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青竹 編輯|周長賢
尚界是華為「界」字輩拼圖中,最大的一塊。
15萬到25萬價位,是題眼所在。這是一塊大蛋糕,不是平價邁巴赫(參數丨圖片),也不是品牌形象工程,跟那三個「界」不一樣。
2024年,在多個公開場合,余承東談過鴻蒙智行的成本問題:
“鴻蒙智行做的 30 萬以下的車都處于虧損狀態,屬于「賣一臺虧一臺」。不是說我們不想去卷成本、卷價格,是我們沒這個能力。”
其實他還提過,“很多車廠想合作,但資源已不足。”
他并沒有撒謊。跨界來造車者,如今都已經明白造車是超級麻煩的事,光一款車的智駕交付都是時間和人力的黑洞。
更重要的是,如何繼續拓展新「界」,而不攤薄現有優勢,是個大麻煩。能力強如華為,也要小心籌謀。所以后來布局的三個「界」,一直往上走。但并不是每一個“界”都有穩定的高銷量。
2025年,顯然是智駕平權之年。
正月,比亞迪就扔出所謂“全民智駕”的炸彈,10萬級車有了初步的高階智駕功能。雖然華為尚未有10萬級的車,甚至區隔了至少20個W,但是余承東依然坐不住了:
“智能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電話有網就行,上網就需5G,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說華為鴻蒙智行是斷代領先。”
不過,低價方案持續上量,對鴻蒙智行肯定有影響。雖然,很多方案商“不把華為列為競爭對手。”
華為是自研硬件最多、軟硬結合最深、賣車能力最強的,但也是最貴的。而上車比亞迪的Momenta曾表示15萬級城市NOA高階智駕的成本,今年可降到4000。
有趣的是,比亞迪天神之眼的方案商主要是Momenta,而上汽是Momenta的第一大機構投資者和甲方?。而比亞迪方程豹與華為也達成了合作……
粉絲喜歡爭執四角關系,就像媒體喜歡反芻過時的“靈魂論”,跳出粉圈盲區和刻舟求劍的時空敘事,智能化的發展和合作范式變了。
在比亞迪天神之眼選擇與Momenta合作而后發制人后,其實上汽已經不必再糾結“靈魂說”。智駕和座艙回歸供應鏈本質,那些過于PPT的故事坍塌,大家一起回到「好車且好價」的產品邏輯。
就像偉人在宏著里說:“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和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
所謂暫時性,是交鋒之后,新部分變了,原來的部分也變了。上汽和華為都變了。華為需要便宜的能力,上汽需要打破藩籬。
于是,尚界來了。
這個細分市場年銷超過「千萬輛」的級別,是最大的細分。
不管之前有多少傳言,其他界字輩的兄弟怎么看,這個項目一旦功成,全盤皆變。對外要對壘比亞迪、小米、特斯拉等不同風格的對手,對內也會影響各自現有的矩陣。
為何上汽?
