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鄭州大腸肛門病醫院啟動一項標準化進程
肛腸疾病圍手術期管理是影響患者康復的關鍵環節。近年來,腕踝針作為中醫特色技術,因其“簡、便、驗”的特點,在術后鎮痛、促進恢復等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然而,臨床操作中仍存在技術規范不統一、療效評估標準缺失等問題。為此,中國醫藥教育協會于2025年初批準立項該團體標準,旨在通過規范化操作指南提升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動中醫藥技術在圍手術期的科學應用。 2025年2月27日下午團體標準《肛腸疾病圍手術期腕踝針治療技術規范》制修訂研討及啟動會在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鄭州市大腸肛門病醫院(河南省中醫消化病醫院)五樓多媒體會議室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指導,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鄭州市大腸肛門病醫院牽頭組織,采用線上線下結合形式召開,來自全國22家醫療機構的54位專家參會,共同推動中醫特色技術標準化進程。
會議由副組長張威教授、宋聚才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鞏躍生教授作為組長致辭,強調標準制定的緊迫性:“腕踝針的推廣需以規范化為基石,此次標準的制定將填補中醫技術在肛腸圍手術期應用的空白,惠及更多患者。”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標準管理委員會秘書長林進主任通過視頻連線,詳細講解了團體標準制定的政策要求與流程規范,強調“標準需兼具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為臨床實踐提供權威指導”。
秘書羅林山教授匯報了起草組的任務分工與進度規劃,明確2025年底完成標準制定。
在研討環節,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賈小強教授、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西安醫院沙靜濤教授等作精彩發言。
起草組匯聚肛腸外科、中醫針灸、護理、疼痛管理、營養學等多領域專家,覆蓋河南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上海龍華醫院、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22家單位,形成跨區域、多學科協作網絡。未來,工作組將結合臨床數據與循證醫學證據,完善技術操作流程,并計劃通過培訓推廣標準,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水平。
本次啟動會的成功召開,標志著肛腸疾病圍手術期腕踝針治療技術邁入標準化新階段。項目組將秉承“傳承創新、科學嚴謹”的原則,加速推進標準制定工作,為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推廣提供范例,助力“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的實現。 (記者:李新民 通訊員:羅林山 梁志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