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踏層峰望眼開。
2024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向改革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號令,“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強音響徹寰宇,“中國號”巨輪滿載著14億人的夢想,駛入前所未有的“開闊水域”,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加速前進。
善于從紛繁復雜的法律事實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善于從具體法律條文中深刻領悟法治精神,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機統一中實現公平正義……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創新提出堅持“三個善于”做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成為貫穿全年檢察工作的一個鮮明特征。
在筆鋒起落間沉著應變,在時代大考中慨然作答,全國檢察機關堅持從政治上著眼、在法治上著力,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全面深化檢察領域改革,自覺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知與行
紅旗漫卷西風。從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驅車向南30公里,橫亙千年的秦長城沿途逶迤延綿,紅軍三大主力在此會師,勝利完成舉世聞名的長征。
2024年3月20日,最高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率隊來到寧夏調研,首站到達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
“長征永遠在路上。我們重溫歷史、緬懷先烈,就是要從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中汲取奮進力量,走好檢察事業新的長征路。”在巍然屹立的巨幅雕塑前,應勇堅定地說,要傳承和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始終堅持黨對檢察工作的絕對領導,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斷把黨的檢察事業推向前進。
征程萬里,人民至上。2024年,以應勇為班長的最高檢黨組清醒認識到,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身課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以知行合一的精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以埋頭苦干、砥礪奮進的姿態迎接大浪淘沙的考驗。
2024年3月20日下午,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應勇率最高檢調研組一行瞻仰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參觀紅軍長征會師紀念館。程丁 攝
號令即出,動若風發。過去一年,各級檢察機關堅持法律監督的職能定位,圍繞民生所向、發展所需,堅持“三個善于”辦好關系人心向背的民生案件,向人民群眾“交好賬”。
亮正義之劍——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75萬余人,提起公訴163萬余人,堅決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依法從嚴懲治故意殺人、搶劫、綁架等嚴重暴力犯罪。
守萬家燈火——依法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危害藥品安全犯罪,三類犯罪共提起公訴1.8萬余件3.6萬余人,依法懲治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犯罪。
保安居樂業——起訴擾亂市場秩序犯罪4萬余人,完善各類經營主體平等保護機制,依法監督糾正利用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違法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特別是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司法問題。
懷中一寸心,千載永不易。
歷史永遠銘記,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進程中,涌現出一代又一代優秀中國共產黨人,習仲勛同志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1944年秋,在綏德地區召開的司法會議上,這位改革實干家在題為《貫徹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講話中明確指出:一、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二、不當“官”和“老爺”。三、走出“衙門”,深入鄉村。不僅對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門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層,轉變作風,真正為群眾想辦法,辦實事。
時間的指針指向今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會議、全國檢察長會議剛剛結束,應勇與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座談時突出強調:“檢察院是人民的檢察院,‘必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確保檢察權為人民行使、讓人民滿意。”
這是跨越時空的思想契合,也是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唯有取信于民,從人民中汲取力量,才能始終立于時代潮頭。
