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德·多敏
希爾德·多敏(1909—2006)是德國當代著名猶太裔詩人。她的詩歌語言簡潔而質樸,溫柔中帶著力量,呈現出深刻而憂傷的意境。多敏42歲開始寫詩,50歲才出版第一部詩集《只有一朵玫瑰支撐》,之后陸續出版多部詩集。除詩歌外,多敏還著有一部長篇小說、多部散文集以及文藝評論。多敏在后半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獲得了諸如海涅文學獎、里爾克文學獎、奈莉·薩克斯文學獎和梅爾斯堡德羅斯特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1987年至1988年間,多敏成為著名的“法蘭克福詩學講座”的主講嘉賓,以“詩歌作為自由的瞬間”為題舉辦了系列講座;晚年的多敏被授予海德堡市榮譽市民稱號,遙遠的多米尼加共和國為多敏頒發了最高榮譽勛章。
回到詞語的家園
——“回歸”詩人希爾德·多敏(節選)
文 | 黃雪媛
一
二〇〇六年秋,我在德國一所大學圖書館偶遇一部名叫《故鄉》的德語作家詩文集, 一片《移動的風景》闖進我的視野:
你本可以離開
卻像一棵樹:
扎根于大地,
仿佛我們靜止,只有風景移動。
你必須屏住呼吸,
直到風漸漸停息,
直至陌生的空氣將我們包圍,
直至光與影,
藍與綠的游戲,
重現舊日情景,
恰似回到家中,
無論身在何處,
我們坐下,彼此依偎,
就像倚靠著
母親的墓碑。
(黃雪媛譯,下同)
這首短詩包含了雙重的喪失——失去故鄉、失去親人。故國渺邈,追思纏綿,結尾處“母親的墓碑”卻并未給人荒涼孤寂的感覺,它支撐起一具疲憊虛弱的身體,也為靈魂提供了終極歸宿:母子之間擁有原始深沉的生命鏈接,人脫胎于母體,最終也將回到母親與大地的懷抱。整首詩分泌著細密的痛楚,但流動的光影和藍綠的色彩緩解了哀慟,讀它的人也最終落入安寧的氛圍。這便是我與德國猶太裔詩人希爾德·多敏(Hilde Domin,1909-2006)的“人生初見”。《移動的風景》是多敏最早的詩作之一,也是她的成名作之一。多敏像一個獵手,把我輕輕捕入她的詩語世界。我開始讀她的詩作,并探尋她近一個世紀的生涯經歷。
希爾德·多敏
(Hilde Domin,1909-2006)
我發現,這位被迫流亡二十二年的女詩人兼具鴿子、鈴鹿與母獅的特質。晚年的多敏白發蒼蒼,飽經風霜的臉仍然保留著少女的俏皮和明亮。一九八八年,多敏摯愛的丈夫歐文·瓦爾特·帕姆(Erwin Walter Palm)去世,在此后十七年的獨居生活中,多敏依然每天在早餐桌上為自己擺上一朵玫瑰。是什么使她在歷經滄桑后依然從容優雅,始終保持對生活的愛與信念?多敏在與為她作傳的友人伊爾卡·沙伊德根(Ilka Scheidgen)的談話中給出了答案:“那是在科隆,在里爾街。我的父母給予了我信任感,那是一種不可摧毀的原始信任,而我從中汲取了依然堅持下去的力量。”
一九〇九年,多敏出生在科隆,本名希爾德加德·呂文施泰因(Hildegard L?wenstein)。父親是一名律師,嚴謹而理性,對子女的教育寬嚴并濟。母親受過專業的聲樂訓練,性格活潑,喜歡在家中舉辦音樂沙龍,家里總是賓客盈門,歡聲笑語。在多敏的記憶里,擁有十一個房間的科隆老宅是衣食無憂、充滿信任的安樂窩。童年和少女時期獲得的安全感是多敏一生的精神財富,護佑她戰勝成年遭遇的流離失所和心理危機。
