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這句話的意思想必大伙都很明白:對人施了恩惠,不要念念不忘;受了他人的恩惠,卻要常記心上。
現實中,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因為這是一種很高的道德要求。
我們經常遇到不少的人,給予了別人幫助后,總是念念不忘地說,我幫了你,你要記得感謝我。甚至在別人表達了感激之情后,依然反復提及自己的幫助。
這種做法的背后有哪些心理或認知方面的因素呢?
在心理上渴望外部認可
★這種做法有可能源于試圖通過他人的感謝來確認自我價值。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自我價值與他人的感謝聯系在一起,那么,他就可能需要通過接受幫助者明確表達的感激之情來確認自己的行為是有價值的。
例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在幫助別人做了某件事情后,如果受幫助的人沒有及時說謝謝,他就會感到自己的付出沒有被看見,從而產生一種自我價值被否定的感覺。
這種對他人感謝的要求,實際上是在尋求一種外部肯定來鞏固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有可能源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足夠的肯定,從而產生對外部肯定的強烈需求。
比如,有的人童年時期處于冷漠的成長環境,無論他做了什么好事、或者成績如何,父母或老師都沒有給予足夠的表揚,那么他長大后就會更加渴望從他人那里得到認可。這種人通常就會在幫助別人后,通過要求感謝的方式來滿足自己對肯定的需求,似乎是為了彌補童年時期缺失的肯定。
認知方面的因素
★功利性:視幫助行為為交易的傾向
這種人有一種可能性是,把對他人提供助認為是帶有交易性質的行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幫助是一種付出,而對方的感謝就是一種回報。就好比市場中的商品交易一樣,付出了商品(幫助)就應該得到相應的報酬(感謝)。
例如,有的人幫朋友做了某件事,會在心里認為自己花費了時間和精力,朋友就應該用感謝來“支付”這個幫助的“費用”。如果朋友沒有及時表達感謝,他就會覺得這筆“交易”沒有完成,從而進行提醒。
這種功利性的背后,有可能存在著“成本-收益”的思維模式。或許他們在潛意識里對幫助行為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幫助別人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金錢等是成本,那么得到的回報(感謝)就是收益的一部分。如果他們覺得回報(感謝)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會通過要求對方再次感謝來增加收益。比如,一個人開車送朋友去機場,他覺得自己不僅消耗了汽油,還花費了時間,朋友只是簡單地“謝謝”在他看來是不夠的,所以會不斷地暗示或者直接要求同事更誠懇地感謝自己。
★人際關系:對人際關系的不同理解
有可能試圖展示對于對方的某種權力與控制。要求對方表示感謝這種行為,有可能反映出這個人試圖在與對方的互動關系中,展示自己具有一定的權力和控制的地位。通過要求對方表示感謝,向外界展示自己在雙方關系中的主導地位或重要性。例如,有的團隊中,或許會有人因為自己能夠提供關鍵的技術支持,從而要求其他成員經常地表示感謝或贊美,以此來顯示自己在團隊中的重要性和支配能力。
也有可能是來自對人際關系淺層化、表面化的認識。有人很可能忽視人際關系的復雜性,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是表面的、淺層的,以禮尚往來為核心的互動模式(規則)。這種認知的結果,感謝就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必須明確地表達出來的社交禮儀。如果對方沒有按照這種表面化的禮儀規則來行事,他們就會覺得對方是一種無禮或不重視自己,從而通過要求對方反復表示感謝來維護自己這種規則式的、表面化的禮節。
心理或認知的深度分析
★缺乏內在安全感,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來填補自我懷疑或自卑感。
★支配欲強,試圖通過控制他人的反應來鞏固自身權威,滿足對人際關系的主導欲;或者通過情感壓迫的方式來滿足自己未被滿足的關系需求,或掩蓋自身難以直接表達的情感訴求(如渴望關注)。
★用僵化的思維模式來追求自己認為的公平,反而忽視情境復雜性(如對方已經表達過感激,或者表達感激的方式或時機差異)。
★試圖通過維護所謂的禮貌規則來滿足自己的秩序感,有可能反映了其對于不確定性的焦慮。
聲明:本文為普通人之間人際關系的簡單分析,請勿過度聯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