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時光派首屆返老還童大賽正式啟動,這場比賽通過被科學界認可的DNA甲基化時鐘,讓每個人的抗衰老成就有了相對客觀的評判標準。
在我們的返老還童排行榜上,不斷有人刷新著逆齡記錄,前段時間,一位60.58歲的抗衰達人龐先生斬獲了50.59歲的甲基化年齡,在榜上高居前列。因此,時光派帶著崇敬與好奇,誠邀龐先生與我們連線,試圖揭秘他的逆齡之道。
圖注:時光派“返老還童”大賽衰老速率排行榜前10名
時光派首屆“返老還童”大賽,采用DNA甲基化時鐘檢測結果作為評判標準,榜單每周更新,競爭激烈。本次大賽前20名將返還甲基化檢測費用,而前3名更是有機會瓜分20萬元現金大獎。
PS:本文提及的干預方式均屬個案,請勿盲目效仿,具體請咨詢專業醫師
或許是常年作為硅酸鹽高級工程師的緣故,龐先生將工程思維帶入了個人抗衰領域,讓他的抗衰之路呈現出了與眾不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也許對許多抗衰愛好者來說都具有啟發性,其中最鮮明的一點就是:用數據說話。
說來慚愧,盡管龐先生開始認真關注抗衰的時間還不足兩年,但他在衰老數據監測的實踐方面已經領先于派派了。
在很多人還在憑感覺進行健康管理時,龐先生已經開始試圖構建一套完整的數據檢測體系。在他看來,抗衰老不應該是盲人摸象式的嘗試,而應該是有的放矢地精準干預。
2023年底,龐先生做了人生第一次端粒檢測,“當看到報告顯示端粒長度為10.48kbps,受損端粒2.65%時,那種沖擊感難以形容。”龐先生說:“就像游戲中第一次看到boss的血條,既震撼又充滿挑戰欲。”
圖注:受損端粒檢測示意圖
這份檢測報告成為了他系統性抗衰的起點。在隨后不長的時間里,他先后完成了近900項指標的檢測,其中囊括了腸道宏基因組、功能醫學、過敏源、睡眠基因等多個維度(當然,絕不是說要做這么多項檢測才能抗衰)。
這些數據不僅讓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了全面認知,更重要的是,讓抽象的“衰老”前所未有地在他腦海中具象化起來。
圖注:功能醫學關注于所有可能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飲食習慣、睡眠質素、基因、荷爾蒙、環境因素等
作為一名工程師,龐先生深諳“你無法優化一個無法測量的東西”的道理。于是他建立了一個個人健康數據庫,且重點關注以下指標:
- 基礎代謝指標:BMI、微循環狀況
- 血液學指標:白細胞、淋巴細胞、血小板等
- YAN癥標志物: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 代謝產物:甘油三酯、膽固醇、肌酐、尿酸
激素水平:睪酮、泌乳素
通過電子表格記錄和分析這些數據,他能夠清晰地看到他的每一次干預措施帶來的變化。“比如我完成了12天的高壓氧和紅光治療后,我立即進行了血檢對比,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哪些指標得到了改善。”
圖注:當我們對衰老的感知僅有圖中這些內容時,我們就難以采取科學且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數據不僅僅只是一種記錄,更是后續行動的指南。
當功能醫學檢測顯示體內存在疑似環境(如油漆)帶來的毒素(比如砷、甲基馬尿酸)時,龐先生立即對居住環境進行了優化;當發現尿酸指標異常時,他精準地服用了尿酸降解酶。目前這些異常指標,要么已經恢復正常,要么也沒再進一步異化。
手握數據,就能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關鍵的地方,而不是盲目地嘗試各種養生方法。這樣的方法論讓龐先生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就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甘油三酯從2以上降至0.68mmol/L(1.7以下為正常水平);多項激素指標改善,甲基化年齡也從原先的55歲降至50歲。
圖注:這一結果未必意味著龐先生真正做到了比同齡人年輕10歲,但甲基化時鐘作為生理年齡客觀的“某一面”,仍有足夠的參考價值
很多時候,我們的恐懼來源于不可知,所以派派對龐先生的想法頗為認同:當我們將衰老過程通過數據具象化以后,它就不再那么令人恐懼。而當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干預行為帶來的改善時,持續投入的動力也會隨之增強。
當然,對于剛開始關注健康管理的朋友而言,也完全不必做那么多的檢測。正如龐先生所說:“即便是普通醫院的體檢報告,仍舊有很不錯的參考價值。”
派派認為,我們可以先從最基礎的血常規、血脂四項等指標開始關注,隨后再根據個人情況和預算逐步擴展檢測范圍。重點在于培養“依靠數據而非依靠感覺”的意識。
盡管龐先生并非生物或者醫學相關專業出身,但他卻通過一種十分聰明也很科學的方法來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態:
他將人體視作一個黑匣子,盡管我們無法完全掌控這個黑匣子的細節,但我們可以通過把控輸入(衰老干預措施)和輸出(從排便情況到各種生理指標、衰老時鐘)來窺視黑匣子一二。
就好比,我們通過不同的語氣、說話方式(輸入)和交流對象的反饋(輸出)來學習什么叫人情世故;通過物價漲跌(輸入)和銷量的變化(輸出)來學習什么叫供需關系一樣,通過合適的輸入與輸出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是非常合理的做法。
