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3月,所有人都開始伸長脖子在等新一輪的政策了。
畢竟從去年12月響亮的適度寬松和擇機降準降息之后,到現在似乎還沒落地的消息。
所以所有人都在等3月份會有新一輪的招數。
大家肯定會盯著幾個數字:財Z赤字率、cpi的數字、GDP的數字,包括對樓市收儲和拆遷的支持力度等等。
除了數字之外,更關鍵的是老板的表態,既然要穩樓穩股,總得有具體的方案吧。
總之本周,肯定是無數雙眼睛盯著。
現在市場的情緒已經是膠著狀態,一大部分人認為現在房地產時代到頭了,再等幾年首付就可以變全款了。
還有一批人呢,認為樓市很快就會回暖,新一輪上漲馬上要來了。
這兩批人,現在正在互道對方傻X。
這兩類人誰是對的,今天淺聊一下。
第一,不要憑感覺下決定。
很多人說房地產到頭了,幾乎能拿出來的驗證都是:
人口負增長、人人有房、負債過高。
但這些嚴格來說,都不是問題,因為有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作為案例了。
我就不再贅述了,之所以這幾個觀點被很多人認可,我覺得根本原因在于:
當下的經j不如以前高速發展了,落到每個人身上,就是收入沒有太大的增長。
當你的收入不再高速增長,你下意識會覺得現在的負債壓力過大。
就很簡單的道理,當你月入10萬的時候,你還會覺得1-2萬的月供壓力大嗎?
當你收入高,有錢的時候,你不需要別人刺激你買房,你自己就有改善的需求。
誰不想住大陽臺、大露臺、全智能化的房子?
不是不想花錢和投資,是沒有那么多錢,這才是真相。
換句話說,一旦經濟好轉,大家能像以前一樣,每年收入都能穩定增長,創業做生意都好做的時候,買房的人多了,房價自然也就能漲了。
所以與其說大家一直在那里研究樓市,人口,不如說大家是希望經j行情能好起來,大家能重新賺到錢。
全球所有的國家,只要本國的經濟是向上的,這個國家的資產價格一定也是向上的。
這個不需要論證,這已經是鐵的規律了。
從2024年開始,我認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就不在于簡單的樓市救市政策,而是在于大國博弈的結果。
我們公眾號,其實也一直跟進,包括美聯儲降息、川普勝選、包括大A的變化等等。
從2024年開始,局勢就非常多變。
出口、消費、投資是拉動經J增長的三駕馬車,川普的上臺,很顯然正在改變過去30年的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
當增長不能依靠出口的時候,消費和投資就變得尤為重要。
大家能感受到去年開始,刺激消費的招數很多,從消費券到依舊換新,到現在是國補,并且補貼的范圍在不斷擴大。
不斷通過刺激消費,利用存款搬家來讓市場的活錢變多,最后達到通脹的結果。
可是現在消費刺激也有卡點。
對于老百姓來說,消費得有錢,可現在大環境如何,那兩個字偏敏感,我就不說了。
大家覺得工作不好找,導致消費不斷在降級,消費券的刺激就有限。
而且還有一個關鍵原因,那就是老百姓最大的資產,房子在過去幾年遭遇了下行。
雖然房子不賣就不算虧,但因為房價下跌,老百姓的負債壓力變大,就會更不敢消費,而是想著提前還房貸。
所以這也是為何去年要降存量房貸、并同時提出要止跌回穩的關鍵原因。
大家要事,要看懂一盤棋。
而不是憑感覺,因為感覺是一時的,三根大陽線改變信仰,這是多少韭菜上過當的。
現在悲觀,是因為你看到的東西是悲觀的。
但更通透的人,看的是趨勢,而不是短期。
只有韭菜才是根據短期的情緒去做一個長期的決定。
第二,認清楚今年開始是風水嶺。
年前到現在,我們已經能感受到變化。
deepseek的爆火正式意味著高科技時代的來臨,短短一個月時間,Ai+其實已經進入到很多企業,進入到很多工作崗位中。
很多人下意識是悲觀,認為AI要取代多數人的工作,讓當下的就Y問題更嚴峻。
但我看到的則是新時代的變化。
工業G命出現的時候,不代表工人全部失業。
互聯網時代出現的時候,也不是所有實體行業被淘汰,淘汰的永遠是不知道變化和擁抱新技術的人。
相反,正因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業G命,帶來了巨大的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帶來經濟的飛速發展。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過去,那時候的經濟增長反而是非常猛的。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說要搞高科技、新質生產力,但很多人沒有真實感受到的,甚至很多人認為5G就是高科技。
但今年我們看到機器人在春晚舞臺上跳舞,當我們看到ai可以寫文章,甚至可以開藥房、做基礎的公文寫作之后,我們才真的有進入到高科技時代的感覺。
有一種從概念到落地的感覺了。
一旦這一次高科技時代的應用,率先出現在我們國家,會發生什么?
