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護耳誤區你有嗎?
你是否經歷過耳中突然響起刺耳鳴響?
是否遭遇過聽力退去的惶恐時刻?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突發性耳聾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些年的調查顯示,突聾的發病人群在逐漸年輕化。研究顯示,突發性耳聾患者合并存在心腦血管病變,耳部異常與重大疾病之間存在驚人關聯。
耳鳴:身體拉響的"警報器"
耳鳴并非單純的"耳朵問題",而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在《養生堂》節目中,北京同仁醫院耳科首席專家李永新提醒,不同耳鳴聲可能對應不同疾病風險:
神經性耳鳴
當耳朵持續出現類似空調運轉的嗡鳴聲,伴隨耳道脹悶感,這可能是外耳道栓塞或中耳病變的典型征兆。
臨床數據顯示,傳導性耳鳴患者大多因不當掏耳導致耳道損傷,更有患者因延誤治療發展為慢性中耳炎。
搏動性耳鳴
與心跳同步的"嗖嗖聲",提示血管異常!可能是耳周血管畸形、動脈硬化,甚至顱內出血的征兆。這類患者突發心梗、腦梗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倍,需優先排查高血壓、動脈斑塊等問題。
聽力下降:心腦血管的"紅色預警"
耳蝸血管直徑僅0.1毫米,堪稱人體最精密的"血液循環監測儀"。80%的心梗患者發病前曾出現耳鳴或聽力驟降;17%的老年性耳聾患者可能并發腦梗;突發單側耳聾患者中,超30%伴有頸動脈斑塊。若耳悶、眩暈、惡心與過度疲勞、情緒緊張、飲酒等因素疊加出現,極可能是血管痙攣或栓塞的前兆。這類患者應及時檢查血脂、血糖,必要時進行心腦血管造影。
科學應對:早干預重獲"聲"命力
專家提醒遇到突發性耳聾要抓住黃金72小時,出現持續耳鳴、聽力驟降時,務必在3天內就醫!
緩解耳聾,提高聽力很多人會選擇助聽器,但助聽器的選擇需專業驗配師調試,自行購買易因放大噪音損傷殘余聽力。當助聽器解決不了聽力下降的問題,可以選擇人工耳蝸,可以讓重度或者是極重度,乃至全聾的患者,恢復聽力。對于頑固性耳鳴、老年性耳鳴以及突發性耳鳴,則可以選擇中醫的針灸治療,能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
日常生活中,要戒掉掏耳的不良習慣,使用棉簽、挖耳勺等頻繁或不當地掏耳朵,容易損傷外耳道皮膚,為細菌或真菌提供入侵的途徑,從而增加感染外耳道炎的風險。平時使用耳機音量不超過60%,時長控制在60分鐘內。盡量遠離噪音環境,在超過85分貝的環境(如KTV)中,每30分鐘需離場休息。
每一次耳鳴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噪音",每一次聽力下降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