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赫魯曉夫首次訪問中國,在與毛主席會談時,他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請求:希望中國能夠派遣一百萬青壯年,參與西伯利亞的開發(fā)和建設。
赫魯曉夫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請求,實屬無奈之舉。蘇聯(lián)在二戰(zhàn)期間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傷亡人數高達2700萬,其中大多數是青壯年。
因此,蘇聯(lián)在戰(zhàn)后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的困境。
彼時的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剛開始實施,國內的各項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同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即便如此,黨中央、毛主席在經過慎重考慮后,最終還是同意了赫魯曉夫的請求,但卻把蘇方提出的一百萬人削減到八萬人,并將首批赴蘇務工人數定為一千人。
1954年10月,中蘇雙方正式簽署了相關協(xié)議,正式確定了派遣赴蘇務工人員的有關事宜。
次年初,中央開始在華北部分省市招募赴蘇務工人員,招募對象是18-35歲的青年男性。但令人意想不到是,一些謠言也開始在華北大地上流傳起來。
在當時的天津靜海縣某村出現了這樣一條標語:去了蘇聯(lián),一個人配十個媳婦。言外之意是,蘇聯(lián)男少女多,之所以招人去蘇聯(lián),是為了給蘇聯(lián)女人配種。
此外,由于抗戰(zhàn)時期,日本侵略者曾在華北地區(qū)通過欺騙和強制手段招了大批勞工,導致百姓對出國務工談虎色變。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機造謠生事,聲稱去蘇聯(lián)根本不是務工,而是去“抱炮彈”,肯定是有去無回。
謠言越傳越廣,導致很多人對去蘇聯(lián)務工非常抵制,應征報名者寥寥無幾。有關部門在經過充分調查后,進行了耐心的宣傳和解釋工作,最終打消了群眾的疑慮。
1955年10月,第一批務工人員登上了赴蘇聯(lián)的列車。列車剛剛進入蘇聯(lián)境內,蘇方就送來了包括雞蛋、面包、牛肉罐頭等大量食物。列車到達目的地后,這些來自中國的工人們受到了蘇聯(lián)人民的熱烈歡迎。
需要說明的是,蘇聯(lián)方面給中國工人提供了極其優(yōu)厚的待遇。據史料記載,當時中國工人在蘇聯(lián)住的是四人一間的宿舍,吃的是大米、白面,甚至還有肉、蛋、魚。
除了優(yōu)良的食宿條件外,中國工人的工資也是頗為優(yōu)厚,每個人可以領到大約300多元人民幣,這相當于當時國內省部級干部的工資水平。
然而,正當中蘇之間的勞務輸出合作有條不紊的進行時,蘇聯(lián)卻于1957年突然終止了這項合作,至于具體原因,蘇聯(lián)并沒有說明。
直到很多年后,人們才在赫魯曉夫的回憶錄中找到了答案。原來,赫魯曉夫認為,中國派遣工人到西伯利亞是為了逐漸控制西伯利亞。因此,赫魯曉夫便干脆叫停了這項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