從科隆女子文理高中畢業后,多敏在海德堡、科隆、柏林學習法律,之后攻讀國民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師從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和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一九三一年,多敏結識了古典考古學與語文學專業的帕姆,隨后和他一起移居意大利,在羅馬和佛羅倫薩繼續學業。一九三五年,多敏在佛羅倫薩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一九三六年與帕姆成婚。婚后的多敏與那個時代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一樣,放棄了自己的學術生涯,充當起丈夫的學術助理和生活管家。在德語之外,多敏也精通英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她能夠像“換衣服一樣熟練地切換語言”。
一九三九年,處于法西斯統治下的意大利已經沒有多敏夫婦的容身之地,他們流亡到了英國。隨著二戰爆發,身為猶太德國人的多敏夫婦在英國的安全也岌岌可危。次年六月,夫婦倆躲藏在一條蒸汽船的最下面一層船艙,經過六個星期危險重重的旅途,跨越大西洋,最終落腳于多米尼加共和國。一架小型水上飛機把他們帶到了島上,兩個年輕人拎著少得可憐的行李,站在比他們個子還高的一片甘蔗地里。現在,他們已經逃到了世界盡頭,終于可以松口氣了,按多敏的話來說,從此可抱有“謹慎的希望”。
多敏夫婦在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生活了十四年。此地說西班牙語,到處生長著香蕉樹、椰子樹,見不到落葉喬木和針葉林。同一時期,流亡加利福尼亞的布萊希特在詩中念叨家鄉奧格斯堡的李樹、冷杉和接骨木,而多敏詩歌的“植物圖志”則到處是榆樹、蘋果樹、巴丹杏、橄欖樹的身影。
我躺在
你的臂彎里,親愛的,
像杏仁核躺在杏仁里,
告訴我:我們的巴丹杏
如今在何處?
(《我們的巴丹杏在何處?》)
在美洲的歲月里,多敏夫婦的生活還算風平浪靜。帕姆不久后就在圣多明各大學得到了一份固定的教職,從事建筑史的教學和研究。一九四八年,多敏也獲得了一份在大學教授德語的工作。夫婦倆結識了一些新朋友,常常與朋友們聚餐與出游,當地人對他們也充滿善意。然而,一九五一年,母親在英國去世導致多敏陷入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機,甚至瀕臨自殺的邊緣。長年的流亡和避難生活并沒有壓垮她,母親的死卻給了她致命的一擊,她感覺自己被世界拋棄了,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孤兒。突然之間,把痛苦寫下來的欲望從胸中噴薄而出,在人生最黑暗的時刻,寫詩拯救了她。多敏形容自己之前的歲月是為第二次生命所做的“準備”。“那個叫多敏的人,是在我開始寫詩以后才有的。”于是,詩人希爾德·多敏(Hilde Domin)誕生了。作為雙重無根的孤獨者,她用島嶼的名字重新命名自己,并這樣描繪自己的“第二次出生”:
我,H.D.,出奇地年輕。我直到一九五一年才來到這個世界。像每個人一樣,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并不是在德國,盡管德語是我的母語。這里說的是西班牙語,房子前的花園里種滿了椰子樹。確切地說,有十一棵椰子樹。都是雄性椰子樹,所以沒有果實。我出生時,父母都已去世。我的母親幾周前剛去世。當我,希爾德·多敏,睜開哭紅的眼睛,在位于世界邊緣的房子里,那里生長著胡椒、甘蔗和芒果樹,但玫瑰卻難以生長,蘋果、小麥、樺樹根本無法生長,我孤苦伶仃,流離失所,我站起身,走向家園,走向詞語。
