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 本文是「 」共創賽道的入圍文章。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少數派對標題和排版略作調整。
本文參加年度征文活動「共創」賽道。
在少數派寫作已經成了一個習慣,不全是為了稿費,另一方面確實到了每年該跟自己好好對話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想要把對話內容分享到這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平臺。
前兩天終于打卡線下店,店員真的超貼心。
看到一路走來許多人給少數派的留言,以及那些被貼在外面的合照,總會回憶起這么多年來自己在少數派一步步留下的足跡:
21 年寫下了第一篇「城市漫步指南」,寫的是普利茅斯的故事;
22 年我寫了關于在合肥開魔術課的故事;
23 年我寫了 Gap 一年折騰到沒飯吃的故事;
24 年的總結好像 5 月份提前完成,那是一場「沒必要」的大會;
如今回看,成為少數派 1241 天,寫下了將近五萬字,有了二十七萬的閱讀,三百多充電;再次感謝各位派友們,愿意看我寫的這些不成熟的東西。
然后就,停了下來。
半年過去了,許多自以為有趣的創意話題也未曾真的動筆,本想寫關于 2024 年的一些零零碎碎的記錄,但想來已經沒有比大會更值得分享的內容了,好像暫時沒有值得回顧和分享的故事了,看來是無業游民的日子結束了,也并沒有在好好生活。
而且一直在嘗試戒掉老沉迷回顧過去,翻老照片回憶過去浪費時間的壞習慣,也讓每天的起床困難加劇。或許應該試著去展望一下以后的東西。畢竟有這么一句話——「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我荒廢了時間,時間便把我荒廢了。」
一個詭異的念頭冒出——要么,寫個「共創」試試?
我好像一直不是一個技術向的少數派作者,寫的所謂「城市漫步指南」也不過是自己在各地生活的一些主觀感受罷了。軟件硬件領域更是完全的門外漢,一直靠派友們的創作來汲取養分,反倒是購入了許多教程和經驗卷軸(也并沒沉下心來認真看完)。
只有設計師系列看了差不多,我對不起胖魚老師和樹義老師的大作(
但不寫點什么,今年怎么過得去 騙老麥的稿費 呢?所以打開腦洞,仔細想了想我會什么,有什么真的能夠與少數派的各位共創的好點子、好內容。想起來了,和大家一樣——我會說話,靠在講臺上、舞臺上說話,并且在朋友們看來還挺會說話的。說話現在也是我掙飯吃的主要方法。
要不我們今年一起上臺,好好說話?
▍關于「公眾演講」,它真的很重要
演講是優質內容的媒介
幾乎每一本關于「公眾演講」的教材,或者第一課都會引述這一段話:
‘We live in an era where the best way to make a dent in the world may no longer be to write a letter to the editor or publish a book. It may be simply to stand up and say something... because both the words and the passion with which they are delivered can now spread across the world at warp speed.' - Chris Anderson, TED Talks: the Official TED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
是的我們曾生活在一個「不靠寫信和出版書籍來與世界對話」的時代,那個時代里杰出的演講家們,曾搖旗吶喊「我有一個夢想」、「我們決定前往月球」。隨著我們步入如今一部智能手機就能看遍全世界所有短視頻和切片的時代,這個觀點的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人們的數字生活經歷過那個信息稀缺的時代,那時我們會愿意走進課堂、講座,去聽取其他演講者引領我們探索未知。但幾乎全員智能手機普及的狂潮逐漸緩和,互聯網平臺信息的供給遠遠多過需求的「信息爆炸」時代也到來了,至少我身邊開始出現了許多期待優質、真誠的內容的觀眾。他們開始聽播客、瀏覽某彈幕網站的長視頻,這些內容無一例外都在淡化那份「短、平、快」的感官體驗,轉而專注在創作者們通過語言帶給觀眾的獨特體驗。
仔細看,這個男人叫小帥,他聽到視頻里出現了這句充滿感情的 AI 配音,就關掉了視頻,打開了少數派。
