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規劃專家)
北京城中軸線的東側,分布有一系列歷史久遠、影響很廣的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應該首選天壇、皇史宬(chéng)和雍和宮。它們設計規整莊重典雅,斗拱飛檐造型優美,雕刻精湛寓意美好,堪稱中軸線東的“三魁首”。
天壇:紫禁城的伴侶
天壇建筑的最大特色是在建筑形制、規模、色彩等方面都刻意追求“天”的意境。按我國古有的“天圓地方”規制,天壇主要建筑都是圓形的,色彩主要用藍色琉璃瓦,象征天的顏色。天壇占地達4100畝(273公頃),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備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天地壇,它的兩重圍墻,均是北圓南方。嘉靖三年改稱天壇,成為明清兩代帝王專門用作“祭天”“祈谷”的場所。
圜丘壇與祈年殿是天壇內的兩大主體建筑,圜丘壇在南、祈年殿在北,前者用于祭天、后者用于祈谷。
我國歷代皇帝都自詡為真龍天子,需要親自向皇天祭拜,從明代開始每年皇帝御駕親自到天壇“顯擺”。所以天壇跟故宮紫禁城是不能分開的,在中國的古代,京城在哪里,祭天之壇就必定在哪里。北京的天壇如今已600年,故宮紫禁城也是600年,它們倆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對“老伙伴”。
天壇的設計構思十分精妙。首先是天壇建筑處處展示中國古代文化特有的寓意及象征性的表現章法。祈年殿以圓形、以藍色象征天,殿內四根“龍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外圍兩排立柱各有12根,兩者相加又表示著農歷的二十四個節氣,殿內大柱及開間又分別立意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十二個月和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時辰,每時辰合兩小時),令天壇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及科學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其次,天壇是華夏文明的結晶,其文化蘊含體現在它的規劃、定位、建筑設計以及祭祀禮儀和樂舞之中。各朝各代在其都城均建壇祭天,而北京天壇是完整保存下來的唯獨一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將繼續傳世,天壇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也將被繼承并發揚光大。
此外,天壇集古代哲學、美學、歷史、數學、力學及生態學等融會貫通于一體,它在建筑設計和營造上集明、清建筑技藝之大成。如祈年殿、皇穹宇是構思巧妙、形體巨大的木制殿宇,是中國古建中罕見的寶貴遺產。天壇主體建筑周圍又以大面積的樹林烘托,再輔以大片植被,共同展現了“天人和協”的生態環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藝術和生態環境的實物,極具科學價值。
今天,它作為北京老城建筑的重要組成要素,不僅展示著城市中軸線的性格和風貌,祈年殿甚至已成為城市的“名片”和LOGO。
皇史宬正殿
皇史宬:皇家檔案館
皇史宬,又稱表章庫,它位于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相當于國家檔案館,被國內外廣泛贊譽為東方瑰寶。
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親自決定的,“宬”這個字形,是在“成”上加個寶蓋,這個字是嘉靖皇帝造出的字。“宬”是指古代用于藏書的屋子,皇史宬也就是皇家檔案館。
皇史宬占地846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主殿整個建筑不用一點木料,是一座地道的石頭宮殿,山墻上有對開的窗,以使空氣對流,具有防火、防潮、防蛀蟲的特點,再加上歷代精心保藏,這座數百年的皇家檔館,堪稱無價之“國寶”。
皇史宬珍藏的檔案文物眾多,主要收藏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玉牒,玉牒是皇族的家譜,也就是說皇帝個人和他家族成員的個人資料都收藏在這里了。中國的歷代王朝,均需纂修玉牒。清代的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譜。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的玉牒,均未流傳于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
另外就是四庫全書。“四庫”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1772年開始,在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共耗時13年編成,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明朝時《永樂大典》的副本也曾存貯皇史宬,全書2287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顯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光輝成就。
1911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皇史宬一度仍歸溥儀小朝廷的內務府管理,1925年溥儀出宮后,皇史宬由北平故宮博物院接管。1949年,北京市政府把皇史宬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5年,國家檔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國家檔案局管理。1982年,皇史宬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雍和宮西立面景觀
雍和宮:規格最高的清代佛教寺院
雍和宮是清代規格最高的佛教寺院,它的原址為明朝太監官房,位于京城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開始建造一座府邸賜予康熙四子胤禛,到雍正三年(1725)把雍王府改為行宮“雍和宮”。
雍和宮與清代兩朝皇帝有緣: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駕崩,曾于此停放靈柩,從此開始,雍和宮的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后又因乾隆皇帝誕生于此,成為一處“龍潛福地”,將其規格提至與紫禁城皇宮一樣高,殿宇升格為黃瓦紅墻。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后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積為6.64公頃,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共有殿宇千余間,其中佛殿238間。
雍和宮有宮中三絕。豎三世佛堪稱第一絕。雍和宮的銀安殿為正殿,殿中供奉三尊高兩米的銅佛,從上古到今世到未來呈豎向,所以稱“豎三世佛”。須彌山被視為第二絕,指的是在雍和宮大殿前庭院里的橢圓形漢白玉石座上的石池中,那座高達1.5米的青銅鑄“須彌山”。要說第三絕就是木雕,指五百羅漢山、檀木大佛和楠木佛龕。“五百羅漢山”在法輪殿,整個山體皆由紫檀木雕刻而成;巨佛檀木大佛系用整棵白檀樹的主干所雕成,總高26米,其中地上18米、地下埋有8米,直徑8米,全重約100噸,是中國最大的獨木雕像。
供圖/楊振華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