與同時代成名較早的保羅·策蘭(Paul Celan)、奈莉·薩克斯(Nelly Sachs)、羅莎·奧斯蘭德(Rosa Ausl?nder)、瑪莎·卡萊珂(Mascha Kaléko)等猶太裔德語詩人不同,多敏四十二歲才開始寫詩,五十歲才出版第一部詩集《只有一朵玫瑰支撐》(1959)。
我在空中布置一個房間,
在雜技師和群鳥中間:
我的床鋪安在感覺的秋千
像風中鳥巢
在最遠的梢尖。
我買下一條羊毛毯
它擁有最柔順的羊毛
月光下的羊群
像閃亮的云朵,漂移在
堅實的大地上。
我閉上眼,把自己裹入
可親動物的毛皮
我想感受羊蹄下的細沙
傾聽夜里的馬廄
門閂插上的聲響。
但我卻躺在羽毛中,
顫悠在高高的虛空。
我頭暈目眩,難以入眠。
我的手想要抓住什么,卻只找到
一朵玫瑰作為支撐。
(《只有一朵玫瑰支撐》)
多敏在“雜技師和群鳥中間”布置起來的房間懸于高空,與馬拉美“詩歌是最偏遠的建筑”和策蘭的“絕無之境”形成詩學地形上的對照。這是一個構筑在藍色太平洋島嶼上空的“德語居所”,唯有在此處,她“不可驅逐”,能擁有自由和安寧。多敏在空中抓到的“玫瑰”不再是愛情的象征物,而是一個人在危機處境里仍然抱持的信念,一種向死而生、以寫作抵抗死亡的決斷。“在一切都被證明為可以失去之后……語言是最后的避難所。” 從此,多敏用她纖細的手指在空中搭建詞語的“金色之城”和“烏有之鄉”。唯有在詞語中,故鄉的蘋果樹才能與異鄉的芒果樹并排而立,羊羔與狼群和平相處,人類之間的游戲才能重新開局。
二
二〇〇六年,多敏去世,德國各大媒體紛紛發文悼念,德國的兩所中學以她的名字重新命名。德國考夫曼出版社同年推出一部《多敏傳》,以“依然如故的詩人”(Dichterin des Dennoch)為副標題。德語副詞“Dennoch”包含了百折千回后的信念:相信語言的力量,相信生命的奇跡。
不要墜入疲倦
而是為奇跡
輕輕地
遞出你的手
像迎接一只鳥。
(《不要墜入疲倦》)
這首小詩具有的魔力,讓僵硬的手掌變得柔軟,幽暗的心靈重燃希望的燈火。多敏的詩歌使用簡單樸素的語詞和短句,幾乎不施技巧,卻具有一種讓人過目難忘的“簡潔的完美”。多敏善于化沉重為輕盈,從幽暗里汲取光明。她偏愛那些輕盈優美的意象:玫瑰的花瓣,蝴蝶的翅膀,鴿子的軟羽,風中的鳥巢……希爾德·多敏為戰后德語詩歌的枯冷荒野增添了一種溫柔澄明的音色。
我們的枕頭潮濕一片
那是紛亂夢境的
淚水。
但是,從我們空蕩
而無助的手中
鴿子再一次起飛。
(《勇氣歌》)
在二十世紀德語文學史中,希爾德·多敏被歸類為“流亡文學代表”。多敏前期的詩作大都與流亡經驗相關。流亡是人類狀況的極端體驗。在流亡生活中,一個人必須不斷承受外在的無家可歸,還需對抗內心的孤絕處境。在一九六九年發表的文章《流亡經歷》里,多敏描述流亡的過程:“這是將一個人從其正常生活的背景中剔除,且這一剔除是暴力且非自愿的。”在長篇代表詩作《被擊中者》的開篇,多敏描述被連根拔起的斷裂感和失效感:
被擊中者
將被清除
如同被一架大型起重機挖出
再倒入一個
失效之地
那里沒有道路
從昨天通往明天
多敏在一九六六年寫給友人奈莉·薩克斯(德國猶太裔詩人,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公開信中闡明了語言之于她的意義:
當一個人遭到驅逐和迫害,被排除在一個共同體之外,在絕望中,他抓住了語言,他讓語言復活,更新,讓這種既屬于他,同時又屬于迫害者的語言變得生動。在所有流亡者中,因種族仇恨而被迫流亡的人是最為不幸,最被否定的一群。而恰恰在遭遇迫害,被迫流亡,也許甚至被殺害,他的語言已在為回歸作著準備,為了回歸到迫害者的生活中心,也就是進入他們的語言。他由此獲得了一種不可剝奪的公民權,仿佛他本就可以留守在家中。
