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12世紀,由契丹人建立的遼朝雄踞一方,成為能與宋朝爭雄的塞北大國。若是沒有強悍的軍事實力,根本不可能達成上述成就,甚至連手里的一畝三分地都難以維持。
宋遼兩國有著
那個時代最穩定的邊界
然而,過去的觀點非常片面,總是將遼國將士想象為戴氈帽、穿皮衣還茹毛飲血的塞外蠻族。絲毫沒意識到契丹貴族早與中原有密切交流,又能通過商路聯通外部世界,完全有能力獲得第一流裝備。否則很難把重視甲胄的宋軍揍得滿地找牙。
遼國武士的鎧甲復原
那么,最真實的遼國鎧甲究竟長什么樣子?從現在的出土文物看,契丹武將的鎧甲基本就是唐末五代樣式,與同期的北宋風格大同小異。很多時候甚至不分彼此,仿佛是從一個模子里雕刻出來。畢竟,遼國治下的燕云十六州本為中原邊防重鎮,歸附契丹后又成建制保留下禁軍等原有單位。從而將一脈相承的鎧甲風格延續下來。
同觀音堂的遼國彩塑天王像
在基本結構方面,契丹甲胄的部件可分為兜鍪、身甲、披膊、護腰、腿裙與獸吞,外層還可覆蓋繡衣。例如山西大同觀音堂的遼國彩塑天王像,就有鳳翅兜鍪等常見的中原鎧甲元素。僅有的區別在于腿裙比宋朝更短,足背上還有鐵護甲,身體正中部的鶻尾甲也比中原款式更短。這類改動都是為更好的適應騎兵作戰需要。
相比于北宋
遼國鎧甲更適應騎兵需要
當然,彼時的契丹人可能會在鎧甲內側穿戴皮毛內襯,用來抵御北方的寒冷氣候。隨著時間流逝,這種局部形象被刻意放大,漸漸成為后人想象蠻族武士的必備元素。只不過更為泛化,可用于靈活解釋包括匈奴、鮮卑、突厥、黨項、女真和蒙古在內的任意對象。
遼國的契丹人也有自己的鎧甲特色
另一方面,契丹人也有自己特色的鎧甲風格。通常是位于腹部的圓護,會利用皮帶懸掛,再配合腰帶來加以固定。這也是后人區分純正遼甲和普通宋甲的慣用方法之一。
契丹頭盔的兩側
鳳翅更為夸張 顯眼
此外,契丹受域外文化影響,頭盔兩側有更接近于中亞樣式的鳳翅。譬如沈陽的天垢凈光舍利塔地宮南壁壁畫,就有一個遼國武士帶著有卷起頓項頭盔。這一點和早年的唐甲比較類似,比同期的宋朝頭盔更加上揚。有時候看著相當夸張且明顯,在風馳電掣的騎兵戰中亦有相當震懾效果。
沈陽市天垢凈光舍利塔地宮壁畫,有頓項的遼代武士
總的來說,遼國鎧甲與北宋風格相當類同。只是受文化和習俗差異,整體線條更加粗獷、夸張。如果沒有高舉本族文字的旗幟,或是身邊那些穿戴契丹服的侍從,觀察家很難將他們區分出來。
宋遼戰爭的勝負歸屬
往往不在于器物層面
反過來,這也說明兩國軍隊并不存在器物層面的差距。歷史上的勝負歸屬,更多源自策略制定、后勤保障和武人階層的素質差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