破與立
越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工作,越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
猶如一顆投向湖面的石子——2024年10月中旬,最高檢黨組提出“一取消三不再”的檢察管理新要求,迅速在系統內外激蕩起層層漣漪。
常青之道,貴在自勝。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
過去一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持續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作出部署,明確提出要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
取消一切對各級檢察機關特別是基層檢察機關的不必要、不恰當、不合理考核,不再執行檢察業務評價指標體系,不再設置各類通報值等評價指標,不再對各地業務數據進行排名通報,同時提出把檢察業務管理從簡單的數據管理調整到更加注重業務管理、案件管理、質量管理上來。這正是最高檢黨組力破“繁瑣哲學”,順應檢察工作發展、回應基層期待的重大決策,致力于貫通“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2024年10月15日、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先后召開檢委會(擴大)會議和黨組會議,研究加強和改進檢察管理、為基層減負的措施,提出“一取消三不再”,一體抓實“三個管理”。程丁 攝
沉疴盡去,萬山將春。堅持從紛繁復雜的法律事實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不斷破除舊觀念、舊傳統、舊制度,方能為新制度、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開拓廣闊天地。
“理念變革要求我們克服單純的、簡單的指標數據管理的舊觀念,進一步回歸高質效履職辦案的本職本源上來。”最高檢案件管理辦公室主任申國軍表示,現有的檢察機關統計系統有著3萬余項數據統計項,未來要進一步“用足”這些數據,“把脈”檢察工作質效,針對性開出“藥方”。
時至當前,最高檢對全國檢察機關辦案質效的分析研判,定位已從過去的“檢察業務數據分析研判”調整為“檢察辦案質效分析研判”。
破的是沉疴積弊,立的是新風正氣,守的是“高質效辦好每一起案件”的本真本色。過去一年,最高檢黨組堅持破與立的辯證統一,在先立后破、破立并舉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
在古代,“破壁”一詞曾與“畫龍點睛”典故同時出現,借指畫上眼睛的龍沖破墻壁騰空而去。
近年來,數字技術“破壁”動力澎湃,愈發成為檢察辦案中抽絲剝繭、察微析疑,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的點睛之筆。
“要發揮北京檢察機關在數字檢察方面的優勢,加強數據互聯互通、法律監督模型共享共用,促進個案辦理、類案監督、社會治理,繼續走在全國前列。”2024年4月,應勇率最高檢調研組,深入北京三級檢察機關調研時強調。
帶著這份勉勵與期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將數字檢察工作列為“一把手”工程,由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姜淑珍擔任第一責任人,發起“民間借貸糾紛利息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的研發建用“攻堅戰”。
“我院以應用需求為導向,為模型推廣提供多元支撐,對應用院在運用模型過程中遇到的監督點判斷、監督方式選擇、平臺實操等各類問題,隨問隨答、有問必答,高效助力模型落地。”據姜淑珍介紹,該模型共計在1100余個檢察機關應用成案,成案地區覆蓋全國,充分釋放了科學技術驅動法律監督提質增效的重要引擎和關鍵變量作用。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過去一年,各地檢察機關踴躍參與到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推廣應用活動中去,實現在更大范圍、更多層面的法律事實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賦能司法辦案。姜淑珍和同事們將數字檢察工作一日千里的進展寫進了一首名為《關山度》數字檢察概念曲中。
冬季的北京延慶,松柏青翠,臘梅溢芳,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推廣活動座談會在此舉行。
“志不渝,初心如金不怕火煉。諾千金,不枉不縱是非明辨。過雄關,抽絲剝繭手握利劍。從頭越,科技賦能真相顯現……”當這首概念曲在會場唱響,天空有晶瑩的雪花起舞,姜淑珍隨著旋律打起節拍:關山雖遠,努力向前,必能飛越!
點與面
唯有把身子“沉下去”,才能把眼前難邁的“坎”變成向上攀登的“梯”。
2024年12月13日,甘肅馬玉林搶劫案被害人沈紅(化名)一家等到期盼已久的結果——經最高檢抗訴,最高人民法院指令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甘肅省高院依法公開宣判,以搶劫罪判處馬玉林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并限制減刑。
此時,距離馬玉林被原判認定構成盜竊罪刑滿釋放,僅剩8天。本案系被告人零口供案件,案發已近十年時間,又無目擊證人,成功抗訴和改判的難度不言自明。
“我們認真審閱全部卷宗,全面聽取原現場勘察人員、審訊人員、法醫及省、市檢察院承辦人等辦案情況和意見,通過一線辦案人員親身講述,了解到一些案卷中未體現的案件細節。”最高檢重大犯罪檢察廳廳長元明認為,跳出書面的窠臼,注重親歷性審查,是打開突破口的關鍵所在。
最高檢辦案檢察官先后兩次提訊馬玉林,實地查看被害人所住小區、埋尸地等重要涉案場所,增強對案件全貌的直觀認識和判斷;與最高檢司法鑒定中心工作人員就案件中技術性證據問題反復溝通,指導當地檢察機關做好相關補證工作,最終排除疑點,廓清真相。
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嶺矣。
“最高檢是全國檢察機關的最高領導機關,首先要帶頭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只有這樣,才具能力、才更有底氣加強對下管理和指導。”應勇曾多次在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