參考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就了英國的日不落帝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美國逐漸崛起。
再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美國徹底拿下一方霸權。
大家應該能理解,為什么這次deepseek爆火,我們大A相關的高科技板塊,能狂嗨那么多天的原因了吧。
這背后很多都是資本的嗅覺問題。
如果這一次高科技時代,我們能率先落地并遙遙領先,這里帶來的增量是非常大的。
現在大家覺得賺錢難,背后無非就是做大蛋糕和分蛋糕的問題。
高科技時代屬于做大蛋糕,分蛋糕那就是規則的問題。
不要覺得這個東西離我們很遠,相反,已經很近了,我自己是做內容輸出的,這段時間也去喂養AI,確實很厲害,有些用詞比我們還犀利,直接。
杭州已經出現了很多和AI應用,喂養、訓練相關的崗位了。
當高科技落地,AI普及的時候,這里就會產生新一輪的財富分化。
就和當年90年代,有人依然選擇留守工廠打工,有人選擇下海經商一樣。
和2010年互聯網時代盛行,有人擁抱線上,有人堅守實體一樣,這些選擇背后,本質也是財富的分水嶺。
我說了那么多,其實就是給大家提醒。
樓市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覺得高科技的出現和房地產沒有關系。
相反,高科技的分化,無形中也加速了房地產的分化。
分化這個詞我的粉絲是聽了很多,但因為這幾年一二線城市房價也在跌,很多人是無法真實去感知的。
但如果把時間拉長呢,一定有部分城市的房價能漲回來的,靠什么漲回來?
就是高科技。
但高科技時代的背后,注定是少部分城市的紅利。
畢竟高科技的研發背后是一系列復雜的布局。
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需要資本的投入、需要地方的扶持。
這些都把一批三四五線城市排除了,三四五線城市未來會有他們的使命。
而一二線城市一定是離高科技時代最近的城市。
所以我一直說,人工負增長和北上廣深杭成都這些一二線城市有什么關系呢?
不要只看宏觀不看局部。
昨天周日,我剛好帶孩子去了一趟公園,人真的非常多,停車沒有位置,硬是繞了半小時,最后還是停在路邊。
之前我看到深圳公布了一個常住人口數據,2024年常住人口1798.95萬人,同比增加19.94萬人,增長1.12%。
(制圖:城市財經)
所以不要拿宏觀數據去說微觀城市和市場,永遠都是雞同鴨講。
大A里面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我記得上周就算大盤在漲,但依然有一半的個gu都在跌,這說明什么呢?
就算房價大盤大漲,不意味著你買的就漲。
牛市里面,正常也會有人虧錢。
以后的樓市,真的是拼細節、拼專業的時候。
我對房地產其實從不看空,但我能接受短期的震動,沒有哪個行業永遠都是紅利期的。
房地產也是如此,房地產既然是商品,就不可能只漲不跌。
但我也從來不認為房地產時代會徹底結束。
因為房子除了有金融屬性之外,還有居住屬性。
衣食住行,這是老百姓生活逃不開的。
很多人說線上外賣,擠壓了實體,但吃永遠是剛性需求,人們只是改變了消費的場景。
以前是去菜市場買菜,現在可以直接線上買菜送到家里,但吃的場景沒有改變,不是說我們不吃了。
衣服也是,冬天有棉衣、羽絨服、毛呢外套,選擇是多樣了,但衣服始終要穿的吧。
出行也是,以前是坐綠皮火車,現在可以選擇高鐵、飛機,再未來,估計還可以選擇打飛的上班。
開車,從油車到新能源汽車,到現在的智駕系統。
這些只是不斷豐富了大家剛性需求的選擇,不是說大家就不需要了。
住也是如此的,以前的筒子樓,單位分房,到后面的商品房。
從樓梯房到電梯房,從小房到大房子,從無房到好房,再到第四代住宅,第五代住宅。
住的需求肯定也會迭代的,這是沒有任何懸念的。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是房地產不行了,而是你的資產要升級了。
跟進時代變化,迭代你手里的資產,有2套房的家庭,及時做優化,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要做的,因為房子背后是我們家庭的財富。
至于國運、經j發展,我們只要相信老板就可以了。
還有一個,那就是入場布局的時機,關于時機問題,那就得看看短期的政c到底是什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