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歲拜師學廚開始在灶臺前忙碌至今,將近40年的光陰倏忽而去,陳忠權對“做飯”這件事的熱愛卻有增無減。無論是在沈陽還是名古屋,看到客人將自己做的菜送到嘴里后臉上浮現出的笑容就是他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趕快把自己的遼菜宣傳基地建起來,然后把師父接到日本來親眼看一看,徒弟是如何在異國他鄉把師父的手藝發揚光大的,以此報答師恩。對陳忠權來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從來不是一句客套話,而是一份幾十年如一日、沉甸甸的情感。
陳忠權(右)與師父王玉寶
從幾百人的后廚里脫穎而出的廚師長
在一般人眼里,天生就是“少東家”命的陳忠權完全沒有必要去做廚師這份辛苦的營生——他的父親在沈陽經營藥房,子承父業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無奈,“從小就不喜歡聞藥味”卻對“吃”情有獨鐘的他執意要“當一名廚子”。16歲那年,還是職高學生的陳忠權進入大名鼎鼎的鹿鳴春飯店當學徒。
始建于一九二九年的鹿鳴春是遼菜的發祥地,素有“遼沈無雙味,天下第一春”的美譽。其烹制的菜肴香鮮酥爛、口感醇濃、清鮮脆嫩、造形精美而令各方食客趨之若鶩,蔣介石、宋美齡、張學良、梅蘭芳、程硯秋、侯寶林、高倉健、中野良子等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和國際友人都是鹿鳴春的座上賓。
鹿鳴春之所以能享譽海內外,關鍵是因為那里名師薈萃。其創始人之一的王甫亭先生是中國烹飪界公認的一代宗師,精通川、魯、粵、蘇四大菜系,并創造性地發展了遼寧的地方菜。他創制的諸多名菜至今仍令食者百品不厭。王甫亭的高徒劉敬賢在傳承恩師的技藝基礎之上進一步開創了遼菜菜系,并在1983年中國首屆烹飪名師大賽中以蘭花熊掌、鳳腿鮮鮑、紅梅魚肚、游龍戲鳳四款菜品力壓群雄,成為中國第一個烹飪冠軍,被譽為“中國食神”。在劉敬賢之后,鹿鳴春又涌現出多名全國及國際烹飪大賽冠軍,成為名震中華的“廚師的黃埔,冠軍的搖籃”。
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學藝,陳忠權接受的自然是最傳統、最嚴苛的職業培訓——切菜要練上好幾年,熬高湯又得練上好幾年。他記得,在鹿鳴春的后廚通常有好幾百人同時工作,而大多數人是沒有資格上灶臺的。打掃衛生、洗菜、切菜,這些“打下手”的活計才是他們的主業。而且作為學徒,一分錢的工資都領不到。即便如此,16歲的陳忠權仍然是每天第一個進廚房、最后一個離開的人。原因只有一個——熱愛。
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之后,陳忠權終于可以站到爐灶前,手持炒勺做菜了。在二、三百名學徒中僅有四人能夠享受此等待遇。也是在那個時候,他正式拜入王甫亭之子、鹿鳴春如今的掌門人王玉寶的門下。從此,十九歲的他更是將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對廚藝的鉆研之中。
當年的烹飪講究的是自然新鮮、原汁原味,從來不會使用現在大行其道的各種色素和化學調味品。陳忠權到現在都還記得,當年做酸辣湯,自己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發一鍋魚肚,要一動不動地在鍋前站上一個半小時。給參加全國烹飪大賽的師父、師兄打下手,在廚房忙個通宵是常有的事。1992年,師兄弟們為了配合師父做滿漢全席,甚至一連三天沒有睡過覺……從花季少年到壯實漢子,整整十年的光陰將鹿鳴春的基因深深地刻進了陳忠權的骨血里。那個時候,參加全國比賽拿烹飪冠軍就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
1996年,25歲的陳忠權離開鹿鳴館成為沈陽香格里拉酒店香宮的廚師長,也是該酒店歷史上最年輕的廚師長,很快就成為沈陽城里炙手可熱的烹飪名家,包括沈陽市長在內的社會各界名流都成為他的擁躉。1998年前后,陳忠權開始帶徒弟并潛心開發新菜品。就在所有人都認為,他的人生會順著這條軌道一直馳騁下去的時候,轉折點卻在不經意間來到他的面前。
