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短有力的軍旅故事
楊曉敏 /文
20世紀90年代,《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后勤文藝》開設小小說專欄,也聯合《百花園》《小小說選刊》舉辦了小小說“潼關”筆會和“南京”筆會,許多軍旅作家投身于小小說創作,收獲了一大批優秀的小小說作品。他們堅持扎根火熱的軍營生活,為塑造當代軍人形象進行著可貴的新文體實踐。1992年,王培靜參加“潼關”筆會后,便對軍旅小小說創作情有獨鐘。此后,他的小小說創作一發而不可收,傾力書寫基層官兵的生活,抒發小人物的家國情懷,彰顯出溫暖向上的思想意緒;出版有作品集《怎能不想你》《王培靜小小說選》《誰不愿做只飛翔的鳥》《幸福的感覺》《尋找英雄》《編外女兵》《拾荒人的夢想》《軍魂》《從心底打撈出的時光》等21部,在軍內外的讀者中廣有影響。
《最美女兵》故事開篇寫軍車在雪道上拋錨受阻,魯隊長下車脫掉自己的棉衣塞到車輪下,助力車子開出泥坑,渲染特殊場景,同時為下文設置了懸念。王培靜采用倒敘的手法,講述一位把青春奉獻給戍邊事業的女兵故事。“過去醫療隊沒有車,我們都是搭車隊的車,那時的車都是燒柴油的,車況也差。一熄火,車就發動不起來了。沒辦法,我們先是撕了大衣烤車,還不行,再撕棉襖,再不行,一個個接著撕棉褲。我們溫暖汽車,讓汽車再去溫暖當地藏族同胞和沿線的官兵。當時車隊拉的大都是軍需和生活物資。”文字深情,敘述耐心,軍人情懷躍然紙上。
這位被戰士們稱為“魯阿姨”的女兵,個子不高,身材瘦小。“紫外線照射導致她的臉黑里透紅,里邊的條條細血管清晰可見。她臉上寫著剛毅和果斷,同時也流露出母愛的慈祥,在青藏線上奔波了幾十年。”單從外在形象來看,這位女兵或許談不上美麗、漂亮。她的美,在于她有一顆冰清玉潔的心,在于她對邊防事業的熱愛與奉獻。作品通過人物對話,以插敘的手法勾勒出魯隊長歷經磨難、志堅行篤的從軍經歷,也將人物的精神品格充分展現出來。
《一碗泉》描寫了戈壁大漠艱苦的生存環境,新兵初來乍到時,難免會有失望落寞的情緒滋生。面對新兵的情緒波動,班長以故事套故事的形式,講述了歷代守邊戰士的成長歷程。當年的南方新戰士、如今的營長,也曾經差點當了逃兵。生死邊緣,在他渴昏倒地的瞬間,恍惚中竟然感覺到有一眼碗口大的清泉,在不遠處淙淙流淌,吸引他努力爬過去。后來戰友們把他從沙漠深處救了回來,他才如夢方醒。至今,營長已在這里守衛了16年。雖然沒有泉,但營長依然把那處沙漠叫作“一碗泉”。軍人的血肉之軀,經過生死考驗后猶如淬火的利刃更加堅韌鋒利。營長的心聲和誓言,讀來讓人肅然起敬。邊防部隊對一茬茬新兵的優良傳統教育,同樣感動著和平時期的讀者。作品故事雖簡單,立意卻十分深刻。
王培靜的小小說并不是單純的質樸粗獷,他既喜愛在生死關頭和矛盾沖突中升華人物的英雄品質,也擅長通過日常生活細節表現英雄人物內心深處的似水柔情,從而使作品彰顯出溫情、細膩的一面。
《意志》頌揚的是軍人的英雄主義精神。作品通過一個驚心動魄的戰斗情節,讓讀者參與對空戰的想象。一場激烈的戰斗過后,我軍屢立戰功的“神鷹一號”戰斗機失去了聯系。正當戰友們擔憂甚至絕望的時候,飛機搖搖晃晃地飛了回來,轟鳴聲簡直能把整個世界震醒。飛行員劉飛身上全是彈孔,雙手緊握方向盤,掰都掰不開,他是在迎向死亡的過程中把飛機開回來的。如此超越常態的細節描寫,無疑具有撼人心魄的動人力量,將大無畏的英雄精神書寫得淋漓盡致。
堅持小小說創作數十年,王培靜的體會是:“小小說因其篇幅短小、輕松幽默和結尾意外而見長,它能滋潤心靈,啟迪人生。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小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好像是一夜之間,小小說應運而生迎來了繁榮的春天,郁郁蔥蔥得繁茂起來。在小小說創作中,立意相當重要,就像寫詩要有詩眼。一篇小小說,有一個好的故事核,設置兩三個情節,加上精彩的細節就能站得住了。好的小小說,不要寫得太滿太實,要給讀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間。”
在王培靜的小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眾多的小人物,他們的故事和精神卻并不平凡。拾荒者看似人微言輕,萌生的理想卻遠遠超出個人生存的范疇。他懷揣一個夢想:攢夠了錢,回鄉辦一所希望小學,自己當校長。在《拾荒人的夢想》這篇小小說里,“理想”和“精神維度”是兩個關鍵詞。主人公孜孜以求的,是人類高貴的精神,誰能認為這是“小”呢?作品告訴讀者的是,一個人即便身處艱難境遇,依然可以擁有優秀的品質,可以勇敢、仁愛、體恤,可以隱忍、創造、擔當。
《天使的翅膀》以汶川大地震中英雄教師舍身救人的故事為原型。王培靜以飽蘸感情的筆觸續寫了這則新聞故事的結尾,“后來孩子們都寫了張老師布置的那篇作文,不過內容不是他們在課堂上敘述的,而是這樣寫:假若我有一雙翅膀,我要飛到天堂去看你——張老師,還想聽你給我們講課,一起打籃球……”有了這個結尾,作品前后呼應,師生深情和人間大愛互相映照。這篇作品的成功告訴我們,小小說的真實性固然重要,然而作為文學創作,合理的情節設置和藝術表達,更能產生觸動人心的審美效果。
2015年,王培靜以《軍魂》《父親的眼神》《散步》《最美女兵》《暗訪》《軍營內外》《面試》《大雁的質問》等10篇小小說,榮獲第七屆小小說金麻雀獎。評審意見為:“王培靜是一位長期堅守在文學陣地的軍旅小小說作家。無論寫軍旅生活還是寫世相百態,均能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以新穎獨特的視角與質樸簡潔的敘述,真實地表現出生命的昂揚大氣與人性的復雜多變,具有一定的思辨力量。”
王培靜堅持用小小說這一文體書寫自己濃得化不開的軍旅情結。他堅信筆下的軍旅故事雖然精短卻有力量:“最好的東西是文字,因為你的所有文字都承載著你的思想和愿望。”
(本文轉自:解放軍報)
楊曉敏,豫北獲嘉人,當代作家、評論家、小小說文體倡導者。著有《小小說是平民藝術》《冬季》等。
王培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小小說沙龍會長。曾在《小說選刊》、《時代文學》、《小說界》、《北京文學》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三百余萬字,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冰心散文獎,作品70多次在軍內外獲獎。出版個人作品集20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