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日益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2050年全球近視人群或將突破50億。在這一背景下,國際近視防控領域迎來一項突破性進展——低強度紅光療法(RLRL)被多國納入近視管理指南,成為繼戶外活動、光學矯正和藥物干預后的又一科學防控手段。而這項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正源自中國科研團隊的創新突破,目前已在全球30余個國家落地,彰顯“中國智造”在眼健康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國際指南認可:紅光療法躋身近視防控“主力方案”
2023年以來,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的《兒童近視管理臨床指南》相繼將紅光療法列為“近視進展干預推薦方案”。權威醫學期刊《Ophthalmology》發表的臨床研究指出,每日2次、每次3分鐘的紅光照射,可顯著減緩兒童眼軸增長,12個月實驗數據顯示,受試者近視進展速度降低約68%,且未觀察到視網膜功能異常等副作用。
美國眼科學會(AAO)專家評論稱:“紅光療法通過非侵入性光生物調節作用,增強脈絡膜厚度與視網膜代謝,從源頭抑制近視發展,為兒童提供了一種安全便捷的選擇。”這一結論與我國《近視管理白皮書》的推薦不謀而合,標志著紅光技術正式成為全球近視防控的“科學共識”。
中國原創突破:從實驗室到全球應用的“光之路”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國際前沿技術的核心專利來自中國蘇州的艾爾興科研團隊。2018年,中山大學眼科中心聯合中科院團隊率先開展紅光防控近視研究,通過5年臨床試驗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相關成果發表于《Nature》子刊,引發國際學界廣泛關注。2022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紅光治療設備通過歐盟CE認證,并獲美國FDA“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成為首個進入發達國家主流市場的中國近視防控技術。
“我們設計了精準的650納米紅光參數和智能護眼模式,既保障療效,又規避潛在風險,”項目首席科學家表示。目前,該技術已在中國、澳大利亞等地服務超10萬兒童,用戶隨訪數據顯示,超80%的兒童近視年增長控制在50度以內,且依從性顯著高于傳統手段。
安全性與普惠性:讓科技守護“清晰未來”
針對家長普遍關心的安全性問題,北京同仁醫院等機構開展的長期追蹤研究表明,規范使用紅光設備對兒童眼壓、角膜及晶狀體均無不良影響。設備內置的智能感應系統可實時監測使用距離和角度,確保光劑量精準可控。“紅光療法無需接觸眼睛,孩子在家就能完成,大大降低了防控成本。”一位眼科醫生在學術會議上評價道。
如今,這項“中國方案”正推動全球近視管理走向個性化、智能化。據悉,研發團隊已與哈佛醫學院、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等機構合作,進一步探索紅光技術聯合其他防控手段的協同效應。正如國際近視研究所(IMI)報告所述:“紅光療法的普及,不僅代表技術革新,更體現了‘預防為先’的全球眼健康戰略轉型。”
科技向善,照亮人類視野
從中國實驗室的原始創新,到被國際指南采納的全球實踐,紅光療法的崛起印證了科技創新對公共衛生問題的深遠意義。在近視防控這場“視力保衛戰”中,中國正以扎實的科研實力和臨床數據,為世界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讓更多孩子擁抱光明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