在無數個討論公眾演講的意義的對話中,我總會提出它作為優秀內容載體的重要功能。就像小帥永遠不可能把「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刻入人們心中,豆包也沒有任何機會把「Are You Ok」變成口口相傳的二創。
這可能不是最符合語境的例子,但我們應該達成共識的是:演講強化了語言和文字的力量。而我正是被這份演講的力量所深刻影響,從而決定走上如今的職業道路。
相信演講的力量
那還是 2015 年的某個下午,跟每一個立下 Flag 要堅持每周學 20 分鐘英語的同學一樣,我打開了 TED;并在大數據老師的推薦下,點開了那段真正影響我一生的演講——《如何逃離教育的死亡谷》。
已故的肯·羅賓森爵士,或許是最有名的 TED Talk 講者之一。
即使在如今看來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那些關于所謂「教育的可能性」的探討,對十年前還在讀大學、尚在思考受教育意義的我而言,像是一座燈塔。原來困擾我乃至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問題,它的確暫時沒有解決方案,或許我有生之年也見不到那個關于教育的理想國度,但這不妨礙我們對它去持續的追尋和探索,如這位演講者所言、所做。
這讓我似乎找到了人生的使命,也是我在每一次決定放棄這個令人感到無力的行業之后,再次重新站回講臺。套用一個知名的說法:
Someone out there needs to hear your story. 在這世上,總有人需要聆聽你的故事。演講是領導力的語言
郭德綱老師曾比喻過「口齒不清如鈍刀殺人」,聽一場毫無結構、技巧與內容可言的演講亦是如此。這把「鈍刀」在職場的殺傷力是恐怖的,它存在于幾乎每一場被迫鼓掌的「爛會」,每一個被抓去講 PPT 的倒霉打工仔,甚至是每一場發揮失常的崗位面試。
一切有觀眾的對話都能被看作是「演講」,即使是自說自話時的胡言亂語,作為觀眾的自己也會有種被鈍刀子割肉的痛苦,更別提那無數次關乎職業發展的重要對話。
我們做演講訓練,或許初衷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與自己對話,與世界對話;正如我一位導師曾說過的,這也是一個從自我發現到自我和解的過程。但就如今客觀的社會環境而言,無論是想要走向下一個職業的階段,還是想要自立門戶以尋找自由,似乎都少不了向他人講好自己的觀點和故事。
我一直認同一個觀,「演講是領導力的語言」,無論你是否所在的是不是一個靠語言吃飯的行業,你都需要讓任何場合的觀眾愿意聽你說話,能夠聽懂你說的話。即使觀眾未必認同你的觀點,你的舉手投足、言語之間所展現出專業能力,向來是撬開下一扇大門的「萬能鑰匙」。
功利一點,起碼我本人堅持了多年的訓練,僅靠這門本事收獲了不少業內的認可;也讓我回歸生活以后,有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選擇。所以我想把這些年的一些淺薄的心得寫下來,分享給或許有需要的讀者們。
▍為什么是我——一個 95 后來分享?
我與舞臺,還算有點緣份
說來也是刻板印象,我似乎是記事起就在表演節目,還不是簡單的家族聚會上的才藝表演,而是被趕鴨子上架地推上舞臺,在觀眾面前胡言亂語。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關于舞臺的黑歷史也不要太多:最離譜的一場演出是兄弟的婚禮,在臺上表演了自以為令人感動的「語言類魔術」,讓好心上臺互動,本就餓了半天的伴娘朋友,上桌吃飯時只剩涼掉的海南菜。
老圖新發,感謝伴娘和朋友的不殺之恩。
但直到如今 20 余年的舞臺經驗,除了比空氣墻還厚的臉皮之外,本人對于「觀眾不喜歡什么」的理解,或許不會輸給了許多如今愿意分享心得的高手們。
似乎在朋友們看來我算是個有趣的人,尤其是演講和課堂里總是有層出不窮的怪異段子,而且似乎有些現掛能夠做到張口就來。每次幫其他朋友磨稿和改稿,也總能提出許多能夠增加「觀眾參與度」的建議。雖然我也沒資格討論喜劇的邊界、幽默的機制、互動的藝術這些見仁見智的東西(喜劇的邊界有沒有可能是王建國),但或許這些積累到近乎本能的討好觀眾的手段可以被整理下來,讓有需要的人不需要被伴娘朋友拉入此生不見的黑名單。
或許這對我而言,也是跟專業的自己的一場重要對話。還是那句,謝謝頭馬
但其實直到2021年,我才開始正式地思考關于演講的方方面面。那會剛結束在內地的工作回到小島,在老師的引薦下參加了 Haikou Toastmasters Club 的一場例會。從此便與這幫人結下緣份,也有了我人生 最好的故事 (但這里就不展開了)。
