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成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 吳小莉(訪)
鳳凰衛視
美國總統特朗普自1月上任以來,在國內“大刀闊斧”;在國際上,撇開烏克蘭和歐洲盟友與俄羅斯接觸、打出“稀土訛詐”牌,對中國、墨西哥、加拿大等國打出“關稅”牌……
中美俄是當代版《三國演義》?中美矛盾能夠緩和嗎?面對紛繁的世界局勢,確定性究竟在哪里?
▍特朗普打出“稀土訛詐”牌,俄烏戰事三周年,國際局勢面臨“大洗牌”?
吳小莉:俄烏戰事發展到現在,無論是普京或是澤連斯基都說愿意談,但是各有底線、各有要求。特朗普還說,如果烏克蘭要美國軍援,美國就要烏克蘭的稀土,又是一個利益的交換,很像特朗普。
李成:是的。
吳小莉:那您覺得特朗普可能會給普京什么或者要求普京什么嗎?
李成:首先普京也不一定想要打下去,他跟美國關系的改善是極其重要的,同時普京也不會完全相信美國,對美國的政治環境,他應該有很深刻的理解,所以這不存在美國跟俄羅斯關系非常迅速地改變,對中國產生壓力,如果只是用“三國演義”思維,也許一些中國人《三國演義》看多了,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聯想,實際的情況不是這樣。
因為對美國來講,俄羅斯已經是一個區域性國家了,不是全球的三個霸主之一。普京也很清楚美國對他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普京跟中國的很多合作,應該說他本人接下來的任期內不會改變,而且他繼承人可能也不會改變,因為有很多利益的吻合。
而歐洲在這個問題上,跟特朗普的觀點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很多歐洲人對俄羅斯的這種反感要遠遠超出美國。我覺得可能還要一段時間來觀察,會不會有節外生枝的事情發生。
▍李成:中美關系有時候不一定是總統來決定的
李成:外界有很多說法,說特朗普第二任期有很多不確定性,實際上我們對他的執政方式、行為模式、世界觀都很了解了。特朗普本人對中國應該不能說是一個“鷹派”,但是要知道中美關系有時候也不一定是總統來決定的。
吳小莉:我看到一篇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在《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他覺得特朗普不是一個對華“鷹派”的總統,反而是像尼克松一樣,有可能跟中國產生一種合作的模式。
李成:我不同意這個觀點。特朗普是目前美國政治、環境變化的一個產物,體現了很多美國人對自己國家的信心,我在美國生活了38年,從來沒有像最近一段時間,美國的精英和民眾對自己國家的未來這么擔憂。現在的很多矛盾不是那么容易解決的。美國過去30年,甚至有人說是50年,中產、勞工階級都沒有改善生活。連美國最主張自由主義的、拜登任總統時的財長珍妮特·耶倫,她現在也意識到,全球化并沒有給美國帶來好處,當然這也是有爭議的,實際上對國家來講是得到了好處,華爾街也得到好處了,只是在收入群體當中,可能80%的人沒有得到好處。
那么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指望總統會帶來180度的轉變,因為中美的矛盾是結構性的矛盾。什么叫結構性的矛盾?我覺得有三點:第一、美國從二戰以后,從來沒有碰到像中國這么強勁的對手;第二、美國人突然感到由于自己出現了問題,對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經濟模式就更為敏感,如果說前面兩個是一種概念,那下面這個就是實實在在的。
在過去三四十年中,中國的中產階級或者中等收入人群從無到有,現在成為中產規模最大的國家,有4億人融入了中產,而中國的中產階級不僅改變了中國的經濟,也改變了世界的經濟。但美國的中產在萎縮,從二戰后占70%的人口,到現在不到50%,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即使是這50%,都是有水分的。2024年美聯儲公布報告稱,美國1%的富人收入超過了所有的中產,現在三個巨頭埃隆·馬斯克、杰夫·貝索斯和馬克·扎克伯格,他們三個人的錢超過了美國50%的人的財富。
現在中國有一些觀念認為特朗普很厲害,他現在做的很多事情將會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會給中國造成極大的壓力,但是他們低估了美國政治當中積重難返的成分。崔天凱大使(第十任中國駐美大使)跟我講過,我們所熟悉的美國,當時我做留學生時的美國,跟現在是兩個美國,實際上10年前,甚至5年前的美國,跟現在都是兩個美國。
▍當對中國有好感的美國年輕人進入政壇,中美關系會好嗎?
