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米SU7在24小時內斬獲88898輛訂單時,整個汽車行業突然意識到:那個在手機市場掀起革命的男人,正在用同樣的劇本改寫汽車史。
雷軍,這個永遠穿著牛仔褲站在聚光燈下的"產品經理",用連續15年的商業奇跡證明:在中國市場,懂消費者和懂技術一樣重要。
2011年,當雷軍握著首款小米手機走進798藝術區時,沒人相信這個售價1999元的"山寨機"能改變行業格局。
但這位前金山CEO早已參透中國消費者的底層密碼:在性能過剩的時代,大眾需要的不是實驗室里的黑科技,而是看得見、摸得著、買得起的進步。
"我們不做技術探險家,只做用戶體驗的翻譯官。"
雷軍這句看似保守的宣言,暗含對14億消費者的深刻洞察,與農夫山泉那句“我們不生產水,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異曲同工。
當友商在折疊屏賽道瘋狂內卷時,小米堅持在屏幕調校、系統優化等基礎體驗上做微創新。
這種"70分戰略"看似中庸,卻精準命中主流用戶的核心需求——沒有人愿意為用不到的功能買單。
價格一直是小米的利器,也就是靠著價格,讓眾多消費者得以享受到科技平權。
2023年財報顯示,小米手機平均售價維持在1102元,這個數字背后是雷軍精心設計的定價哲學。
從初代手機貼著BOM成本定價,到SU7比Model3便宜3萬的定價策略,雷軍始終在踐行"價格錨點革命":用行業標桿產品做參照物,然后給出更具殺傷力的價格方案。
這種定價策略的精妙之處在于,它既不是低價傾銷,也不是技術溢價,而是創造新的價值坐標系。
當消費者拿著配置清單對比時,總會發現小米產品處在"剛好心動"的甜蜜點。
就像SU7標準版21.59萬的定價,既避開20萬以下的價格血海,又與30萬級競品形成降維打擊。
而如今的SU7Ultra,52.99萬的定價讓保時捷都不得不發來賀電。
都說價格不是競爭力,所有商業課程都對“價格戰”充滿不屑,但真到市場上真刀真槍時,價格永遠是最香的。
這里面有個最本質的經濟學原理,任何消費者,都希望以有限的花費換取最大的經濟效用,而反過來,當效用相同時,也就希望付出最小的花費。
雷軍肯定是精于營銷的,在小米團隊的整體運作下,其有意無意的一系列動作,都被當成了營銷技巧,并寫入商學院經典案例,還把雷軍奉為“代入感營造”大師。
從"Are you OK"的鬼畜狂歡,到SU7上市直播的"汽車界春晚",這個湖北男人把產品發布變成了現象級文化事件。
比如在SU7發布會上,雷軍用53分鐘講解了防曬功能,當大家對這個技術功能驚嘆之余,他立即宣布"標準版同樣搭載防曬功能",然后直播間里一片“厚道”的歡呼聲。
看起來,這些似乎都是雷軍的營銷技巧。
但實際上,任何商業技巧都需要能支撐它的商業實質,而雷軍的實質就是像個勤奮的學生一樣,向消費者展示他的真誠與努力。
一個坐在大會堂開會都會搓手、緊張的老板,讓消費者感覺到,這好像就是鄰居家的大哥,所以對于他說的,總是深信不疑。
而他又不濫用這份信任,十多年都一直保持著那份真誠。
當然,小米也有飽受質疑的一面,"小米沒有核心技術"的聲音一直都不絕于耳,但從整個商業世界來看,這只是由于消費需求而催生的必然分工結果。
如果把整個商業世界看成一輛車,需要性能強勁的發動機,也需要坐著舒服的真皮椅,需要穩如老狗的底盤,也需要動感帶勁的音響。
每一個企業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讓所有消費者拜服,有人看不起“沒有技術”的小米,也有人吐槽坐在技術寶座上的華為。
而實際上,在這個技術狂奔的時代,我們需要向華為這樣的顛覆者,也需要像小米這樣的“翻譯家”,他們缺一不可。
在這個前提下,企業要做的就是在自己選擇的賽道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有句話說得好,商業的終極智慧,是既要讓人能看見未來,也要讓人能享受當下。
就像當年馬斯克說應該遙望星空,而馬云說我只關注地球,其實,他們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各自選擇的商業角色不同。
而雷軍干的,就是把冰冷的新技術轉化為溫暖的生活體驗,讓認可他的消費者超乎預期的享受當下。
你讓消費者滿意,消費者也就會讓你滿意,這大概就是這么多年來,雷軍總能踩準中國人錢包節拍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