在這一理念引領下,最高檢各業務部門“沉下身子”啃最硬的骨頭、接燙手的山芋,堅持從具體法律條文中深刻領悟法治精神,由點及面推動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融合發展,實現靜態法律規定和鮮活辦案實踐的良性互動。
為強化對刑事檢察業務態勢與共性問題的分析研判,最高檢成立刑事檢察工作指導小組,同時部署省級檢察院和有條件的地市級檢察院設立刑事檢察工作指導小組,完善刑事檢察基本業務指導機制。
針對民事支持起訴辦案實踐中存在的“必要性”把握不準等問題,最高檢明確提出堅持支持定位、聚焦特定群體、秉持必要性的工作要求,推動把檢察資源用在訴訟能力弱等真正需要幫助的特定群體上。
著眼健全檢察監督與行政執法銜接機制,最高檢探索“府檢聯動”機制建設,指導省級檢察院與省級政府建立框架性協議聯動機制,促進檢察監督與法治政府建設良性互動。
2024年檢察機關立案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5萬余件,最高檢正在配合加快推進檢察公益訴訟立法,推動這項“正青春”的檢察制度在新起點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上下同欲者勝。”不僅是一句出自《孫子兵法·謀攻》的格言,更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精神密碼。
過去一年,上下同心、以點帶面的做到“三個善于”實踐,深深鐫刻在20余萬檢察干警的集體記憶中。
最高檢對多起重大惡性案件第一時間掛牌督辦、派員指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有力震懾犯罪;以上率下帶頭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對本級自辦案件組織進行質量評查,帶頭落實“每案必檢”,同時指導全國檢察機關評查各類案件59萬件。
“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法學名師進檢察”活動深入開展,推動法律職業和法學教育有機銜接、雙向奔赴——包括最高檢院領導在內的200余名檢察實務專家走進21所高校授課,把“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等實踐案例帶進課堂;百余名法學名師到檢察系統授課。在最高檢帶動下,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檢察機關積極與本地高校合作,成效斐然。
錨定持續為基層紓困解難的目標,最高檢確定院領導和內設機構基層聯系單位62個;指導29個省份843個基層院結成共建對子;指導22個對口援助省份選派400人到受援地區幫助工作,8個受援地區選派381人到對口援助地區開展崗位鍛煉,形成上下一體,齊抓隊伍建設的良好態勢。
“新的一年,我們將深化落實黨中央和最高檢黨組關于抓基層強基礎的決策部署,健全和落實基層院分類指導、業務部門對口指導等制度機制,持續推動基層檢察院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最高檢政治部副主任肖瑋如是說。
2024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實務專家進校園”走進北京大學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程丁 攝
縱與橫
奮斗的旅程,總在春天中開啟。
就在我們閱讀此文的時刻,最高檢民事檢察廳檢察官李萍正在進行著如何將做到“三個善于”與對外講好中國檢察故事有機融合的深入思考。
2024年9月,她與最高檢普通犯罪檢察廳檢察官助理李遲晚一起參加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知識產權檢察國際研討會,用英語向世界介紹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檢察實踐經驗。發言得到與會者點贊,知識產權保護的中國檢察實踐備受認可。
“日內瓦之行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時至今日,中國的司法制度和鮮活實踐在國際上越來越受關注,國外同行想跟我們交流、合作的意愿越來越強烈。”李萍深有感觸地說。
道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相知者,不以萬里為遙。
環球同此涼熱。站在人類發展新的十字路口,今日之中國緊密聯系世界,攜手各方在時代的風浪中謀大勢、擔大義、行大道,成為動蕩變革世界中的穩定力量、合作力量、進步力量。
時代為縱軸,世界為橫軸。最高檢錨定新坐標、扛起新使命,在落實元首共識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檢察外事工作,以司法外事服務大國外交,以開放合作之筆在五洲四海縱橫捭闔、張弛有度,著眼一隅謀全局,立足全局開新局。
過去一年,中國檢察代表團先后參加金磚國家總檢察長會議、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檢察長會議、中國-東盟成員國總檢察長會議、國際檢察官聯合會相關會議等,同時邀請新加坡、沙特、古巴等多國檢察代表團訪問中國,廣泛交流意見,凝聚合作共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法治力量。
2024年6月,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參加第六次金磚國家總檢察長會議期間,應勇接受俄羅斯《消息報》專訪;10月,應勇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檢察”為題,在新加坡“總檢察長講堂”發表演講,講述中國檢察機關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的履職實踐,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善弈者謀勢。
新時代的斗爭考驗、大變革的風云際會,投射在檢察機關所處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坐標之上,不斷擴大著司法協作“朋友圈”,也給全體干警提出了在更寬廣領域做到“三個善于”的時代考題。
2024年11月,最高檢首次專門就涉外檢察工作召開全國性會議。會議明確了涉外檢察工作的時代坐標和職責定位——涉外檢察工作既包括檢察外事工作,也包括涉外因素的檢察業務工作。
