告終,原定的聯合記者會及價值24億美元的礦產協議簽署儀式均被取消。
“礦產換安全”模式遇阻
此次流產的礦產協議被視作美國對烏援助的潛在交換條件。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2月流出的備忘錄顯示,白宮希望烏克蘭承諾至少30%的關鍵礦產由美企開發,以換取F-16戰斗機維護及“陸軍戰術導彈系統”供應。但澤連斯基在倫敦采訪中態度強硬:“我們愿意簽署公平協議,但絕不會成為任何國家的資源殖民地。”
北約內部分歧猶存
盡管英國首相斯塔默在澤連斯基到訪期間承諾“全力支持烏克蘭加入北約”,但德國、法國等主要成員國仍對直接接納持保留態度。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3月1日稱,成員國就是否啟動烏克蘭成員資格談判尚未達成共識。軍事專家指出,北約《集體防御條款》與俄烏沖突現狀存在根本性沖突,短期內難以突破。
國內政治風險加劇
澤連斯基的連續“辭職”言論在烏克蘭國內引發震蕩。反對黨“聲音黨”領袖斯捷岑科批評稱:“總統將個人政治命運與國家戰略綁定,是極其危險的賭注。”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最新民調顯示,56%的受訪者認為此類表態將削弱烏克蘭在談判中的地位。隨著2024年3月總統任期法律爭議再起,澤連斯基的執政合法性正面臨內外雙重挑戰。
在這場牽動全球地緣格局的博弈中,烏克蘭的“北約夢”與“資源主權保衛戰”正走向更深層的矛盾漩渦。正如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希爾所言:“基輔試圖在西方安全承諾與經濟主權間走鋼絲,但平衡木正在變得越來越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