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961年已單獨圖文發表。本篇為1962年-1966年部分照片】
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62年 張文禮攝
安徽主要蠶繭產區之一的績溪縣人民公社,開始收獲蠶繭,并陸續向商業部門出售新繭。
1962年 劉濤攝
為幫助農村做好麥收準備,毫縣城關機械廠修配車間抽出一些技工成立了車輛修配組為附近各公社趕修大車。
1962年 張文禮攝
潛山縣王河公社團結大隊老屋生產隊社員在編織竹席。竹席是這個生產隊的傳統產品,這里也是著名的“舒席”產地。
1963年 高傳業攝
蕭縣九店人民公社九店大隊馬柚生產隊的集體副業生產已全面展開。這是社員們在為今冬水利建設編織運土的筐子。
1963年 張文禮攝
我國當時最大的硫鐵礦選礦廠——安徽向山硫鐵礦選礦廠第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
1963年 馬照運攝
同上
鳳陽農業專科學校密切結合實際,培養既有科學文化知識,又有實際生產經驗的農業技術人才。學校從1950年建校以來,先后輸送了900多名技術人員到農村。
1964年 張文禮攝
蚌埠市黃山農墾學校是一所半耕半讀的學校。通過農業技術教育和生產勞動實踐,把學生培養成既能掌握農業科學技術、又能拿起農具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新型農民。
1964年 張文禮攝
由我國自己設計和施工的一座現代化工廠——安徽蚌埠拖拉機附件廠正在加緊建設。
1964年 張文禮攝
歙縣潛口公社基干民兵在搞好農業生產的同時,積極利用勞動空隙時間進行練武活動。
1964年 洪克攝
第二批中央農村文化工作隊,安徽隊隊員、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在教社員學唱他創作的歌曲《巢湖好》
1965年
蚌埠肉類蛋品聯合加工廠是中國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型食品聯合企業。能生產100多種肉類產品和蛋品和地方風味的肉類罐頭。在1956年剛投入生產時只能生產六種產品,并且只能加工生豬。
1965年 朱人端攝
馬鞍山鋼鐵公司“三八”配電所的女工,為了安全合閘,天天舉啞鈴,練拉力器,經過九個月的堅持鍛煉,都能單獨合最大最重的閘了。
黨委書記李焰松(中)和老農觀察小麥生長情況 1965年 牛畏予攝
李焰松(右)和黨委委員一起學習
全國大寨式農業典型之一的懷寧縣龍泉人民公社,依靠集體力量,奮發圖強,改造荒山、惡水、瘦土,大興五業。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奮斗,把一個窮山窩改變成了米糧川、花果山。今年糧食畝產量超過《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比解放前提高三倍多。
1965年 鮑克攝
廣德縣盧村供銷社的職工將日用百貨挑送到盧村公社清方大隊石門生產隊擺攤出售,熱心為社員服務。
1965年 張文禮攝
安徽中醫學院農村巡回醫療隊,在壽縣農村為群眾防治疾病的同時,舉辦訓練班,為農村人民公社培訓了一批不脫產的衛生員。
1966年 王曉拂攝
安徽農學院鳳陽分院在原來的獸醫門診室的基礎上建立了獸醫院,由畜牧獸醫系和畜牧專科的師生輪流擔任值班獸醫,負責門診,為農村人民公社的病畜治病。
1966年 王興才攝
安徽省的水稻產區之一當涂縣,建成了一座小型化肥廠。這個廠的設備安裝和技術力量的培訓,都是在老廠的幫助下完成的,從施工到投產只用了七個月的時間,工程質量完全符合要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