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浪潮席卷全球,紀錄片人始終是時代真實的守望者。
由紀錄片領域重要人士共同組成,匯聚了包括多個國際紀錄片節展主要負責人,以及奧斯卡、艾美獎獲獎導演、制片人、平臺負責人與學術專家的大會藝術委員會,秉持“跨文化對話,以影像連接世界”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推動紀錄片創作的國際合作與文化交流。
在首屆大會上,藝術委員會發起《海絲紀錄片大會倡議》,倡導建立跨國聯合制片支持機制、推動紀錄片國際合作及青年導演孵化計劃,助力海絲沿線國家紀錄片人打破地域與資源壁壘。本屆大會中,委員們將繼續以顧問、評審、策展等多重角色深度參與,通過大師班、圓桌會議、中外紀錄片市場、制作中項目推介及作品展映,為行業挖掘新銳力量,搭建紀實影像互通的橋梁。
導演柯文思在第一屆海絲紀錄片大會宣讀《海絲紀錄片大會倡議書》
這一年,在創作層面,諸多藝委會成員擔任主創的作品在國內外平臺播出并產生重要影響,例如,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的《兩岸家書》、入圍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國際單元競賽的《她在四月跳舞》;也有諸多極具現實關照和人文堅守的作品正在緊張拍攝和后期制作中, 例如,反映一座年輕城市成長奇跡的《深圳-我們的家園》、跟拍8年反映白馬藏族姐妹命運轉折的《白馬姐妹》。
紀錄片《兩岸家書》獲得“五個一工程”獎
在技術和表現手法的多元創新層面,藝委會成員也有諸多探索,例如,褪去王一博偶像身份的真實記錄《探索新境》、挖掘文學創作與故土文化、生命記憶的《文學的故鄉》等。而在培育行業人才、促進合作交流層面,藝委會成員更是在過去一年為全球紀錄片行業從業者、為優秀的作品和創作者提供展示的機會、融資的可能和跨越文化的交流平臺。
紀錄片《白馬姐妹》歷時8年拍攝,反映白馬藏族姐妹命運轉折
站在文化變革與技術突進的十字路口,紀錄片行業正在經歷特殊的基因重組。紀錄片創作者既是真實的守望者,也是破壁的先鋒。在第二屆大會即將召開之際,藝術委員會委員們將重點討論以下五個議題:
1) 紀錄片合拍模式的范式革新
2) 技術倫理的邊界探索和行業規范
3) 資金困境的突破和商業模式重構
4) 行業人才流失和青年力量的培育
5) 紀錄片本質的堅守和內容表達的維度突破
第二屆海絲紀錄片大會藝術委員會委員今日公布。站在第二屆大會的門檻回望,我們更能體會首屆《倡議》中“文明交流互鑒”的深意。當AI生成的數字浪花拍打著實拍鏡頭的巖石,紀錄片人始終是那個在時代潮頭高舉火把的堅守者。藝術委員會呼吁全球同仁:讓紀錄片繼續承擔起文明對話的使命——因為每一幀真實的影像,都是通往理解彼岸的方舟。
(排名不分先后)
保羅·劉易斯
世界科學與紀實制作人大會(WCSFP)總監、委員會創始成員。他還是加拿大科學媒體中心下設委員會的創始成員。作為WCSFP總監,保羅負責制定每年會議的內容策略和主題,包括議程排期和演講者的挑選。他還與內容委員會密切合作,通過行業會議和市場等活動,以及一對一的會談與紀實影像社群持續交流溝通。大會將根據每年的行業趨勢和議題挑選多名顧問和分會場負責人與總監合作完成相關事宜。會議總監匯報給組織年度會議的上級機構紀錄營地以及國際董事會。
彼得·范·休斯提
紀錄片制片人兼導演。1995年創辦了自己的制片公司,與約翰·范德庫肯、赫蒂·霍尼格曼等幾乎所有荷蘭頂級導演共同制作紀錄片、劇情片和單集劇。勇于冒險而果斷決策的經營理念使彼得·范·休斯提影業成為了荷蘭領先的獨立制作公司,高質量和多元主題的項目廣受好評。彼得最新導演的作品《當我閉上眼睛時》在荷蘭海牙人權影展完成了全球首映。自立門戶之前,他曾擔任雜志攝影師,在公共廣播公司工作,隨后成為荷蘭影視制作公司IDTV的創意總監。
陳玲珍
CNEX視納華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奧斯卡紀錄片選片委員,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教授,中國電影高等研究院院長。她致力于發掘人才,支持和推廣中國紀錄片走向國際化。陳玲珍女士監制和制作的電影和紀錄片達數十部,其中紀錄電影包括獲得威尼斯影展地平線最佳紀錄片的《1428》,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音樂人生》《街舞狂潮》《大同》,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評審團大獎《少年小趙》,獲得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片的《棒!少年》、2021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展映的《無去來處》、IDFA開幕影片《四次旅行》等。
