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年后,杭州「六小龍」火了。
宇樹科技機器人,在春晚舞臺完成高難度舞蹈、深度求索「DeepSeek-R1」大模型,登頂全球開發者工具榜。
這些成就,讓世界意識到,中國科技進入系統性突破新階段。當我們驚嘆于機器人后空翻的視頻時,有沒有想過:誰賦予了它們理解物理空間的能力?
昨天,我發一篇關于空間智能的文章,很多朋友對此很感興趣;今天,聊聊文章中提到的群核科技。 作為“六小龍”中首個申請上市的企業,群核科技有望成為全球空間智能領域的第一股。
與其他小龍相比,群核科技故事并不那么跌宕起伏,科技屬性也不像其他企業那樣顯而易見;要讀懂它,不能單從表面來看。
01
怎么看?先講個追趕和破局的故事。
日常生活中,有諸多習以為常的場景。拿圓珠筆芯來說,背后藏著中國科技從業者無數個日夜的艱辛付出。
10 年前,網上流傳一個說法:
中國連圓珠筆芯都造不出來,得靠進口;這事兒聽起來刺耳,畢竟圓珠筆是隨處可見的東西,中國航母都能做,為什么圓珠筆芯不能做?
你知道嗎?圓珠筆芯看起來簡單,制造圓珠筆最貴、最難的部分不是圓柱,而是圓柱背后的球座體,俗稱筆尖鋼。
它對加工精度有著極高的要求,既要容易切削,還必須在加工時不能開裂;之前每年僅從日本等國就要買上千噸的筆尖用不銹鋼絲,國內企業只能扮演裝配者的角色。
但事情在 2016 年迎來了轉機。
中國太鋼集團經過好幾年的鉆研,終于成功造出了自己的筆頭鋼。這可是個大突破。
太鋼集團的科研人員通過成千上萬次實驗,一點點摸索,攻克鋼的硬度、韌性、耐腐蝕性等一系列難題,讓圓珠筆芯的“心臟”能自己造了。
有了國產筆頭鋼,中國圓珠筆芯產業一下子就“活”了。以前進口鋼貴,質量還不一定穩定,現在有了自己的鋼,成本降下來,質量也更有保障。
自此以后,國內很多圓珠筆廠開始用國產筆頭鋼造筆芯,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的需求,還把產品賣到了國外。
所以,這就是中國產品和技術進步的一個典型縮影。2塊1支的圓珠筆芯背后,是中國硬科技突破「卡脖子」困境的生動案例。
今天,類似的故事越來越多在科技領域上演。
我們在很多高科技領域也面臨類似的困境,AI 領域,當 OpenAI 橫空出世,用 ChatGPT 震撼全世界時,我們仿佛又看到了當年圓珠筆芯的困境。
AI大模型價值被全世界認可,但中國似乎又慢一拍,從圓珠筆芯到AI大模型,中國科技產業始終在突破「卡脖子」魔咒。
當ChatGPT掀起全球AI競爭熱潮時,國內科技企業再次展現出強大的破局能力。就像當年攻克圓珠筆頭鋼的難題一樣,如今他們正在算力經濟學領域,探索出全新的解決方案。
DeepSeek 出現,是最好的證明。它用低成本的算力,達到了世界領先的效果,削弱了對海量數據和前沿GPU芯片的依賴。所以,這背后,是中國科技企業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和創新精神。
但是,你要仔細研究,會發現群核科技的技術路線和其他企業相似。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了一條「反共識」路徑。
怎么個「反共識」法呢?
群核科技用了一種“端云協同”架構,把本地和云端計算能力結合起來,還把GPU(顯卡的計算能力)用到了極致。結果,他們只花了同行1/10的成本,就做到了一樣的渲染效果。
這好比:別人用一張顯卡解決了一個人的問題,但群核科技可以用一張顯卡,解決10個人的問題。
在怎么把GPU的潛力發揮到極致這件事上,群核科技和DeepSeek特別像,都在努力把硬件的性能用到最滿。
因此,這種“不靠硬堆算力,而是靠優化效率”的方法,正在悄悄改變全球技術競爭的格局;而群核科技正是這一趨勢的典型代表。
02
不信?我們看看它的經歷。
群核科技,這個名字可能你不太熟悉,但它的產品——3D云設計軟件酷家樂,可以說家喻戶曉,幾乎成了空間設計的代名詞。
它不僅能讓設計圖看起來非常逼真,還能把設計和生產直接連接起來,實現高效的柔性制造。
2013年之前,中國空間設計軟件市場幾乎被國外軟件壟斷。當時,群核科技手里握著GPU高性能計算這個「殺手锏」,推出了酷家樂。
憑借從小時級到秒級的渲染速度突破,酷家樂打破了3D Max等國外軟件的壟斷,不僅在國內站穩了腳跟,還走向了國際市場。
如果群核科技按照歐美傳統的研發路線走,在起步就落后三十年的情況下,可能永遠都追不上。
畢竟,國外競爭對手憑借先發優勢,已經占據了大部分市場,而追趕他們不僅資源消耗大,客戶獲取也很難。但群核科技找到了一條“彎道超車”的路。
拿著技術這把「錘子」找應用場景這顆「釘子」并不容易。群核科技一開始選擇了家裝市場——這是一個相對細分的領域。
中國家居消費者,都希望能盡快看到設計方案和效果圖。傳統海外設計軟件雖然能滿足高精度需求,但對設計師電腦配置要求很高。
設計師用傳統軟件渲染設計圖,往往要等幾個小時甚至一兩天才能出結果。好不容易出圖了,客戶卻說:“這不是我想要的。”
