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出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快遞,而是“宗祠管理”。不過,這一點我們下次再說。
文件中提出,要“深化快遞進村,加強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
需要提醒的是,這個“村”,應該是“行政村”的概念,而非我們所指的“自然村”“村民組”。
因為現在的自然村整體而言,處于一個衰落的情況,除了節假日,平時根本沒什么人。所以,在自然村設立物流綜合服務站,不僅浪費,而且起不到多大作用。
所以,這些年,快遞站點多設在了行政村辦公場所所在的中心,現在叫“××街道”。
從自己家,到這個村街道的快遞服務點,大約2公里,騎電瓶車10分鐘就到了。
以前的時候,這個快遞服務點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取快遞要錢,每個件開始是一塊,后來是兩塊。因此家里老人一般不太愿意讓孩子買東西寄回來,買的多了,一年也要交出去百八塊錢。
你可以去網上搜一下,類似的投訴非常多,政府也非常重視。
后來,有人將這件事投訴到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當地的郵政管理局對該快遞點進行了整頓,不得再收取快遞費用。
好是好。時間長了以后,寄快遞的人不多,導致承包快遞點的老板賺不到錢,后來就甩手給別人了。
接盤的人也賺不到錢,索性撂挑子,服務態度差,快遞件亂擺放,又回到了無序的狀態。
二是寄快遞的費用相對鎮上要貴一些。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村子上很多農產品特產,網上有人看到了想買,一般讓對方付郵費,或者抬高價格。
這樣一下,銷量就下來了,最后干脆也回歸了本地內循環。
所以說,深化快遞進村,肯定是兩方面的事情,一個是寄,一個取。
寄件,要能把價格降下來,把農產品外出的物流成本降下來,這樣老百姓才愿意寄,愿意擴大生產。
條件好了,外地人才愿意來投資,擴大生產規模。
其次是取件。
快遞網點需要提高服務質量,讓大家都感覺到方便,而且取件應該是免費的,而不是變相收費。
當然,也要把快遞網點的收入提上來,這不是老百姓的事情,而是快遞企業應該讓利。
這幾年,快遞物流方面,確實比以前要方便很多,其實國家郵政局的一項數據就很能說明:
2024年,全國已建成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34.6萬個,累計開通交郵聯運郵路5248條,建制村投遞汽車化率提高至66%。全國已有七成的建制村每周投遞五次及以上,9個省份的3357個邊境自然村基本實現每周至少三次投遞。
未來幾年,農村的快遞物流一定會越來越好。
到時候,農村的居住幸福感,也一定會與日俱增,絲毫不遜色于城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