一九五四年,多敏夫婦結束了流亡生活,回到德國故鄉。“我在那座種植著巴丹杏樹的城市跳上了一列火車。我的父母坐在月臺上。我走過他們身邊,我們并未交談。畢竟,他們也沒有葬在德國。”一九六〇年,帕姆得到海德堡大學的穩定教職,第二年,多敏夫婦正式定居海德堡。一九七一年,多敏獲得梅爾斯堡德羅斯特文學獎(Meersbuger Droste-Preis),多敏的友人、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在頒獎典禮的發言中,把多敏明確定義為“回歸的詩人”(die Dichterin der Rückkehr),陰性定冠詞“die”表明多敏作為回歸詩人的專屬性和特殊性。伽達默爾指出了多敏回到德國故土這一事實與她詩歌創作之間的結構性關聯,并引用多敏本人對于流亡與回歸的看法:“確實,對我而言,回歸比流亡更為重要。”伽達默爾進一步闡釋了“回歸”超越個體的意義:“回歸不僅僅包含了一位流亡者勇敢而充滿冒險的行動,流亡的命運也不僅僅是喪失與告別、異鄉與遠方、漂泊與暫居、友誼和愛情等經歷的總和……她的詩作在談論我們所有人。我們所有人都知道或必須學會什么是回歸……希爾德·多敏的詩讓我們以新的方式理解什么是詩歌。誰若能與她共同認識到回歸的意義,就會突然明白,詩總是回歸—回歸到語言中。”多敏的回歸使多年前那句“站起身,走向家園,走向詞語”終于塵埃落定,詞語真正回到了它們的故土家園。
我的腳驚訝地發現
在它們旁邊
走動著別的腳,
那些腳也吃驚不小。
我,赤足前行的我
沒有留下痕跡
我總是注意人們腳上的鞋子。
路卻和我
羞澀的雙足
歡慶著
重逢。
在童年的屋子旁
在二月的天氣里,
那棵巴丹杏樹開花了。
我曾夢到過
杏花綻放。
(《歸來》)
《只有一朵玫瑰支撐:希爾德·多敏詩選》
[德]希爾德·多敏 著
黃雪媛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760-5537-5
79.00元
本書是20世紀著名德語詩人希爾德·多敏的詩歌精選集,由知名德語譯者黃雪媛翻譯,并收錄萬字譯者序,首次向中國讀者詳細介紹這位杰出的德語女詩人。多敏的詩歌有著“簡潔的完美”,具有“非常的魔力、愛、同情以及敏銳”。多敏兼具猶太民族和德國文化雙重身份,經歷了漫長的流亡,作品跨越戰爭年代。她在詩歌中呼喚人性的良善和勇氣,呼喚著那些可被喚醒的人。迄今為止,多敏的詩作已被譯為20多種語言,她神奇地把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不同年齡層次和社會階層的讀者連結在一起。人們喜歡讀她的詩,也許恰恰是因為她簡單干凈的詞語散發著“人的氣息”。
編輯推薦
◆ 20世紀德語詩人希爾德·多敏詩歌精選集,中文世界首次譯介。她的詩歌語言簡潔而質樸,溫柔中帶著力量,呈現出深刻而憂傷的意境。
◆ 德國“國民女詩人”,榮獲海涅文學獎、里爾克文學獎、奈莉·薩克斯文學獎和梅爾斯堡德羅斯特文學獎等重要文學獎項,作品入選德國中小學讀物。
◆ 豆瓣2024年度德語譯者、德語翻譯家黃雪媛傾情譯介并撰寫萬字序言。
◆ 42歲開始寫詩,50歲才出版第一部詩集《只有一朵玫瑰支撐》。她在詩歌中呼喚人性的良善和勇氣,呼喚著那些可被喚醒的人。
◆ 兼具猶太民族和德國文化雙重身份,經歷了漫長的流亡,作品跨越戰爭年代。
編輯:陳斌
制作:陳文霞
關注并設為星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