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車企反對川普關稅新政,呼吁精準征稅以填補每年400萬輛進口車免稅漏洞,避免沖擊北美汽車產業鏈。
文 /《汽車人》張恒
日前,Stellantis集團董事長約翰·埃爾坎公開質疑川普政府的關稅提案,主張調整現行汽車進口關稅規則。
在與投資者的財報會議上,埃爾坎直言,對墨西哥和加拿大產品全面征收25%關稅將適得其反,建議將征稅對象鎖定為“不含任何美國零部件的進口汽車”。這一提議看似簡單,卻直擊當前關稅制度的痛點。
埃爾坎表示,每年約有400萬輛完全不含美國零部件的進口汽車免稅進入美國市場。“如果政府真想促進本土就業和制造業投資,就該優先填補這個漏洞。”他援引2020年生效的《美墨加協定》強調,北美自貿區內生產的汽車必須包含相當比例的美國零部件,相關產品理應維持零關稅待遇。
這一觀點迅速引發底特律汽車圈共鳴。福特汽車CEO吉姆·法利公開批評現行關稅政策,稱其正在為海外競爭對手創造不公平優勢。
數據顯示,Stellantis在北美生產的汽車中,39%來自墨西哥或加拿大,遠超福特汽車的18%和通用汽車的36%。
面對可能升級的貿易摩擦,車企們已開始行動。通用汽車正加速庫存轉移,并評估生產布局調整方案。通用汽車首席財務官保羅·雅各布森坦言:“永久性關稅將迫使企業全面重構供應鏈體系。”
巴克萊銀行的報告也警告,25%的關稅稅率可能引發北美汽車產業格局的重大調整。全面加征關稅將嚴重沖擊Stellantis,而通用汽車加速庫存轉移的舉動,也暴露了車企的緊張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車企在反對全面關稅的同時,普遍支持建立更精細化的貿易壁壘。這種態度看似矛盾,實則反映了全球化生產體系下汽車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現實。Stellantis近四成產能依賴墨加兩國,這種布局既利用了當地成本優勢,又符合《美墨加協定》規則。
更深層次看,這場博弈關乎規則制定權。車企推動“精準關稅”,實質上是試圖利用政策工具鞏固自身優勢。將關稅與零部件本土化率掛鉤,既能保護北美自貿區內的利益,又能對完全依賴海外供應鏈的競爭者形成壓制。這種策略在《美墨加協定》取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時就已初現端倪。
然而,貿易保護并非萬能藥。德國車企通過在墨西哥設廠規避關稅,中國電池廠商借道韓國進入美國市場,這些案例表明,過度依賴政策壁壘可能適得其反。如何在保護產業利益的同時保持市場活力,是比關稅數字游戲更值得深思的問題。【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