2024年年底,最高檢發布《關于加強涉外檢察工作的意見》,站在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的高度,切實擔負起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高水平安全、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更重責任。
使命催人奮進,藍圖重在落實——
自覺將“三個善于”融入涉外法治工作大協同格局,持續深化雙邊多邊檢察國際合作,依法平等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2024年前11個月,依法辦理涉外刑事案件2.1萬件、刑事司法協助案件269件,讓“正義雖遠必達”。
開通最高檢英文官方網站,加強檢察機關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越來越多的中國檢察故事以不同形式走向國際舞臺,成為世界讀懂中國式現代化、讀懂中國的鮮活注腳。
會同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聯合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涉僑檢察工作的意見》,加強組織保障,提升涉僑工作聯動協同能力。
縱橫交織謀發展,改革深處見真功。過去一年,一個個務實的中國檢察主張、中國檢察方案、中國檢察行動,詮釋著命運與共、同球共濟精神,銘刻下為人類司法文明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勇毅擔當。
2024年11月14日,全國涉外檢察工作會議在滬召開。程丁 攝
起與承
無論出生在何時何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
蜿蜒流淌在中華大地南部的珠江,是我國境內第三長河,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羅定市黎少鎮隆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小蘭的“母親河”。
“走在江邊,能看到貨船如織、往來如梭。從前只感嘆航運繁盛,卻不料船舶污染物的排放曾經如此隨意。最高檢勇挑重擔,在廣東等7省區部署開展珠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公益訴訟專案工作,促進實現全流域系統治理。”李小蘭告訴記者,最高檢2024年4月3日正式立案辦理珠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公益訴訟專案,從紛繁復雜的監督案件中準確把握實質法律關系,逐一擊破難題,扎實推動珠江流域船舶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
污染退、生態進,“進退”之間,珠江之治印證公益保護中國方案之效——聯合國副秘書長兼開發計劃署署長阿西姆·施泰納表示:“中國在環境司法制度建設和辦理案件方面的實踐,值得各國重視。”英國環境署首席檢察官安妮·布魯斯南說:“英國也正在考慮借鑒中國方案,建立由檢察官提起公益訴訟的制度,以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黃河九曲、長江浩蕩,南四湖里、白洋淀中……萬水千山入胸懷,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探索建立“十年磨一劍”:辦案規模穩健增長、領域持續拓展、質效不斷提升,彰顯了檢察公益訴訟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制度安排的獨特價值。
2024年6月20日,河南省南召縣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團隊干警正利用快檢設備對飲用水源地水質進行檢測。梁濤 攝
溯流從源,這一原創性的檢察探索,早在陜甘寧邊區檢察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已初露鋒芒——地處陜西省延安市的陜甘寧邊區檢察史陳列室的墻上,設有公益訴訟專章:“不敢聲者,由檢察院實施檢察”。
歲月崢嶸,精神賡續,跨越九十余載春秋的時空坐標,今天依然托舉“起”與“承”的思辨,帶著薪火相傳的熾熱,讓每位檢察改革探索者的內心從容堅定。
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來自高層的改革之風勁吹,“如何助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考驗隨之而來。
揚起革新風帆,在“守正創新”中展示改革銳氣——2024年7月24日,新修訂的《關于人民檢察院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和《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追究條例》率先亮相在大眾視野中,推動全國檢察機關全面準確落實和不斷健全完善司法責任制,把“三個善于”融入司法實踐中。
劃好實干船槳,在“實干篤行”中積蓄改革底氣——著眼檢察官助理職業化建設的迫切需要,《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管理工作的意見》隨之出臺,明確職業預期、暢通職業通道,凝聚做到“三個善于”的工作合力,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職責明晰、擔當作為、管理規范、結構合理的檢察官助理隊伍。
錨定為民航向,在“民之所向”中強化改革勇氣——2024年12月5日,《關于全面深化檢察改革、進一步加強新時代檢察工作的意見》發布,牢牢錨定“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核心目標,明確了一系列事關檢察事業長遠發展的改革任務,以自我革新、砥礪奮進之筆,繪制出新時代新征程檢察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改革任務書。
從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潮涌,如長河浩蕩,沖關奪隘,一往無前。
最高檢黨組堅持繼承和發展已有的改革成果,把“三個善于”與時俱進融入檢察領域改革全過程各環節,努力向著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進軍,為新時代檢察工作高質效發展注入源源動力。
法與情
法治是生活的多棱鏡,它植根于法理與情理并存的現實。