杜海濱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IDF)執行長,中國獨立影像的代表人物,從事紀錄片創作多年,現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導演系。1996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大學期間開始拍攝短片和紀錄片。杜海濱的首部作品《竇豆》記錄了青年同鄉在城市漂泊的生活。2000年,他的紀錄片《鐵路沿線》因獨特的拍攝手法和粗糲風格,成為DV制作在中國的代表作之一。2007年,《傘》入選威尼斯電影節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并獲法國真實影展評委會特別獎。2009年,《1428》獲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競賽單元最佳紀錄片獎。
陳方
中國外文局解讀中國工作室負責人。參加工作以來,先后任職中宣部《黨建》雜志編輯、四川日報社首席評論員、中國搜索國際傳播中心主任。近年來,出品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之江故事》《高考2020》《柴米油鹽之上》《走近大涼山》《兩岸家書》《跨越時空的北京中軸線》《田野之上》等近200部紀實作品,當前主要聚焦于紀實影像節目的策劃、投資、制作和國際發行領域。
范儉
1977年出生,中國知名獨立紀錄片導演。以關注普通人生活和社會議題聞名,代表作包括《搖搖晃晃的人間》《活著》等。其作品聚焦汶川地震失獨家庭、詩人余秀華等社會問題,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挑戰。范儉的作品以紀實、真實而具有批判性為特點,深刻關注底層民眾的生活與情感世界,作品常常引起觀眾的共鳴與深思。
方伯德
“提案大會”的創立者,加拿大“獨立制作之父”。作為創立者,方伯德在世界各地開展“提案大會”。他曾制作過加拿大最優秀的獲獎節目,組織全球頂尖的媒體活動。方伯德的公司致力于打造優質的紀實迷你劇集、紀錄長片和電視劇。代表作包括獲得加拿大雙子座獎的四小時澳加合拍片《庫克船長》,以及為加拿大廣播公司《事物的本質》節目所制作的三小時澳加合拍項目《達爾文的世界》。二十一年來,方伯德一直擔任以色列紀錄片行銷平臺 CoPro 國際顧問和提案主理人,并兼任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制作人年會和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提案大會的國際顧問。
洪雷
資深紀錄片制作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副董事長。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最高獎項,包括連續兩屆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星光獎等。近年來,分別擔任紀錄片《天下媽祖》《早餐中國》《文學的日常》《中國這么美》《柴米油鹽之上》的總策劃、總監制,是紀錄片《兩岸家書》的總導演。致力于紀錄片國際傳播和市場化推廣,推動其屬下海峽衛視連續獲得“國產紀錄片優秀制作機構”、“中國十大紀錄片推動者”稱號。
創辦海絲紀錄片大會,同時也是近年來在華人世界頗有影響力的IM兩岸青年影展的創始人,亦擔任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第四屆副會長。
柯文思
英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從業40余年,拍攝足跡遍布全球80多個國家。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國際電影節的榮譽,包括4次奧斯卡提名、2座奧斯卡獎和16座艾美獎。2015年起,柯文思在中國多地拍攝,以國際化的視角講述中國故事,作品涵蓋大國外交、“一帶一路”、脫貧攻堅等主題。《柴米油鹽之上》榮獲第28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天城靱彥
東京紀錄片提案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天城靱彥在日本放送協會NHK擁有30多年的紀錄片創作經驗,制作了眾多國際知名的項目。從NHK退休后,他曾就職于一家負責監督NHK海外銷售的關聯公司。自2011年起,天城靱彥一直擔任東京紀錄片提案大會的主理人。
魏克然·錢納
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和東南亞區總編輯,知名紀錄片制作人,監制千余部紀錄片,年度播出內容超100小時。1995年加入Discovery探索頻道,專注非虛構節目內容管理、編播與制作。代表作包括《預見中國:從大灣區看未來》《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極境》《功夫學徒》《香港請回答》《戰疫啟示錄》等。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Buzzies卓越年度導師獎、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年度影響力紀錄片制作人獎,并多次斬獲亞洲電視大獎、紐約電視獎、美國泰利獎等國際獎項。
徐小明
