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誤會——謝天實驗藝術展”即將在杭州招賢寺舊址拉開序幕,此地曾是2021年謝天“十城聯展”收官展杭州站的展覽場地,此次則是他對場域空間的再次對話!他在2025年的新作首次集中“錯愛”,庭院西側圍墻的浮雕是弘一的自問自答:“請告訴我什么是愛?愛,就是慈悲。”在這座緊鄰著名的秋水山莊的傳統建筑內,謝天以文字為機鋒,以多維度的實驗及美學形式探討在當代語境下文字與書寫的藝術史,以及突破的可能性。打破傳統審美和單維度藝術呈現,與設計藝術等跨學科融合,用當代知識分子的文人觀,重新解讀文字與書寫的互動行為,并以此作為自身藝術語言與語法重構,思考身體的書寫性與當代性的雙重關系美學。
對于書寫來說,真正的難度和困境在于它總是充滿了“誤會”,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是中國的“三大行書”(《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詩》),它們本是文稿和詩稿,并非為書而書,卻成為后人無法逾越的“法帖”。我們原本以為的魏晉風骨、大唐盛世、宋代風流,在這三大行書帖里,卻是個體無盡的唏噓:醉酒后的放縱失態、喪失親人的痛楚和顛沛流離的嗟嘆。
在誤會之中,是人類的自然而然,因為自然人不是機器,是有情有義的人。誤會,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所體現,我們也在經歷著一場新的“書寫的誤會”。威廉·弗盧塞爾的《書寫還有未來嗎?》就是獻給“書寫”的悼文,盡管他在扉頁上題寫道:“書寫是必須的,生活不是。”如果說過去的“線性書寫”與“線性的歷史觀”是同構關系的話,今天,我們正處于“后歷史”語境之中,我們的書寫是“技術性的書寫”:打印、刻錄、編碼、傳載和加密。
主辦單位:杭州一直建筑設計事務所
承辦單位:杭州秋水山莊、招賢藝術中心
展覽時間:2025.3.7一3.23
展覽地點:杭州市西湖區北山街59號招賢寺舊址
謝天對于書寫的這一誤會般的尷尬狀況非常清楚,他的作品書寫的都是漢字,但是他不再奢求觀眾還能辨識文字的內容和信息。毋寧說,他更希望觀眾在辨識的挫敗中感知到書寫的姿態,以及快感本身。
謝天生于文人輩出的浙江,現在生活、工作在杭州。自南宋起的文人風潮,在這里從未間斷。宋人書法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縛,以自己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現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了“尚意”書風。蘇軾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庭堅的“凡書畫當觀韻”,強調“韻勝”,皆是此意。在現代中國,文字經歷一系列變遷,新的技術手段正在蠶食“書寫”的空間。此刻,“尚意”的“意”,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開放的書寫和文字的可辨識性之間的關系,又該如何平衡?
謝天《誤會》 2025
謝天的書寫實踐正是從書寫與信息的分離中開始的,所以,當我們面對《誤會》系列時,馬上會產生一種認知上的困惑:若說它們是文字,卻又不可辨識;若說它們是抽象繪畫,似乎又不那么確然。寬肥的毛筆在紙張上留下不同形態的飛白,快速運動噴濺出的墨滴,提按點頓的動作形成的筆跡的走勢,還有墨水堆積形成的向下流淌的肌理。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時間、筆勢、運動、物質與材料,以及由書寫構成的形式和禮儀。
在《誤會》中,黑色與白色的兩重書寫構成了比色彩更為復雜的對比:白色的筆畫是較細的,筆畫之間的留白較多,黑色的“字”正好與之相反。這一“字上又寫字”的“亂來”,恰恰體現出“章法”的結構性意識:一肥一瘦、一長一扁,上下之間的一欹一正,在黑白之間、動靜、疏密之間強烈地體現出純粹的書法之美。這種在書寫時流露出的對于“章法”的無意識,體現出謝天對“尚意”觀念的發展。
這背后蘊藏著傳統文化中的世界觀:在陰和陽這兩種力量中,世界在不斷運動和變化,書寫正是這一現象的動態性體現。用謝天自己的話來說:《誤會》打破了常規中國書法書寫方式,即刻意“控制”與“強調”書寫的節奏性。文字的形態是因書寫過程中身體和精神變化所形成,也有偶然因情緒波動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請將手機左旋90°觀看下圖
謝天《雙重文明》 2025
在《誤會》的基礎上,謝天創作了更為復雜的《雙重文明》。畫面由一黑一白兩組大的文字組成,白色部分的形狀較為內斂,呈現出對稱的狀態,仿佛一只正面的、展開雙翅的鳥;黑色部分則呈現出較大的變化,一條長撇甚至貫穿了整個紙面。這件作品使用篆書的字形和筆法,刻意強調旋弧筆畫形態,宛如攀卷著破土而出的蕨類植物,充滿著生命的偉力。
白字與黑字交接之處,如鋸齒般咬合在一起,顧盼生姿。黑色字的運筆速度明顯更快,更接近于行書。在白色字組上,赫然疊加了黑色文字,傳統書法中“計白當黑”的微妙布局,被更為恣意的書寫和互相覆蓋所取代。最后,整張紙被兩個金屬條兀然地分割為三等分,帶有極簡主義的美學特征——兩種“計白當黑”的方式是出于截然不同的算法:“植物性”文化和“工業性”文化,前者以身體感知為尺度,后者以測量和數據為依據。
謝天《巽為風》 2025