吳小莉:我看過您的一份研究,說29歲以下的美國年輕人對中國很有好感,為什么?
李成:是的,過去10年一直都是這樣。原因有很多方面,很多人說可能是和他們用TikTok有關系,但是10年前也是這樣的統計數字,這跟韓國、日本是不一樣的。美國是一個特殊例外,我覺得他們可能沒有冷戰的思維,也沒有霸主的心理。同時,他們這些年輕人可能很多是大學生,所以跟中國留學生也有很多接觸。
吳小莉:29歲以下的年輕人大概就是95后,現在這些人對中國的好感很多,10年后他們進入了政治精英群,中美關系會不會改變?
李成:我覺得會。我現在的認識就是中美關系會變好。但是還要補充一點,美國年輕官員中存在反華力量。
吳小莉:為什么會有這樣子的不同?
李成:可能作為官員來講,他有他的政治“正確”,這可能起了很大的作用。還有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的培養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培養的人對中國文化有一種認同,或者有深入了解,但是在現在的精英圈層里,培養的很多人是要拿政治學、經濟學學位的,但是美國的政治學、經濟學作為專科來講,過度的專業化、量化,讓經濟學變成了數學,政治學變成了統計學,這些人對文化、社會、歷史缺乏了解。
所以這只是一個希望,當美國的年輕人成為決策者后,會不會帶來變化,這還有待于觀察,但畢竟給予了一個希望。
▍李成:換位思考,有一個平靜的心態會看到這個世界在發生根本性變化
吳小莉:您也一直強調中國要更加開放和包容,我們可以怎么做?
李成:西方現在最擔憂的是,“中國制造2025”好像都實現了,尤其最近中國電動汽車、新能源,確實做得非常好,所以西方認為他們受不了這樣強烈的沖擊。這當然不能說是中國的問題,是西方沒有做好,但同時中國如何做到包容性增長?我覺得一定要換位思考,要考慮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怎么能讓世界感覺到中國在把蛋糕做大。
吳小莉:中國也提到了到2035年,中產收入家庭要翻一番,這是一個很穩定、很重要的力量,但是在眼下確實因為經濟環境的變化、地緣政治的影響,如何在這個時候給予中國中產階級信心?
李成:我們也要看到兩個方面,一個是跟10年前、20年前比,生活是好了還是不好?第二個是跟外國人比,實際上目前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國家是好的,新加坡也許是唯一比較好的,但是新加坡太小、太貴。西方國家的中產階級現在萎縮得非常厲害,中國的中產階級和西方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中產階級是有儲蓄的,而美國的中產階級是沒有儲蓄的。目前美國的股票在上升,但是如果一旦示弱,影響力是極其嚴重的。所以有了這種換位思考以后,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極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有很多基礎設施還是好的,城市化還有余地,而且現在很多的發展是靠科技,科技最終是民營企業創新,這些現在才剛剛開始。
現在有人說中國的旅游業很強,國內的旅游是降級消費,我不同意這個觀點。我覺得哪有總是買房子來消費的呀,所以這不是消費降級,而是消費的調整,是積極的調整。所以換位思考是極為重要的,你有一個平靜的心態,會看到這個世界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本文轉自“鳳凰衛視”,原題為《俄烏戰事三周年,國際局勢面臨“大洗牌”?|專訪港大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