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曾經是全球汽車工業的標桿,奔馳、寶馬、奧迪和大眾這些品牌的名字等同于品質與技術的代名詞。但如今,這些領頭羊卻陷入了深深地麻煩中。
一位德國汽車行業高級顧問甚至直言:“德國汽車已經輸了,唯一出路是放棄生產線,轉型為中國汽車的銷售商。”那么德國到底是怎么了?從堂堂的汽車創始國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甚至想要當中國汽車的經銷商,以下幾點或許能說明問題。
第一,好人都被慣壞了!
德國汽車工人的平均年薪超過4萬歐元,每周工作35小時,每年至少30天帶薪假期,這種高福利模式曾被視為社會進步的典范。
但隨著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市場車企的崛起,人力成本差異形成了降維打擊——中國汽車工人薪資僅為德國的五分之一,工作時長卻多出30%。
一位大眾工程師私下抱怨:“我們車間工人寧愿罷工也不愿周末加班趕訂單,生產線停擺一天損失數百萬歐元,但工會的態度比董事會更強硬。”這種僵化的勞資關系,讓德國車企在成本控制上徹底失去了靈活性。
咱們國內開企業的小老板們相信也最有感觸,若是對員工太好,員工真的會蹬鼻子上臉,反而那些對員工差的,開的公司卻紅紅火火。我不知道這種情況應不應該出現,但如果你是企業主,在如此情況下,請問你會當哪個企業主?
第二是轉型失敗!
當特斯拉2012年推出Model S時,德國車企還在嘲笑電動車是“富人的玩具”。直到2020年歐盟強制推行碳排放罰款,大眾才倉促推出ID系列,但軟件故障頻發導致首批車主集體維權。
更致命的是,德國政府2023年底突然取消電動車補貼,導致當年電動車銷量暴跌48%,奧迪布魯塞爾工廠被迫關閉時,庫存電動車堆積如山。這種先猛踩油門又急剎車的政策,讓車企在燃油車和電動車之間進退兩難。奔馳CEO康林松曾無奈表示:“我們就像同時踩著油門和剎車的司機。”
第三是廉價能源沒了!
沖突前,德國工業用電價格每度0.3歐元,僅為中國的60%。但失去俄羅斯廉價天然氣后,電價飆升至0.8歐元,比鄰國法國貴40%。
米其林關閉兩家德國工廠時算過賬:生產一條輪胎的能源成本比波蘭高出18%。更嚴峻的是,博世、采埃孚等頂級零部件商近三年累計裁員超3萬人,曾經引以為傲的“隱形冠軍”體系正在瓦解。正如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VDA)主席所說:“當本土供應商連螺絲釘都開始依賴進口時,整個產業離崩盤就不遠了。”
第四是競爭對手太強!
從2023年起,中國汽車銷量突破3000萬輛,2024年還在繼續增加。但德系品牌市場份額卻從22%下滑至17%。這不僅僅是價格戰的問題——德國車企引以為傲的發動機技術,在電動時代變成了笑話。
更諷刺的是,大眾ID.4的車機系統由華為開發,寶馬沈陽工廠的機器人密度比慕尼黑總部高30%。一位德國經濟部官員承認:當我們還在爭論要不要用中國電池時,中國企業已經包攬了歐洲60%的電動車零部件供應。
那么德國人該怎么辦呢?我們看看這4個原因,其中第一條,第二條和第四條全部都是人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人力成本的巨大差距以及西方人不愿意辛苦工作所造成的。
我的感覺是,這30年以來歐洲人真的是被慣壞了。其實30年以前,歐美各國還是非常拼搏的,工人也是和我們一樣,該加班加班,努力在工廠打螺絲,再加上強盜底蘊還在,這才有了美西方國家這么多年的輝煌。
但當白左盛行,員工被慣壞的時候,一切都發生了變化。稍微有點問題就跑到街上鬧事,完全不管企業能不能接受得了,這不是政治正確,這是在消耗一個國家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