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在中國傳統司法文化中,訴訟的目的不是徹底界分權利義務,實現各自的明確化,而是息訟止爭,營造一種互相理解寬恕的氛圍。
盧梭說:“規章只不過是穹隆頂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誕生的風尚才最后構成那個穹隆頂上的不可動搖的拱心石。”管用而有效的法律,從來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人民的內心里。
過去一年,在最高檢黨組帶領下,各級檢察機關以“如我在訴”的理念,全面準確統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正確運用檢察權,落實“三個善于”新理念,努力在法律框架內尋求公平正義“最大公約數”,在法理情的有機統一中實現公平正義。
2024年12月30日,法槌落下,廣受關注的“河北邯鄲初中生被害案”宣判,經最高檢依法核準追訴,兩名低齡未成年被告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向全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而堅定的信號:低齡不是大惡的“免罪金牌”。
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看來,該案嚴格遵循了依法辦案的法治原則。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堅持寬嚴相濟、懲教結合,特殊預防與一般預防相統一。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認為,該案的辦理,既嚴格懲治犯罪,又充分考慮了被告人和被害人都是低齡未成年人的特點,相關法律適用將對我國司法機關和社會各界全面準確理解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的法律產生深遠影響。
案件亦為鏡鑒,折射出諸多問題與現象,引發法理與情理的深刻反思。過去一年,在保持嚴的震懾的同時,各級檢察機關堅持依法從嚴與依法從寬并重,依法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寬嚴相濟、罰當其罪——
最高檢召開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研討會,攜手各方、凝聚合力;堅持預防就是保護、懲治也是挽救,依法懲治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協同健全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分級干預矯治機制,推動加強專門教育、專門矯治教育。
2024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依法規范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適用,超過87%的犯罪嫌疑人在檢察環節認罪認罰,一審服判率96.8%;會同法院、公安、司法行政部門依法規范落實辦理醉駕案件的意見推動完善行政處罰與刑事追究銜接的醉駕治理機制。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出“上醫醫未病”。有訴訟恰如已病,無訴訟恰如未病。
探源傳統文化,可以從中找到“不能成為訴訟大國”這一時代命題的答案。
過去一年,檢察辦案各環節牢固樹立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理念,持續加強信訪矛盾源頭治理和積案化解,深化檢察聽證,義正辭嚴講清“法理”,循循善誘講明“事理”,感同身受講透“情理”,實現法理情有機統一,創造更多檢察版“楓橋經驗”——
2024年1月至11月,涉檢信訪、涉檢重復信訪數量分別同比下降8%和20.9%,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金字招牌”持續擦亮;舉行信訪聽證1.8萬件,推動矛盾糾紛法治化實質性化解;堅持抓前端、治未病,結合檢察辦案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2.4萬份,并持續跟進落實。
行政檢察肩負著促進審判機關依法審判和推進行政機關依法履職的雙重責任。2024年,最高檢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項報告行政檢察工作,行政檢察辦案數量持續增長,辦案程序不斷規范——
2024年前11個月,全國檢察機關在辦理行政生效裁判監督案件中推動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2425件。對認為確有錯誤的行政裁判提出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560件,法院審結后改變率達84.4%,以行政爭議實質化解力促政通人和、取信于民,努力消弭潛在之訪。
2024年3月28日,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人民檢察院召開公開聽證會化解矛盾糾紛。胡金碩 攝
時間已經見證,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國“引領時代”的關鍵一招。將“大局所需”與“檢察所能”相結合,將頂層設計與司法實踐相結合,就是最高檢黨組應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場大考的關鍵所在。
未來正在書寫,新時代的長征路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攻克,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在最高檢黨組帶領下,各級檢察機關必將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實履職擔當、更優工作作風全面把握和做到“三個善于”,更好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
穿越歷史周期,奮楫時代潮流,我們終將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圖景,那里有“闖過千山關隘、跨過萬水激流”的豁然開朗,有改革促進派和實干家的無限風光。
大道行思,取則行遠,行則將至。
來源:最高人民檢察院、法治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