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各國軍隊的高級軍官,基本上都配備一支防身手槍來確保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將官使用的佩槍,通常尺寸都比較小,口徑一般都是7.65毫米或者6.35毫米,雖然威力有點小,但在緊急情況下,拿來近距離防身也是夠用的。
那這篇文章就來說一說,二戰時期各國的10大將官防身手槍。
1、紹爾38
紹爾38型是德國在三十年代設計的一種小口徑手槍,于1938年定型,別名也叫紹爾38(H),在二戰爆發前主要裝備給德國警察和其他執法機構使用,在二戰爆發后,紹爾38型手槍裝備給了德國空軍和德國裝甲部隊,主要供將官或者上校級軍官個人防身。
紹爾38型手槍還分為7.65毫米口徑和6.35毫米口徑兩個型號,但在二戰中的德國軍隊里,最常見的還是7.65毫米版本,發射的是7.65×17毫米彈藥,配備8發彈匣供彈。
紹爾38型手槍全長大約155毫米,槍管長度87毫米,空槍重量625克,而且它的造型精美,人機功效好,生產工藝在當時的眾多小型手槍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2、毛瑟M1934
毛瑟M1934型手槍起源于1910年,它的第一個型號叫做毛瑟M1910型,使用的是7.65毫米口徑彈藥,在1914年又衍生出了M1914型,分為7.65毫米和6.35毫米兩個口徑,到了1934年,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最終衍生出了毛瑟M1934型手槍,發射的是6.35×15.5毫米彈藥,配備8發單排彈匣供彈。
毛瑟M1934手槍相比之前的兩個型號,在人機功效和生產工藝上也是大大提升,尤其是槍身表面經過了防腐蝕處理,使其不容易生銹或腐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有少量的毛瑟M1934型手槍成為了德國軍隊將官和其他校級以上軍官的個人防身手槍,在三十年代我國也少量引進過這種手槍,也被國軍和少量的八路軍高級將領選做防身手槍,由于它的造型獨特,半個圈管都裸露在外面,因此在當時的國內還被起外號叫做“張嘴蹬”。
3、毛瑟HSC
這個是由德國毛瑟兵工廠,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為德國軍隊和警察設計的一種小口徑手槍,在四十年代初期定型并生產,在二戰中主要裝備給德國軍隊的將官使用,實際上警察用的比較少。
毛瑟HSC手槍的造型也比較獨特,套筒底座呈現流線形,整體看起來也很精致,全槍長度大約165毫米,槍管長度86毫米,空槍重量596克。
該槍發射的是小口徑手槍最常用的7.65×17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也是配備8發單排彈匣供彈,有效射程大約40米,雖然威力和射程小了點,但在二戰中它卻能代表德軍將官的身份。
4、瓦爾特PPK
瓦爾特PPK不只是在二戰,乃至現代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小口徑自衛手槍,它由德國的瓦爾特兵工廠在二十年代末期推出,它的前身是瓦爾特PP型,主要裝備德國警察使用,之后又在此基礎上改進出了尺寸更小的PPK型。
瓦爾特PPK手槍問世后,成為德國特工人員和黨衛軍、國防軍高級軍官和將官的自衛武器,而且特工使用的還可加裝消音器。
PPK手槍的顏值在當時來說就很漂亮,而且它也是小而精致,全槍長度只有150毫米,槍管長度85毫米,空槍重量大約570克,使用的也是7.65×17毫米手槍彈,配備7發單排彈匣供彈,這槍在當時不僅深受德軍高官們的喜愛,就連“元首”都選擇用瓦爾特PPK來防身。
5、濱田一式
也叫“濱田一式將佐拳銃”,這是日本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專為日本陸軍的佐官和將官研制的一種個人防身手槍,在1941年定型,此時也是日本紀皇2601年,因此就被稱為濱田一式。
該槍的設計在圖片上就能看出,明顯模仿了比利時的勃朗寧FN M1910型手槍,雖然在細節上有些不同,但是內部結構和發射原理都是相同的。
