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占了很大篇幅,畢竟“禮儀之邦”這個成語都叫了幾千年了。
《禮記》中"禮者,理也",送禮可以表達禮儀和禮貌,是情感維系和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一條。而“禮尚往來” 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準則,如何送禮,就成了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從某些意義上來說,古代國家層面上的進貢,皇帝的賞賜,結婚的納采都是屬于送禮范疇。而我們普通人日常走動、求人辦事、互相饋贈,禮物的選擇是極其關鍵的。
因為在禮儀之邦的中國,禮物往來從來都不是簡單的物質交換。一件好的禮物能夠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溫暖的橋梁,能起到增進感情的效果。
同樣有些時候一件不適合的禮物,也會讓造成雙方關系破裂點。翻開歷史書,有多少因為送禮翻車的例子。
因此關于送禮,也一直有這么一句俗語 ——“四物不送人,子孫人上人”。
那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來聊聊具體是哪四樣東西,它們又為何不適合送人呢?
一:不送鐘表給老人
“鐘” 與 “終” 諧音,有結束、終結的意思,送鐘便有了 “送終” 的暗示,在傳統觀念里,這件事是極為忌諱的,畢竟這能讓人聯想到生命的終結,充滿了消極與悲傷的意味。
尤其在給長輩祝壽等重要場合,這樣的諧音忌諱更是被人們格外看重。畢竟誰都不希望在美好的時刻,有人來給自己“送終”。
我記得以前看武俠影視劇時,就有這樣的情節,本來熱鬧鬧鬧的場面,一口大鐘的出現,讓氣氛極度尷尬。
電視劇《走向共和》中,慈禧來看望光緒,光緒讓太監拿了一個鐘表給慈禧,來作為他們母子和睦的證據。光緒嘴里還說:“兒臣恭送親爸爸”。慈禧頓時明白其中道理,因此生氣地把鐘摔得粉碎。
但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永樂大典》收錄的民間婚俗里,新婦陪嫁妝奩中必備"子孫鐘",取其"鐘鳴鼎食"的吉祥寓意。這也表明了,禮物的吉兇屬性,往往取決于具體的文化語境。
但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送禮物時還是盡量避開鐘表這一選項,畢竟大部分人還是覺得送鐘就等于送終。
二:不送柿與梨給病人
當我們前往探望病人時,往往會帶上禮物,以表達關心與祝福。柿子和梨這兩種常見的水果,卻不適宜出現在這份禮物清單中。
從諧音的角度來看,柿”與 死、世相近,梨”與 離 同音,對于身體抱恙、心理脆弱的病人來說,提著這兩樣東西看望,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離世"的不祥之兆。
除此之外,在健康的角度來看,柿性甘寒,梨屬涼潤,確與"虛不受補"的醫理相悖,因此無論是從文化寓意還是實際健康影響的角度考慮,送病人禮物時,這兩項都有點不適合。
三:不送刀劍利器
刀劍利器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各自的用途,但它們并不適合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送這類鋒利的物品,仿佛是在向對方宣告要 “切斷” 彼此之間的關系,極易引發對方的誤解和不滿,破壞原本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一些文化傳統中,刀劍代表著沖突與傷害,并且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險性,贈送這樣的物品,哪天要是使用不當造成傷害,送禮之人還會有惹禍上身的危險。
為了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在選擇禮物時,我們應盡量避開刀劍利器這類物品。
四:不給新人送傘與扇
傘和扇子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實用的物品,但要是給新人送的話,大家還是要掂量掂量。
婚姻是人生大事,講究的是白頭偕老、永結同心,而傘和扇這兩個都與 “散” 諧音,這是要極力避免的。
根據《大婚典禮全圖冊》中記載,有些婚禮中有"撤傘"的儀式環節。當新人步入洞房時,侍從要將象征"遮風避雨"的傘具立即撤去。這個細節暗合民間"送傘即送散"的忌諱。
因此對于沉浸在幸福喜悅中的新人而言,有人給他們送傘扇,他們當然不會開心。
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四物不送人,子孫人上人”這句俗語,目的便是讓我們能夠尊重他人感受、注重文化習俗。
只有尊重他人,那也能獲得別人的尊重,這也就是“人上人”的意思。
當然前面也說了,禮物的選擇,往往取決于具體情景。
你說寶劍不能送,卻也有“寶劍贈英雄”的說法,你說傘扇不能送,在某些地方陪嫁就有油紙傘,因為"散子"的象征。扇子有善良的意思,送扇子也是文人之間常見之事……
而這恰恰展現了中華禮俗的復雜層次。
送什么禮。我認為大家根據自己心意就好,你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