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人。上汽集團的新班子去年7月組隊,半年落地這么大的項目,符合他們的新風格。
也符合更高維度的敘事。跳出汽車圈,可以看看練秋湖的風景。
去年10月,華為上海青浦練秋湖研發中心投入使用,現在已經入駐2.4萬研發人員,預計將達3-4萬。該中心涵蓋芯片、5G/6G無線技術、智能手機、汽車以及數字能源等領域的研究,成為上海「專精特新」的標桿之一。
「大」華為有自己的布局,大上海有自己的優勢。
上海是汽車產業重鎮,也是智能化重鎮,同時也是國際化重鎮。
在上汽和華為官方新聞里,就有“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智能汽車產品”的表述,為協同出海提供了一些想象的依據。
2022到2024年,上汽集團連續三年出口銷量都超過100萬輛,海外全產業鏈布局、品牌與產品等體系化優勢都很明顯。例如下一個海外整車制造基地,預計將在2025-2026年完成選址和建設。
大家關注的另一個點,是合作“新路徑”:
“雙方將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雙方團隊將深度融合、攜手共進,共同探索智能汽車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新路徑。”
據悉,華為將深度參與尚界的產品定義、智能系統開發及渠道銷售。
首款車型將一款全新打造的純電動車型,與華為電子電氣架構、智能化技術深度融合,搭載華為ADS 3.0智駕系統和鴻蒙OS 4.0座艙,支持城市NOA和跨設備互聯功能。首款車型將是華為鴻蒙智行最擅長的中大型SUV車型,搭載華為智艙與智駕,定價或在17萬~25萬元區間。
作為國內體系能力最全的車企集團,和上汽合作肯定跟賽力斯不同,上汽可以調用的資源和能力很多,是優勢,也是挑戰。
筆者淺見,上汽集團過去吃了牌多的虧。平衡穩定地推進各項技術開發,組合給到多個品牌,這個過去的正常范式,不適合如今卷到極致的競爭。嚴苛的現實只允許單點突破,以點帶線,以線帶面。
但技術底座能力是必須的,得有出牌的能力。上汽技術底座還是很全面。
以去年5月上汽集團的技術發布會為例,展示了包括固態電池、能量閉環、高效動力總成、智能底盤、全棧軟件架構、全新電子架構在內的七大技術底座,并展示了純電、混動、氫能三大整車平臺,以及電池、電驅、超混系統、智能車全棧解決方案等技術成果。
比如,上汽搶跑的固態電池技術,就是華為欠缺的,也是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高地。
定價比問界便宜,成本課題必須搞定。這將受益于上汽完整的供應鏈與規模制造能力。據稱,華為與上汽在智駕、電池等領域的聯合研發,能使研發周期縮短30%,成本降低15%-20%。
不要小瞧傳統大廠,有聯合降本經驗的何小鵬多次公開表示,跟大眾汽車合作幫助小鵬從多個維度提升了成本管理,不限于聯合采購。
上汽為何?
上汽從去年年中換了新班子,確實非常大刀闊斧。改革的決心和力度也遠勝以往。以更開放心態加強產業生態合作只是一環。
自2024年10月開始,上汽打造“大乘用車板塊”,將榮威、飛凡、智己等品牌整合,并對乘用車板塊、國際業務、研發總院、零束科技等五大板塊整合。品牌方面深度整合,后臺研發更加聚焦,更加集中,優化效率。
具體來說,智己、飛凡研發業務并入上汽集團創新研發總院,為智己、飛凡、榮威、MG四大自主品牌及合資品牌提供基礎開發。
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底盤等技術項目也會集中遷移到上汽研發總院統一管理統籌。上汽集團確定了構建“大單品”的開發模式,通過平臺化、規格化,把單品規模做大,把成本降低。
在合資方面,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2026年起,基于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2款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投入市場。
上汽通用從2025年起,新車型的產品定義將由上汽通用和泛亞自己主導,100%圍繞中國客戶需求展開。從2025年到2027年,計劃推出12款全新車型,100%為新能源車型。
上汽與奧迪更是推出全新品牌——AUDI,并發布首款概念車,將基于智能數字平臺ADP打造,專注中國市場。
智己汽車不僅順利完成B1輪股權融資,共募集資金94億元,用于數字智能底盤、線控轉向、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
此外,上汽集團也在深化供應鏈合作,除了華為,還和寧德時代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對上汽安吉物流進行了引戰增資……
2025年1-2月,上汽集團取得了銷量開門紅, 2月份整車批售29.5萬輛,同比 漲41.9%;1-2月累計批售55.9萬輛,同比增長23.5%,產銷回升向好。
節奏起來了。
結語
據悉,即將于4月舉行的上海國際車展,上汽坐鎮主場之利,或聯合華為打造尚界的首秀,預定頂流席位。
聲量很有必要,但轉型是復雜且艱巨的,堅定的決心只是好的開始。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邏輯與商業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