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車市場,又迎來了一名“殺手級”產品。
6.98萬起售的AION UT,在置換補貼后最低僅賣5.48萬元起。
難怪,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早早放話,“AION UT要給友商們上強度了。”
他直言,AION UT的到來,就是為了顛覆A00和A級車的市場格局。
不難看出,這回埃安是要玩命了。
就品牌新能源化的推進而言,埃安可以說是業內的標桿之一。
自2020年廣汽埃安開始獨立運營以來,該品牌就始終穩居在了新品牌交付榜的第一梯隊。
但在此其中,埃安亦時常被詬病網約車銷量占比過高的問題。
事實上,多年來埃安也在不遺余力地解決該問題,于是它推出了定位更高的AION LX,并且在AION S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更具設計個性的PLUS版。
不過,市場沒有完全買賬埃安的這些努力。
更甚的是,隨著后來AION Y的推出,以往埃安想要尋求改變的努力似乎也被打了水漂。
客觀來說,車企發展B端用車業務是業內常態,即便強如吉利和比亞迪也有相關布局。
只是問題在于,除了靠B端業務撐起銷量以外,車企是否有在C端市場打出名堂的核心產品。
關于后者,埃安明顯少了這一環。
正因如此,隨著以往熱銷車型開始進入產品周期末端以后,埃安的銷量也開始遇到了增長阻力。
去年,埃安一度提出年銷70萬輛的目標,但最終遭遇同比下滑的情況,勉強才守住了40萬+的表現。
顯然,埃安已到了不得不變的階段。
去年底,廣汽集團提出了“番禺行動”,要求加強自主品牌的一體化協同水平。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對此回應,「以前廣汽研究院、廣汽傳祺、廣汽埃安三家相當于三個公司,但現在自主品牌一體化,研、產、供、銷都打通。」
「相當于此前相對獨立的三家,以后都是集團相關的三個部門,集團董事長、總經理直接下場參與打仗。」
他直言,通過對自主品牌的一體化運營,未來傳祺可以做純電,埃安也可以做插混和增程。
而在打通內部體系以后,埃安也得以重新啟程趕路了。
不久前,肖勇在回應2025年銷量目標時說到,「集團給了我任務,肯定是比2024年大幅增長,但具體數量不好講。」
「2024年大家卷的時候,看到的是卷價格,我覺得在2025年光打價格可能不行,還是要先講產品、再講價格,最后是服務,三者合一。」
其中,率先擔起打頭陣角色的,正是AION UT。
肖勇指出,AION UT的使命,就是要成為10萬元A級新能源轎車的新標桿。
更重要的是,AION UT目標做到月銷1.5萬輛,助力品牌從B端向C端完成轉型。
埃安,想要實現蛻變了。
曾指望高階車型來帶動品牌轉型的埃安,這回終于學聰明了。
從試錯成本最低、最貼近年輕人市場的小型車來入手,AION UT大概率已成功了一半。
在此基礎上,如何抓住年輕用戶的購買痛點,這也是體現AION UT的實際功底所在。
肖勇對此認為,首要應該做到的就是好看,“你產品再好,不夠漂亮、不夠打動他,他肯定不買。”
為此,埃安選用了米蘭設計團隊的方案,力求從全球審美的高度來保障AION UT的美學要求。
不能否認的是,好看還是有著相對統一的標準,我們看到AION UT跟大眾ID.3(參數丨圖片)一樣主打短巧車身+四輪四角的設計,并且敢于在車身配色上作出了不同搭配。
AION UT,已呈現出了不輸前人的姿態。
在保證了好看的前提下,作為小車的AION UT清楚想要成為爆款,就還需做到大空間的表現。
「關于A級車,客戶可能也是被迫妥協的一種選擇,10萬塊錢的小車后排小一點也算了,但埃安必須改變這個現狀。」
肖勇的表態,明確了AION UT要用大空間取勝的策略。
于是,新車直接給出了4270x1850x1575mm的三圍和2750mm軸距,一把超越了星愿和海豚這兩大主要競品。
在某種程度上,AION UT已重新定義了小型車的身材尺寸。
得益于基礎尺寸的優勢,官方直言新車的后排腿部空間超過了奧迪A6 ,而3個成年人同坐在后排也不會覺得擁擠,至于440L的后備廂容積在同級里更是首屈一指。
如此看來,埃安已將AION Y的精髓都一一傳授給了AION UT。
前些年比亞迪接連推出了海豚和海鷗,籍此在A0和A00級市場坐穩了銷冠位置。
去年,這兩款小車的合計銷量高達超60萬輛,比起新勢力銷冠的理想賣得還多。
再者,后發的吉利星愿亦取得了快速上量,上市短短數月即下線了10萬輛之多。
由此可見,小型車的戰略價值并不低。
