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會做出大大小小的決定,但最后總要回歸一個問題:我們想讓孩子到底怎么樣?
是讓孩子從負面行為和錯誤行為中汲取教訓回頭是岸,還是希望他們能學會生存技能,立于不敗之地?
無論家長是做顧問型、權威型,最終的目的都是想要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
這是父母對孩子的職責所在,也是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只不過如何向孩子表達恰如其分的愛與關心?如何管孩子不讓孩子排斥,溝通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父母來說,想要管青春期的孩子,既要考慮表達方式,也要考慮兩代人價值觀的差異。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想要逼迫他們做一些事,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但父母對孩子的放任或錯誤行為,也無法做到袖手旁觀。
這時最重要的是談判和說服,這種溝通難度還是蠻高的。
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意識和自我掌控感比較強烈,越是感覺到被父母限制和脅迫時,他們越會為了掌控感跟父母對抗。
這時父母即便提出最正確的建議,孩子也一句都不會聽。
父母也會因為孩子的油米不進而感覺到無奈和憤怒,進而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最后導致了親子關系的雞飛狗跳和兩敗俱傷。
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個關鍵點是發脾氣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不僅會傷害家長與孩子的關系,而且完全沒有什么用。
第二個關鍵點對孩子的懲罰措施也完全失效,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無論是說教、講道理或收手機或剝奪孩子權利的懲罰,也并不能激發孩子的積極行為,反而適得其反。
是的,父母對青春期的孩子什么方法都試過了,手機也收了,吵也吵了,道理也行了,甚至關了網,可是孩子還是一副奈我何的刺毛狀態。
父母的失望與身心俱疲,是從孩子太不懂自律,也沒有按家長的想法去行動,所以家長才會產生擔心和恐懼。
如果此時家長的情緒完全被憤怒淹沒,那么一個更好的選擇是不必做出任何反應,更不要上綱上線。
一般來說,父母最傷害孩子的幾句話,不僅會讓孩子更不好管,還會讓親子關系陷入信任危機:
我早就說過了,你不聽;
你這樣的行為簡直讓人無法直視和接受;
你以為我想管你,但現在管你是我的責任;。
當家長把溝通的內容從商量變成指責與攻擊,在吐槽孩子的同時,也會讓孩子的反叛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激發。
溝通的重點也會從解決問題變成情緒之間的相互拉鋸,變成對錯觀以及牢騷與埋怨。
兩敗俱傷的溝通方式,是完全無效的,不如通過協作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家長跟孩子一起想辦法來面對與解決。
還有一個理念對父母來說很艱難但也很重要,那就是:
無論孩子打破多少規則,我都無條件的愛你。
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很難。關系永遠是第一位,而規則是第二位。
但往往家長跟孩子的關系邏輯是:
只有你做到了,我才是愛你的,我才會相信你。如果你沒有做到我期待的,那么我就無法信任你。
這個我也深有體會,孩子雙休周末在家呆了兩天,起初我是很開心,也對他很溫和。他也跟我承諾周六寫作業,周日聽課。
可是當他完全沒做到時,我就很著急和生氣,也會忍不住說他親手粉碎了我對他的信任。
在孩子主動跟我溝通時,我也會因為失望拒絕跟他多聊,表示自己并不想理他。
道理上懂得:只有孩子跟我親近,才有可能更快去學習,以及相互信任。
但是對孩子失望之時,是不愿意多說一個字時,只想遠離,眼不見心為煩。我好幾次給孩子建議,請他以后周六留校自習,我只歡迎他回家一天。
意識到了自己的情緒化,也沒能解決問題,覺察了下,更好的做法是我心平氣和跟他溝通:
咱們約定好了周六寫作業,周日聽課,可是你作業和聽課都沒做到。以后該怎么辦呢?咱們可以一起想一些措施,既能讓你完成計劃,又能有玩的時間。
如果不是情緒化溝通,原本是可以用尊重、合理、相關和揭示這4R原則,不責備與羞辱的擺事實,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議,指出孩子的過分行為,然后規避下一次類似行為。
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因為情緒或冷戰或怨懟或責備和訓斥。
怎么管青春期孩子,怎么去表達和溝通,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考驗和歷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