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正式批復吉林省新規劃,將著手在省內打造一個都市圈和兩大國際樞紐城市,長春和吉林兩市將協同引領全省發展,構建東北新增長極,那么,在這一規劃指導下,哪些城市將迎來新發展機遇?
吉林省的區位優勢
吉林省地處我國東北三省的中間位置,北接黑龍江,南連遼寧,西抵內蒙古,東與俄羅斯接壤,東南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吉林處于東北亞的幾何中心地帶,雖臨海但不沿海,最東端的琿春市防川村距離日本海僅隔15公里的圖們江出海口,距離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海灣波謝特灣僅4公里。原本的吉林擁有漫長海岸線,只因清朝一紙《北京條約》,從此成為吉林出海的遺憾,不過,即便失去海岸線,吉林依舊是我國東北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是中俄朝三國陸上相連的關鍵要沖,具有極高的戰略意義。
同時吉林還是中國的“大糧倉”,以分隔松花江和遼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為界,北為松嫩平原,南為遼河平原,這里地勢平坦、黑土資源廣布,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當地土壤肥沃、水資源充足,全省28.98%的面積都是耕地,尤為盛產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有著“黃金玉米帶”和“黃金水稻帶”之稱,肩負著我國牢牢端穩“中國飯碗”的重要使命。
以大黑山為界,東部長白山區又為吉林省帶來了豐富的油氣、煤炭、金屬等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為當地的工業發展和生態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另外,吉林省河流眾多,東部和東南部被圖們江和鴨綠江水系環繞,內又有遼河、松花江等水系縱橫交錯,為吉林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使其成為東北地區重要供給水源,有著“東北水塔”之稱。
只不過,吉林省的發展卻長期面臨著一定瓶頸,2024年GDP只有1.44萬億元,在全國僅能排在第26名,在東北三省中也是倒數第一,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吉林將重點打造長春都市圈,建設長春、吉林兩個國際樞紐,打開高質量對外開放大門,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一個都市圈:長春都市圈
長春都市圈以長春為核心聯動吉林、四平、松原、遼源、梅河口等城市共同發展。長春作為吉林省省會,發揮著強大的引領帶動作用。該市地處東北平原腹地,是我國東北地區以及東北亞十字經濟走廊的核心,對內憑借突出的區位優勢,成為串聯黑吉遼三省的關鍵紐帶,對外又是我國面向俄羅斯、朝鮮的重要開放門戶,使得長春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并且長春擁有深刻的歷史背景,同時還是東北地區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典范,這里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如今在國內汽車工業領域依舊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2023年長春汽車年產量高達276萬輛,穩居全國第四,整車生產數量156萬輛,同比增長14.6%。
同時,長春還具備強大的科教優勢,市內擁有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空軍航空大學等多座知名高校,并擁有上百個獨立科研和技術開發機構,是國家“科教興國”先進城市之一。
在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指導下,這些優勢都將成為長春引領區域協同發展,助力吉林省經濟邁上新高度的重要力量。
2個國際樞紐:長春和吉林
長春作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境內交通體系完善,長吉城際鐵路、哈大高鐵、沈佳高鐵等多條交通干線,串聯沈陽、哈爾濱、大連等東北多座重要城市,使其與大連港等港口聯系更加便捷,便于長春與國際接軌,京哈鐵路又將長春與北京串聯,加強了長春與內陸各地區互動。同時,長圖鐵路、長滿歐貨運班列又加強了長春與朝鮮、俄羅斯的互聯互通,便于東北與俄朝的貿易往來,更凸顯了長春的樞紐地位,并為長春市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長春隔壁的吉林同樣是一座重要樞紐城市,長琿高速公路和長圖鐵路貫穿市區,促進吉林與周邊城市實現快速連接,并形成了內聯外擴通江達海的交通網絡布局。
貫穿吉林市的松花江,又為該市的水上運輸提供了便利,松花江四季通航,極大地提升了吉林物流貿易的靈活性和經濟效益。
吉林和長春在地理上緊密相連,兩市致力于攜手打造長吉一體綜合交通樞紐,在水陸空多種交通方式上實現互聯互通,加強與東北亞、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地區的國際連接,未來有望成為振興東北的新增長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