隨著各家紛紛加碼小型車攻勢,這時有著越級實力的AION UT登場以后,可以說再將競爭維度提升了一個等級。
當然,只賣顏值和大空間,這還不能達到AION UT想要顛覆市場的目標。
成為“價值清場者”,這才是它的訴求所在。
這幾年以來,小車市場的銷冠車型頻頻出現了更迭。
從最早的宏光MINIEV開始,到后來的繽果,五菱都一心想在小車市場上成為領頭羊角色。
近來,五菱更是加推了宏光MINIEV四門版,試圖重振該明星車系的市場表現。
盡管五菱努力想維持其小車市場的領導份額,但奈何作為卷王的比亞迪發起了猛攻,單是海鷗一款車型去年就賣了超45萬輛,直接掀翻了整個市場。
比亞迪的所及之處,可以說是寸草不生。
雖說比亞迪一舉重塑了整個小型車市場的格局,但也并非完全抹殺了后來者回擊的機會。
就在去年底,吉利星愿打出了“用海鷗的價格,買到海豚身材”的越級策略,借此來狠狠狙擊了比亞迪的基本盤。
以今年1月銷量來看,星愿已經成功超越海豚和海鷗,問鼎小型車市場冠軍位置。
然而,吉利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比亞迪又很快出了新招——全民智駕,低至7萬級的海鷗也將用上天神之眼C智駕方案。
來自卷王的復仇,又一次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面對比亞迪打出智駕王牌這招,其它友商們想要作出接招也并非易事。
好的是,AION UT還是提前做好了準備。
同級最大的14.6英寸中控屏+8.8英寸儀表盤,同時兼容HiCar、CarLink、CarPlay互聯生態,且配備了AI語音助手和懷擋式撥桿,AION UT絲毫沒讓其智能座艙有所掉價。
官方直言,新車搭載的ADiGO 5.0座艙系統,跟AION RT的是同款智艙系統,這也是云端大模型首次進入了10萬級座艙。
與此同時,雖然AION UT不像海鷗那樣大打智駕牌,但前者也配備了同級唯一的后向AEB功能,以給到新手司機更多輔助。
AION UT,的確有在用心做好產品。
事實上,AION UT不只是從輔助功能上來賦能用戶的駕駛安全,該車從設計之初就確立了足夠高的安全定位。
同級唯一中歐雙五星安全車身、同級唯一V型腔體側氣簾、全系標配同級首個五軸防翻滾主動氣囊、全國首批具備翻滾保護功能的車型之一,這通通都是AION UT準備的獨門秘籍。
其中,新車采用了一體式熱成型雙門環設計,高強度鋼材的使用比例達到71%,以保證在64km/h時速下通過25%小偏置碰撞測試,且A柱不變形。
「安全不能僅僅是夠用,我們可以很自信地說,AION UT帶來的是安全感的溢出。」
毫無疑問,AION UT在車身安全方面已領先了對手一大截。
如果說車身安全的賣點還不夠彰顯,那么在動力環節這一層面,AION UT則更加讓對手啞口無言。
全系提供100kW動力電機,以及同級最寬215mm輪胎,AION UT絲毫沒有因為其6.98萬元的起售價而選擇吝嗇。
要知道,同等起售價的星愿也只配備了58kW電機和205mm寬度輪胎,且310km續航也不及AION UT的330km。
有見及此,全系只有55kW電機、以305km續航起步的海鷗,即便有了智駕方案的加持,也很難說就能確保城門不失。
這一回,AION UT明顯是想成為螳螂捕蟬之后、那只嗷嗷待哺的黃雀。
“價值清場”,這是AION UT打出的旗號主張。
在前期比亞迪成功狙擊五菱,吉利拿出了反殺回擊之后,當下AION UT再帶著6.98萬起的定價及越級產品力登場,此舉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清場”。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AION RT率先成為了15萬級首搭激光雷達的車型,到了今年2月,AION V和RT又先后將650km續航版本售價拉低到了13萬級別。
結合如今AION UT的再次出擊來看,埃安擺明了想要發起對卷王位置的挑戰。
在這場新一輪的肉搏戰當中,埃安要靠血拼來贏得市場話語權了。
「埃安已經回到了正增長,換代AION V的表現達到了我們的預期,而AION RT則是大大超過了預期。」
去年一度面臨增長阻力的埃安,在推出了兩款全新車型以后,已重新煥發出了增長的生機。
而在這輪投放的新產品里,可以看到各款埃安車型都呈現出了不同設計,唯一相同點大概就是年輕化取向。
不難看出,為了重新贏回C端用戶的選擇,埃安試圖以不同的押注來賭出爆款的可能性。
AION UT,正是當中更極致的代表,也將是埃安打出漂亮反擊的一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