雖說我不完全同意 Toastmasters —— 頭馬國際演講會關于演講的全部理念,但這個傳承了一百年的組織必然有它的道理。頭馬的教育體系 Pathway,確實是很適合入門公眾演講的寶貴精神文明遺產,即使是四年后的我在尚未完成一條教育路徑的現在,依然能夠其他會員的演講中看到其價值,而且常看常新。
版權當然不允許我把這些內容全部搬運,但在這基礎之上我所開發的演講課程,似乎也取得了一些值得我驕傲的成績。一年一度的比賽也依然是我不停突破個人演講水平極限的嘗試,去年的我走上了 D89(89 大區)的決賽舞臺,與來自香港、澳門和廣東地區的會師 89 大區百來家俱樂部的最頂端。來自觀眾與其他選手、高階演講者的肯定,我知道進入決賽的我對于演講的思考,已經足以與一些有著 30、40 年演講經驗的講者同臺競技。
人生照片,但是因為眼鏡顏色太騷,當職業照不合適得重拍。
或許我這些年的一些拙見,也有資格與大家說道說道。
而且這些分享,或許有來自世界亞軍 Hannah,地區冠軍 Andrew、Eddie,以及我心中那些值得尊敬的講者:Talis 老師、Winnie 老師、Jimmy 老師、Jack 老師、Zoe 老師等人的工作坊內容,以及來自兩位神秘的專業演講教練的分享呢?當然了,雖然他們都曾免費分享過他們的演講心得,但在寫下這些東西之前,還需要征得他們的同意。
好消息是,除了 Hannah 的微信我都有,因為這幾年沒有白混。
這些不夠的話,TED 夠不夠?
首先,我從不認為 TED 就是演講的終點,成為一個 TEDx 的持牌人,所謂演講教練也不意味著我就得到了演講界的最高榮譽。但作為 TEDx 渡海路項目的發起人之一,執筆寫下申請資料的每一行字,并得到了 TED 官方的認可,或許也算是對那個影響我一生的演講者最好的交代。
但也不丟人吧,畢竟也沒那么多 TEDx 持牌人(
其實比起渡海路的年度大會,我最喜歡的依舊是兩場我主持的 TEDxLive 大會。同為 TEDx 的官方活動,TEDxLive 是一個搶先觀看 TED Global 年度大會,并可以組織線下觀演的官方在冊活動。
當然,成功舉辦幾個活動不是什么值得昭告天下的故事。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每一個組織者需要在兩到三天的大會,幾十位演講者的演講中含淚選出心中最好的那幾篇演講,拿來線下觀演。而兩次 Live 大會中,我都能自信的說,我所精選的 TED Talk 都與 TED 官方選擇高度一致,都是首頁級別的演講。
還有一個今年要與派友們分享的好消息,憑借這些寶貴的經驗與在頭馬的摸爬滾打,今年接了一個去廣州的國際學校,做 TED 演講課的 offer,這些也都會是有人愿意為之付費的內容了(又可以買鍵盤了,好!)。
或許,我也開始靠近了演講藝術的邊界呢?
▍最后,寫作計劃
2025 年或許是好好生活,認真創作的一年,今年定下的 Flag 比過去加起來都多。好在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更需要把這些對于演講的思考轉化成商業價值與教育價值。更好的消息是,在這系列中想要分享的內容,既是一場與自己的深度對話,又是為學生備課之余,把這些寶貴的成果梳理成文的寶貴機會。
畢竟江湖人稱不掃興,江湖人稱蒙不鴿。
根據剛做完的課程材料,會帶孩子們用二十周回答這些關于演講的問題,這或許能夠成為一個 2025 年的寫作計劃:
From "The Public Speaking Handbook"
我一直認為本教材所強調的 「audience-oriented speech」 —— 以觀眾為中心的演講,可以成為每一個講者從零開始入門演講的基本框架。而之中,或許對每一個問題的研究,我會加入對頭馬體系的思考,TED 的內容思考,以及盡可能地找到來自專業演講者和我自己的心得,讓他變成屬于我自己的一本「不算是教材的教材」。
或許未來,在它完成的一天,能讓我也用我的方式在少數派留下一些東西。無論是經驗卷軸系列,還是買了也不會看完(僅限我自己)的 100 小時系列……抑或是其他有趣的共創內容。
內容應該付費,我都樸步成,今天帶著對情人節的怨氣點了三杯酒,一口氣寫完了這篇稿子。哪能讓你們每天白嫖成功,你說是吧。
就說這么多,感謝你看到這里。
https://sspai.com/post/9638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樸步成
責編:克萊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