今日書寫真正的難度,首先并不是審美或者創新的問題,而是如前文所說的“書寫的誤會”。進一步說,就是“書寫的合法性”問題。謝天正在試圖面對這一困境。字形、字體、取法、行氣、布局,這些傳統美學早已無法支撐書法自身的合法性了,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還要回到這些美學元素上來重新思考。
謝天的《雙重文明》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書法裝置”,或者一種材料試驗或創新,它的內在包含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如果說,當下流行的“丑書”還停留在意境、審美的問題上的話,謝天則走得更遠,他直接把“書寫的必要性”本身的困境暴露了出來,并且用自身的藝術實踐做出回應。“實驗藝術展”在今天是一個略顯遙遠的提法,可是謝天的創作,頑強地延續著那種難得而又稀少的實驗精神。
謝天《詩意的尺度》 2025
謝天的書法實踐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令人驚嘆的復雜性,源于他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展覽中的《詩意的尺度》就是一例。作品由三個部分構成,書寫的文字主體、分解書寫內容的邊界線、附注(文字注釋及尺寸標注)。這種形式,不免令人想到設計中使用的手法,在謝天這里,卻成為對書寫的審慎批判。
四條垂直的線條將畫面三等分,由此可見,它本身是《雙重文明》這類作品的簡化或實驗版本。對幾乎不可辨識的文字進行分析,似乎有幾分荒唐。標注的文字、沒有單位的數字讓人產生對尺度、密度等的聯想,但這絲毫沒有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寫的內容。在經歷這番理解的挫敗后,我們只能寄希望于回到書寫的文字上去,試圖努力看懂文字的內容。然而,這也是徒勞,因為除了點劃、形態、墨水的深淺、運筆快慢之外,仍是一無所獲。
可是這些,不正是謝天希望我們看到的嗎?放棄“理解”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了書寫,發現了美學。當信息不需要靠書寫來傳達的時候,“寫”這個動作,這種無用之物,恰恰成為審美的起點。書寫,就如標注文字、數字的那種模糊性一樣,始終處在模糊狀態之中。在這種信息的模糊性之中,恰恰蘊藉著發現和頓悟的時機。
謝天《金剛蛇·黑王》 2025
《金剛蛇》是謝天以蛇年為靈感創作的一系列新作,這一新的嘗試的結果無疑是令人滿意的。這個系列的作品在保證書寫意識的前提下,降低了觀眾閱讀和理解的門檻。在純色底上,盤踞著兩種不同的蛇:白蛇與花蛇。花蛇身上的圖案由書寫的文字構成,仿佛是寫在竹簡上,只不過,竹簡不再是一條直線,而是變成彎彎曲曲的蛇的身體。其上覆蓋的白蛇,雖然并非一筆書就,卻仍帶有“一筆書”的磅礴氣勢。蛇身扭動所產生的生機,恰如寺廟中金剛力士身體線條一般遒勁有力。書法、象形、多重書寫的體驗、黑與白的復雜轉換,這些謝天書法實驗中常見的策略,延續到了新作中。
謝天《金剛蛇·森林王》 2025
謝天在書法上的實踐,令人不免想起格林伯格對于現代繪畫的論述。格林伯格認為,自塞尚以來的現代主義,最重要的任務是讓觀眾體認到故事、戲劇性等畫面的信息,是外在于繪畫的;一幅真正的繪畫,是由畫布、顏料、筆觸、畫家的手勢構成的。我們需要理解的是繪畫本身,僅僅理解畫面中的故事,并不能真正讓我們進入繪畫。
謝天談到最新個展“文字的誤會”時說:從起筆到落筆,文字還是完整無誤的,但是,視覺上給人的感受是有差異,甚至給人帶來錯誤認知,造成一種暫時的視覺假象,從而產生誤會。他不僅將格林伯格的理念引入到書法之中,還使用了禪語般的機鋒。從這個角度上說,古寺中的這場展覽,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它召喚著一種視覺和智慧上的雙重參與,讓我們在一種頓悟中,重思身體與現代性之間的關系。
謝天
|關于藝術家
設計師、藝術家、教授
杭州一直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兼設計總監
1989年9月-1993年6月就讀于浙江省二輕工業設計學校裝璜設計專業
2000年9月-2003年6月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主干課程班綜合繪畫專業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就讀于瑞士伯爾尼應用科學大學建筑可持續研究碩士
1993年9月至今從事建筑空間設計研究與實踐
2012年5月開始實驗水墨研究與實踐
個 展
2019年,第58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國家館展出藝術家,威尼斯;
2019年,“墨屐”謝天實驗水墨展,杭州;
2020年,謝天版畫十城聯展,南京、嘉興、寧波、南昌、廈門、廣州、福州、佛山、溫州、杭州;
2021年,“經·常”謝天實驗藝術展,杭州招賢寺舊址;
2023年,“謝天藝術生活節”,杭州西湖區長埭村茶園;
2023年,“兔巡東海”,舟山群島;
2023年,“我要搞藝術”,杭州和創園;
2023年,“中秋月兔”,巴黎怡黎園;
2023年,“光”謝天個展,巴黎巴士底設計中心;
2024年,“靜止的時間”謝天個展,巴黎Wagner畫廊;
2024年,“謝天水墨實驗展”,博德寶杭州體驗中心;
2025年,“文字的誤會”謝天實驗藝術展,杭州招賢寺舊址。
文字|雷鳴
圖片|謝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