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升文旅系統干部職工文化素養和業務水平,更好地適應文旅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近日,豐都縣第一期文旅故事會開講,縣領導中意、王筱軍出席。
本次故事會邀請了敦煌文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敦煌工美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劉霞霞前來分享經驗。她講述了所帶領的敦煌文創研發團隊,不斷深挖敦煌文化元素,形成設計研發、開模打樣、大貨生產、倉儲物流、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體系,形成了多彩敦煌、樂舞飛天、文墨玉關等20多個主題系列1000多款具有實用性的原創文創產品的故事。
中意表示,劉霞霞的故事為豐都縣景區文旅融合開啟了一扇大門,她希望全縣文旅系統干部職工在故事會中珍惜機會,不負時代、不負組織、不負使命,沉下心來“加油充電”,積蓄新的能量,以奮發的姿態學思踐悟、砥礪前行,推動全縣文體旅高質量發展。
【“偉”尾道來】 敦煌文創啟示錄:地方文旅如何從“文化搬運”到“價值再造”?
敦煌啟示:從“文化搬運工”到“價值再造者”的范式革命
當敦煌文創團隊將飛天壁畫中的飄逸線條轉化為絲巾上的時尚紋樣,將莫高窟藻井圖案復刻為咖啡杯底的彩繪時,傳統文化的“活化”命題找到了當代答案。敦煌文旅集團以系統性開發思維構建的“設計—生產—營銷”全鏈路體系,不僅催生出20余個主題系列、超千款實用文創產品(數據來源:敦煌工美文化創意公司2023年報),更實現了文化價值的裂變式增長——其“樂舞飛天”系列絲巾單款年銷量突破50萬條(據敦煌文旅電商平臺數據),印證了傳統文化IP的市場爆發力。
這一成果背后,是敦煌團隊對文化元素的“分子級解構”。從壁畫礦物顏料中提取國潮色卡,將經卷裝幀藝術轉化為筆記本設計語言,甚至將駝隊商旅故事開發為沙漠徒步體驗項目。這種“文化解碼”能力,讓敦煌擺脫了鑰匙扣、書簽等低附加值產品的同質化競爭,轉向以IP為核心的價值再造。
豐都之思:文旅開發的“符號搬運”困境
反觀豐都文旅現狀,“鬼城”傳說、麻辣雞等文化符號雖已形成基礎認知,但開發模式仍停留在“景點+紀念品”的傳統階段。景區商店內,印有“陰曹地府”圖案的T恤、仿古令牌等商品缺乏實用創新;非遺展演多限于節慶時段,未能形成常態化體驗消費。這種淺層開發導致文旅收入結構失衡——2022年豐都文旅收入中門票占比仍高達65%,而文創消費僅占8%(數據來源:豐都縣文旅委統計公報),與敦煌文創消費占比35%的成熟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究其根源,在于未能建立“文化—產品—場景”的轉化體系。文化元素未經現代審美解碼,產品研發與市場需求脫節,產業鏈條呈碎片化分布。亟待以“系統性思維”重構文旅生態。
破局路徑:“三步走”構建文旅產業生態鏈
文化解碼:從符號提取到精神轉譯。敦煌團隊對“飛天”IP的開發并非簡單復制形象,而是提煉“自由浪漫”的精神內核,將其注入文具、家居、服飾等生活場景。豐都或可借鑒此法,挖掘“懲惡揚善”的閻羅文化內核,開發法治教育沉浸劇場;將“肉身成圣”傳說轉化為健身養生IP,推出主題康養線路,實現文化價值的當代轉譯。
場景重構:從觀光空間到體驗場域。敦煌的“數字供養人”項目,通過線上互動游戲讓游客參與壁畫修復,線下同步推出定制泥板畫體驗,形成“虛擬—現實”場景閉環。豐都可在名山景區打造“冥界法庭”沉浸式劇本游,將傳統建筑轉化為敘事空間,利用AR技術重現“鬼城巡審”場景,使文化體驗從“拍照打卡”升級為“角色參與”。
產業聯動: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建。敦煌通過文創聯盟整合設計師、非遺傳承人、制造企業資源,形成創意眾包平臺。豐都亟需建立“文旅產業協同體”,聯合高校設立巴渝文化創新實驗室,與智能制造企業共建文創柔性生產線,借力直播基地培育本土文創主播。比如將麻辣雞塊從土特產升級為“地獄美食”IP,開發預制菜、聯名火鍋底料等衍生品,打通“農產品—食品—文創”價值鏈。
文旅融合的生態競爭時代
當敦煌用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破億的成績單(據甘肅省文旅廳數據)證明文化IP的產業價值時,地方文旅的競爭已從資源稟賦比拼轉向生態構建能力較量。
豐都文旅故事會的開設,恰是開啟這場轉型的契機。唯有打破“文化搬運”的路徑依賴,以“價值再造”思維貫通創意、制造、消費全鏈條,方能在文旅融合的深水區中,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經濟新敘事。
來源:豐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夏秦余凈
審核:張青蘭
終審:冉隆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