更麻煩的是,客戶有時還會要求提供兩三套方案來挑選,這對設計師來說壓力巨大。
設計師痛點很明顯:渲染速度慢、客戶體驗差。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家居設計行業,也讓設計師的工作效率和客戶滿意度大打折扣。
針對問題,群核科技選擇了云端渲染。簡單來說,把渲染的壓力從設計師的電腦轉移到云端。這樣一來,用戶體驗好了,但新的問題又來了:不能無限制地增加算力,否則能耗太高。
于是,群核科技通過端云協同和算法優化,僅用同行1/10的成本,就實現了同等水平的渲染效果。
所以,群核科技憑借技術優勢,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空間設計軟件;在去年全球軟件評級機構G2的評測中,它在3D渲染領域打敗Unity、3D Max等一眾海外軟件,拿下全球第一。
除此外,第二個關鍵點:群核科技的硬科技“軟著陸”,靠技術和商業需求的雙向循環。它通過清晰的商業模式,利用市場需求“倒逼”研發,推動產品不斷升級。
他們有GPU高性能計算技術,從家居設計切入,后來逐步拓展到連鎖商業、跨境電商、文博展覽等領域。過程中,他們服務了4.5萬家企業,通過賺錢持續投入研發,形成了一個需求反哺研發的良性循環。
從2017年起,群核科技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50%以上,遠高于其他軟件公司20%的平均水平;前幾天看到央視報道,2020年,他們每賺1塊錢,有9毛錢投入到研發中。
很明顯,群核科技的成功并非偶然。它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的雙重驅動,打破了國外壟斷,還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了領先地位。
03
還有一點更有趣,群核科技另一個重要身份——“機器人的訓練場”。
它基于十幾年的技術積累,推出的群核空間智能平臺。從硅谷到北京、上海,很多需要室內AI場景訓練的企業,比如:具身智能、AR/VR等等。
它能生成高度逼真且符合物理規律的虛擬數據集,就像真實世界的“數字孿生”。
你可能會問:什么是數據集?它有啥用?
簡單來說,數據集像一個「虛擬世界」圖書館,里面有海量虛擬場景和物體。這些場景和物體的物理特性(比如光照、材質、空間布局)和真實世界一模一樣,但數量可以無限多。
AI企業可以用數據集來訓練機器人,讓它們在虛擬環境中學習和練習,就像在真實世界里一樣。
這種技術相當于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搭了一座橋。它不僅讓AI開發變得更高效,還大大降低了在現實世界中測試的成本。
這難道不是一項很厲害的創新嗎?因此,群核科技的核心優勢在于:
一,通過「端云協同」架構,以低成本實現高效渲染,打破國外壟斷;二,以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創新,形成研發與商業化的良性循環。
三,憑借空間智能平臺,為AI企業提供虛擬數據集,助力機器人訓練,開辟了新的應用場景;這三點成就了群核科技在全球空間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04
寫到這里,我忍不住想:全球科技的“話語權”,是不是正慢慢向中國看齊?
從杭州“六小龍”,再到無數的中國科技公司,那些曾經被國外領先的技術領域,現在正被我們一點點追上,甚至反超。
這可不是一兩個領域的突破,而是全面崛起。
數據上來說,群核科技,它靠技術創新和聰明的商業模式,在空間設計領域做到了全球第一;酷家樂軟件,已經是全球最大空間設計平臺,月活躍用戶超過8630萬。
還有群核空間智能平臺,給全球AI企業提供了超棒的虛擬訓練環境,幫助機器人在虛擬世界里“練級”,省時又省錢。
這樣的成功,改變行業的游戲規則,也讓中國科技企業在國際舞臺上有了更多「發言權」。
再看看大疆,它徹底改變了無人機行業。
靠自主研發技術,把無人機從專業人士的工具變成了普通人都能用的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80%。大疆的植保無人機還能幫農民節省30%的農藥,這技術可不是吹的。
這些變化背后,是中國科技企業正在一步步掌握全球科技規則的定義權。從圓珠筆頭的小突破,到智能制造、5G、AI的大跨越,中國不僅在技術上越來越牛,還在國際上贏得了更多認可。
真正的創新,不是靠堆參數、打廣告,而是靠那些能讓生活和生產實實在在變好的技術細節。
中美科技企業的對比,也讓我們看到中國科技被重新定價的機會。曾經落后的領域,現在正在被我們追平甚至超越,“中國”正在變成領先的代名詞。
所以,中國科技企業正在用實力證明,不僅能追平,更能超越。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