賓田一式手槍也有兩種版本,一種是發射7.65×17毫米彈藥的型號,另一種則是能發射日本國產8×22毫米南部式手槍彈的型號,并配備了9發單排彈匣供彈,全槍長度也是在165毫米左右,空槍重量大約650克,在二戰中該槍被侵華日軍的大佐和將軍級高官大量使用,但在太平洋戰場上使用的比較少。
6、柯爾特M1903
這是由美國的著名槍械大師,約翰·勃朗寧在二十世紀初期設計的一款小型手槍,在1903年定型,并由美國的柯爾特兵工廠生產,所以可以叫柯爾特M1903,也可以叫勃朗寧M1903。
該槍也有兩種口徑版本,一種可以發射小型手槍常用的7.65×17毫米手槍彈,另一種則是可以發射威力更大的9×20毫米勃朗寧手槍彈,彈匣容量分別是8發和7發。
M1903在剛問世不久就進入到了我國,被民國初期的警官或各路軍閥的高官使用,抗戰時期也是國軍高級將領最常用的手槍,由于槍的握把護柄上帶有一匹馬,因此在當時的國內還被稱為“馬牌擼子”,當然二戰中也有不少的美軍將官,也是選擇了7.65毫米口徑的柯爾特M1903作為個人佩槍。
7、勃朗寧FN M1910
這個也是出自約翰·勃朗寧之手的一款小型手槍,在1910年問世,由比利時FN兵工廠生產,因此被命名為勃朗寧FN M1910型手槍,最初這個型號針對的是民用,并沒涉及軍警領域,但由于勃朗寧的手槍在世界上口碑都很好,再加上M1910的性能也不錯,后來被世界多個國家的將官選做個人的佩槍。
勃朗寧M1910型手槍也是分為7.65毫米和9毫米兩個版本,分別發射的是7.65×17毫米彈藥和9×17毫米手槍短彈,彈匣容量7發。
同樣,該槍在民國時代也大量進入我國,早期是各路軍閥高官們最常用的防身手槍,進入二戰后也是國軍和八路軍、新四軍高級將領們比較常用的佩槍,還有就是因為槍口前面帶有一圈花紋,因此在當時的國內還被起了個“花口擼子”的外號。
8、勃朗寧FN M1900
這個屬于勃朗寧的第一種小口徑防身手槍,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就已問世,最終在1900年由比利時的FN兵工廠生產,并命名為勃朗寧FN M1900型手槍,此時它也成了現代自動手槍的先驅。
M1900型的全槍長度為162.5毫米,槍管長度102毫米,空槍重量615克,發射的是7.65×17毫米柯爾特自動手槍彈,有效射程大約30~40米左右,在二十世紀初期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小型手槍之一。
該槍也是在民國初期就進入到了國內,同樣,也是先成為各路軍閥的高官常用手槍,抗戰爆發后,也有不少的國軍將官和八路軍、新四軍高級將領,也選擇勃朗寧M1910作為佩槍。
9、紅寶石-盧比
簡稱“紅寶石手槍”或者“Ruby手槍”,這是由西班牙在二十世紀一零年代,仿照美國柯爾特M1903而設計的一種小型手槍,在外形和結構上都與前者比較相似,也是發射7.65×17毫米手槍彈,配備的是9發彈匣供彈。
不過該槍的整體長度要比原版的柯爾特M1903短一點,而握把部分卻要更長一些,畢竟是使用了9發彈匣,但在整體做工上并不如原版的柯爾特M1903手槍。
紅寶石-盧比手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西班牙軍隊大量采用,主要裝備給將官和校官使用,后來法國也與其合作,引進了一部分紅寶石手槍,也是裝備給了法軍的將官作為佩槍。
10、科羅溫TK26
簡稱“TK26型手槍”,這是由蘇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種6.35毫米口徑的小型手槍,在1926年問世,主要配發給蘇聯軍隊的將官、校級軍官使用,并取代了一部分已經過時的納甘M1895轉輪手槍。
科羅溫TK26也屬于上個世紀的一種袖珍手槍,尺寸很小,全長只有127毫米,空槍重量大約423克,發射的是6.35×15.5毫米手槍彈,配備8發彈匣供彈,但有效射程只在30~40米左右。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科羅溫TK26手槍繼續作為蘇聯紅軍高級指揮官和將官的個人防衛武器,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TK26裝備給了蘇聯空軍的飛行員用于個人防衛。
以上就是二戰時期各國的10大將官防身手槍,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與關注,后續更新更多相關內容的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