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025年設立為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YQ),應證著量子技術的發展和其新興應用領域備受全球各界關注。 在2025年2月初的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開幕式環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學者進行視頻致辭。
盡管量子信息科學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大部分第二次量子革命技術還處于實驗室階段,要實現廣泛的應用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如何才能推動量子信息技術的可持續發展?2月26日,潘建偉教授在《自然》“世界觀點(World View)”專欄發表文章,為如何推動量子信息技術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見解。
首先,需要注意防止泡沫的產生。盡管有不少企業宣稱可以在金融、蛋白模擬等復雜計算領域提供量子計算服務,但實際上相關技術報道中僅演示了小規模的量子算法。當前量子計算機的硬件水平尚無法在具有實用價值的問題上體現量子優勢,距離大規模商用還很遙遠。夸大其詞的宣稱會誤導公眾和投資人對量子計算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從長期來看,這會打擊整個社會對量子計算甚至量子信息技術的信心。為了防止泡沫的產生,學術界有責任通過各種方式向公眾介紹量子技術的真實水平,幫助他們形成對量子技術發展前景的理性預期。
第二,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需要長期的資金支持。其中,穩定的政府投入是量子信息技術長期發展的基本保障。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發尚不能完全通過市場化來籌集資金,美國、歐盟、英國以及中國等主要經濟體形成共識,近年來大幅增加了政府在量子信息研發的資金投入。與此同時,來自民間的投入是將新興技術推向現實應用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對量子信息技術的民間投資已經開始活躍,其中包括谷歌、IBM、微軟、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加速了量子計算從實驗室到產業應用的迭代步伐。
第三,廣泛且積極的國際合作交流至關重要。國際學術交流一直是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不可缺少的動力,量子力學的發展歷史已充分印證了這一點。然而,隨著量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量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彰顯巨大應用潛力的同時,也對國際科研協作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實上,大多數的量子信息技術仍然處于實用化的前夜,建立全球性的合作是推動其早日惠及全人類的關鍵進程。
如同上一世紀的量子革命一樣,以量子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也必將帶來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飛躍。量子信息技術還需要長期的發展,一個積極、理性且促進合作的環境是必要的。
“世界觀點(World View)”是《自然》(Nature)期刊的每周在線評論專欄,旨在為全球科學界的資深學者、政策制定者及行業評論員提供發聲平臺,聚焦影響科學研究、技術發展及科學治理的關鍵議題。其內容涵蓋科學與公共政策的交叉互動、科研資助體系的效率爭議、媒體對科學成果的傳播與誤讀,以及實驗室科研人員在學術生態中的角色演變等多元話題,致力于推動科學界與公眾之間的深度對話。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564-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