圖注:龐先生將常見于機器學習領域的概念活用于自身抗衰實踐的思路,非常值得借鑒
對于“輸入”的管理,龐先生目前采取的措施如下:
1)生活習慣管理
- 堅持“七分飽”原則(這個習慣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培養)
- 細嚼慢咽:每一口食物都要咀嚼20-30下,食物被“研磨”得越碎,營養的吸收效率才越高
- 每天0點前入睡,早上7-8點起(不依賴鬧鐘)
保持運動:單杠、俯臥撐、深蹲。每晚走路以及跑步(要求心率達到120-150三次)
2)科學干預
- 高壓氧艙、高低氧、紅光治療
- 腸道菌群定制移植
適量補充NMN
在完成了輸入端的干預后,龐先生也很重視輸出端的觀察,不僅僅包括上一部分說的各種指標,他還會根據自己日常運動時的反饋來感知干預的效果。
除此之外,龐先生也尤其重視自己的代謝:“如果有便意,一定要把其他事情放下。”他特別強調,“這是身體在給你信號,如果你不理會,下次身體可能就不再發出信號了”。通過規律的排便,他實現了更好的代謝功能。
在談及干預措施時,派派注意到,在補劑的使用方面,龐先生長期堅持的似乎只有NMN,在詳細了解緣由后,一個細節讓派派頗為訝異:
他說現在之所以只吃NMN,是因為想看看單純的NMN加高壓氧干預的效果,吃太多其他補劑會干擾判斷,而之所以用NMN配合高壓氧,是基于他們的經驗——在高壓環境中服用NMN可能效果更好。
圖注:高壓氧治療的抗衰原理[1]
不得不說,將實驗設計中常用的“控制變量”思想運用到自身的抗衰實踐中,這一點著實令派派欽佩。
但盡管如此,龐先生仍舊謙遜地表示,由于自己起步還沒多久,加之也并非專業人士,所以無論是數據監測還是干預措施,都還未足夠形成體系。
在對話的最后階段,當我們問到“您認為抗衰老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時,這位習慣用數據說話的工程師,卻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回答,他說——“相信的力量”。
“如果要給健康影響的因素排序,我認為‘相信的力量’是最重要的,”龐先生說這話時語氣異常堅定,他相信,人的意念與健康會相互影響。
圖注:龐先生開朗的笑容背后,是否也是由這種“相信”在支撐著呢?
盡管龐先生自嘲這一觀點有些玄學,但派派當時不由得想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驗,比如曾有研究發現,當一些運動員以為自己攝入了咖啡因(實際上研究者提供的是安慰劑)時,他們的表現竟與實際攝入咖啡因的運動員不相上下[2]。
還未等派派繼續聯想,龐先生便進一步展開了闡述,他說:“相信與否,主導了一切后續行為,比如若病人不相信醫生,他就不會去就醫。”
聽到這里,派派深以為然地點頭,確實如此,當我們相信一件事情時,我們本就會不由自主地激發出主觀能動性去促成這件事情,而這種相信帶來的許多改變,我們可能難以察覺,卻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我們的健康。
而這種“相信”,龐先生也引申到了整個抗衰的產業上,他認為要讓更多人接受并投入抗衰,關鍵是要增強人們的“相信感”。
“很多人對投入抗衰猶豫不決,原因在于‘我花了這么多錢,也只是感覺精神好一點’。因為沒有數據支撐,導致人們心里沒有底,就不愿意持續投入。如果每個人有一個AI健康助手,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干預,就能直觀地看到自己的某些生理指標改善了多少,讓人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投入和回報,才能更加有動力。”
圖注:抗衰進度的模擬示意圖。當“衰老”能夠被拆分成各個具體的可以優化的參數時,是不是就更加有動力了呢?
龐先生的見解令派派頗受啟發,或許正是這種既重視科學數據,又不忽視心理力量的平衡態度,讓龐先生的抗衰之路走得及扎實又充滿希望。
在整個對話過程中,派派發現龐先生不止一次拿游戲來比喻,他說數據檢測的結果送到眼前,就像打游戲過程中看見了boss的血條,這對于他在行為上的改變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對于這一點,派派是這么理解的:當我們將衰老具象化為一個可以攻略的boss以后,我們大腦的伏隔核(獎賞中樞)就會被激活,我們就產生了可以制定作戰策略的興奮感。
往大了說,這是我們看到了將衰老的命運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可能性,從而達成了從"被動經歷衰老"到"主動管理衰老"的認知躍遷。如此一來,科學抗衰,真的有可能成為一場能夠預見勝利的“游戲”。
而時光派返老還童大賽,也是為每一位想要攻克“衰老boss”的玩家準備的競技場,甲基化年齡就是你的“游戲數據面板”,排行榜就是你的“戰績統計”,只要找對方法,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自己生命游戲的主角。下一個登上排行榜的,會是你嗎?
—— TIMEPIE ——號外!時光派第六屆衰老干預論壇火熱籌備中!集結哈佛、劍橋、北大、巴克研究所等40+學者與行業領袖,于9月20日-21日空降上海,衰老干預特別課程:洞悉長壽行業,搭建合作平臺丨生物極客閉門會議:聚焦抗衰實踐可復制性丨抗衰科技博覽會:五大方案,產學深度交融(感興趣的讀者可V:timepie08)。千人”長壽盛會“,期待有你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