導演、監制,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院長、特聘教授。2007年作為顧問協助華人重要的紀錄片組織CNEX成立,并在過去十多年時間擔任多部紀錄電影的剪輯指導、監制或藝術顧問,代表作品有《胡阿姨的花園》《棒!少年》《傘》《地上的云朵》《告別十二歲》等。他出生在中國臺灣。他在一家電影制片廠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培訓;在臺北世新大學學習制作、編劇和導演。他是李行的第二助理導演,曾與臺灣最著名的兩位電影創作者張佩成和侯孝賢合作。他沉淀兩年,并制作了他的第一部長片《少年吔,安啦! ? 》,由侯孝賢監制,在導演雙周放映。《去年冬天》是他的第二部長片。監制《十七歲的單車》《愛你愛我》《藍色大門》多部倍受好評的電影。
張同道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紀錄片制作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傳媒委員會會長。曾任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星光獎、上海白玉蘭電視節、四川金熊貓電視節、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加拿大世界電視節、卡塔爾半島國際紀錄片節等影視節評委,國家電影局審片委員。著有《真實的風景》《多元共生的紀錄時空》《電影眼看中國》《電影眼看世界》等學術著作,2010年主持發布中國第一部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0-2022)。創作有紀錄電影《小人國》《零零后》《追光萬里》,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電影眼看中國》《貝家花園往事》《文學的故鄉》《伊文思看中國》等,作品曾獲國家廣電總局、金熊貓、金紅棉、卡塔爾半島國際紀錄片節等中外影視節20多個獎項。
張元
嗶哩嗶哩副總經理、紀錄片總監制。張元全面負責B站紀錄片業務,擁有豐富的傳媒領域經驗和國際化的職業背景。他和他的團隊代表作品有《兩岸家書》《是壞情緒啊,沒關系》《畢業2024》《中國救護》《行進中的中國》《生命的記憶——猶太人在上海》等。張元是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休斯敦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金獎、美國泰利獎、亞洲電視大獎、亞洲影藝創意大獎等榮譽獲得者。
部分嘉賓陣容公布(名單持續更新中)
保羅·劉易斯(加拿大)世界科學與紀實制作人大會總監、委員會創始成員;方伯德(加拿大)“提案大會”的創立者,加拿大“獨立制作之父”;
彼得·范·休斯提(荷蘭)荷蘭著名紀錄片制片人、導演;
亞歷克斯?李(新西蘭)新西蘭邊鋒紀錄片節總監暨共同創辦人;
柯文思(英國)導演、編劇,兩屆奧斯卡獲獎者;天城靱彥(日本)東京紀錄片提案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魏克然·錢納(美國)華納兄弟探索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區和東南亞區總編輯;
邢健(韓國)韓國教育廣播公司/EBS國際紀錄片影展(EIDF)藝術總監;
湛春春CNN國際商務總監、中國區總經理;
劉焰法國陽光國際紀錄片節中國首席代表;
趙海靜法國MIP Markets中國代表;
呂波新加坡棱聚影視高級合伙人;
陳玲珍CNEX視納華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中國美術學院中國電影高等研究院院長;張釗維CNEX聯合創辦人暨制作總監;杜海濱西湖紀錄片大會(IDF)執行長;
徐錚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策展人及制片人;
張同道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韓蕓阿里大文娛 優酷紀錄片總經理;
朱樂賢騰訊視頻黑曜石工作室負責人;
張元嗶哩嗶哩副總經理、紀錄片總監制;張博嗶哩嗶哩紀錄片國際業務與紀錄電影負責人;
黃海波鳳凰衛視中文臺副臺長;
蔡慶增大象伙伴影業&大象點映CEO;
劉震快手國際公共事務副總裁;
曹海濱江蘇廣電紀錄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賈堯華策影視集團副總編輯;
張宗堂視覺中國總編輯、副總裁;
沙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梁君健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惠曉萌嗶哩嗶哩紀錄片運營總監、中臺主任;
陳家成廣州市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
來源 | 海絲紀錄片大會
讀完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