遼菜 桃花一品蝦
獨闖東瀛 靜享人生
2000年,陳忠權突然收到一位高中同學的邀請:愿不愿意來日本闖一闖?在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欣然應邀,“當時想得挺簡單,出去看看就回來,沒想多待”。
東渡日本的第一站,陳忠權到了廣島,在一家日本公司當廚師。很快,“水土不服”的問題就來了——在鹿鳴春接受的職業培訓讓陳忠權在做飯這件事上有很多“執拗”、絕不妥協,但和他共事的其他中國廚師大多沒有接受過正統的烹飪培訓。在廚房里,這些“半路出家”的同事的一些做法實在令陳忠權無法接受,忍不住要提醒他們幾句。時間久了,自然會有人不高興,進而跑到日本老板那里搬弄是非。初來乍到的陳忠權不會日語,一肚子的委屈道不出來。這激起東北漢子不服輸的倔強。他開始玩命學日語以維護自己的尊嚴。
2004年,在日本跌跌撞撞地走過四個年頭后,陳忠權終于在名古屋開起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廳——龍麒園。當然,這期間也有不少機會“殺”回沈陽去,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想著“出來看看就回去”的他也在慢慢改變:中國社會在經歷了幾十年改革開放大潮的滌蕩后,很多事情已經變得不那么純粹。他年輕時想靠真本事拿全國烹飪冠軍的夢想似乎也變得不切實際。而日本的生活,相對更單純一些——說到底,陳忠權并不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追求的也不過是“靠本事吃飯”這么簡單的事而已。
在日本說起中華料理,高端的是粵菜,家常的是川菜,除此之外鮮為人知,更不要說作為魯菜一個分支的遼菜了。陳忠權覺得,自己有責任把遼菜和魯菜以及中華美食的多樣性介紹給日本。自此,砂鍋獨元、蝦油白菜、老火十菌湯、山東酥肉、蘭花熊掌……一道道正宗的中華傳統菜肴被端上了東瀛的餐桌。在那里,日本食客吃到的是滿懷的驚喜,中國游子則慰籍著深深的鄉愁。
在龍麒園的后廚,陳忠權恪守的一個原則就是“絕不糊弄”——為保證食材的新鮮和質優,只挑日本最有信譽的供貨商。烹飪過程更是講究一個用心。他會根據不同季節食材的不同特性選擇不同的烹飪手法。比如,同樣的一道炒菠菜,春季他會爆炒,因為那時的菠菜鮮嫩,爆炒最能保持其原本的美味。而到了秋季,他在炒菠菜的時候會刻意地燜一下,因為那時菠菜的梗里會含有更多的葉綠素,燜后口感更佳。正是靠著這份不妥協的堅持,地理位置并不優越的龍麒園吸引了無數回頭客,二十多年來生意一直紅紅火火。
遼菜 紅梅扒熊掌 遼菜 紅梅扒熊掌
如今,陳忠權名下除龍麒園之外,還有一家餃子店——餃子の母和一家居酒屋——四季酒房。餃子店里17種口味的餃子都是他精心研發出來的。四季酒房的二樓則被他設計成為一家專門品嘗遼菜的私家會所,用來招待思鄉的海外游子。那里也將是日后的遼菜日本宣傳基地。
事業越做越大勢必需要更多的人手,“做事不糊弄”也成為陳忠權挑選廚師的唯一標準。在他看來,手藝不好沒關系,來了以后自己可以慢慢教,但廚師的人品必須好,要有一顆對得起食客的責任心。但就是這么一個在他眼里最基本的條件,要滿足起來也并不容易。陳忠權時常感嘆,如今要想要求徒弟像他們這代人當年那樣學手藝已經不可能了。大部分人都是急吼吼地恨不得一天學會所有,然后第二天就開始賺錢……很多手藝很可能就此沒了傳人。這讓他時常感到痛惜不已。
來日本二十多年,每年王玉寶師父的生日,陳忠權都要專程趕回國去給老人家祝壽。在他心里,師父教會他的不僅僅是廚藝,還有一顆對廚師這個行業永遠虔誠的心。時代的潮流滾滾而去,明知道有些東西想留也留不住,但陳忠權希望,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可以把一些美好保留得更長久一些……。
鹿鳴春的名廚合影(左起:王甫亭、劉敬賢、王玉寶)
(圖片來源網絡)
—— 作者:彥樺
—— 旅日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