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根繩上的螞蚱,蹦跶不了太久”。歐盟眼下的處境,正是這個道理。特朗普重回白宮,揚言要對歐盟加征25%關稅,歐洲各國立刻慌了神。先是對中國“示好”,結果沒得到想要的好處;轉頭又把目光投向印度,試圖另辟蹊徑,結果恐怕也難如愿。
【特朗普要對歐盟加征25%關稅】
2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抨擊歐盟,直言“歐盟成立就是為了搞砸美國”,并威脅加征高額關稅。面對這一威脅,歐洲各界反彈強烈,警告稱此舉將嚴重損害歐美經貿關系,并可能沖擊全球經濟。
過去幾年,歐美在經濟、貿易等問題上爭執不斷,尤其在汽車、農業補貼、碳關稅等方面分歧巨大。而特朗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作風,讓歐洲各國對未來更加不安。
可以預見,等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真正實行之后,歐盟的經濟狀況將陷入更加糟糕的境地,因此,歐盟急于尋找新的貿易伙伴,來緩解美國關稅帶來的巨大沖擊。
事實上,歐盟并非沒有嘗試“曲線救國”。今年1月的達沃斯論壇上,馮德萊恩14次提到中國,暗示“除了美國,歐洲還有別的選擇”。但歐盟在對華政策上左右搖擺,一邊希望中國提供經濟支持,一邊又對華采取遏制措施,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讓中國對其“示好”興趣寥寥。
如今歐盟見中國“不買賬”,轉頭就找上了中國的近鄰——印度。近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親率歐洲多國領導人訪印,并且當著印度的面大談“印度是歐洲可信賴的朋友”,試圖推動印度降低對歐洲汽車和葡萄酒的高關稅,擴大雙邊貿易。
【馮德萊恩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
但印度能救歐盟嗎?恐怕是場美夢。從表面看,歐盟轉向印度似乎是個“妙招”,實際上,這一步棋很可能走不通。
首先,印度市場門檻高,歐洲企業“吃不消”。印度對進口商品的關稅極高,例如進口汽車稅率高達60%-100%,葡萄酒關稅甚至超過150%。即使歐盟達成貿易協議,歐洲商品進入印度的成本依然高昂,競爭力有限。
其次,印度制造難以替代中國。歐盟若想借助印度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恐怕是個誤判。印度制造業在產業鏈完整度、基礎設施、供應鏈效率等方面遠遠落后于中國,歐盟企業在印度投資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另外,印度的商品質量也是個大問題。如果歐盟放開市場,印度商品將大規模涌入歐洲。但相比中國制造,印度商品價格雖低,質量卻難以保證。歐盟消費者能否接受這一變化,仍是個問號。
【印度貿易保護主義根深蒂固】
當前,歐盟面臨的困境越來越明顯:美國這邊的關稅大棒已經高高舉起,歐盟雖然想“逃”,但短時間內卻無法真正擺脫對美依賴;而中國這邊,歐盟雖然一直在試圖拉攏,但又不愿作出實質性讓步;如今轉向印度,卻發現印度高關稅、制造能力不足,難以成為合適的貿易伙伴。
只能說,歐盟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只怕是最后中美全得罪,與印度的貿易可能到最后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未來,歐盟要想真正擺脫困境,必須在中美之間找到更平衡的策略,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左右搖擺、缺乏實質性行動。對于中國而言,歐盟的態度值得警惕。未來國際貿易博弈中,中國應堅持自身利益,保持戰略定力,既看到歐盟的現實需求,也防止被其利用為談判籌碼。
最終,歐盟如何應對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以及如何處理與中印的關系,仍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寄希望于印度拯救歐盟,恐怕是一場高風險的豪賭,結局很可能事與愿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