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在出差地的酒店房間里酣睡時,電話突然響了!
由于擔心家里的兒子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弗朗西斯· 阿諾德(Frances Arnold)趕緊拿起手機,結果看到來電號碼來自遙遠的歐洲。她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接聽了電話。
接通的電話通知阿諾德,因為實現(xiàn)了酶的定向進化,她被授予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獎的獎章上刻有諾獎創(chuàng)立者 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圖源:David Monniaux
一時間,阿諾德成為了世界矚目的科學家。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位諾獎獲得者不僅有過多次職業(yè)轉變,例如從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轉去了化學工程,還會說五門語言,會彈鋼琴、吉他和管風琴,而且除了會做高難度的科研實驗,還會在大花園里種植橘子、橙子、黃瓜、西紅柿和藍莓等眾多果蔬……
這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喜歡騎越野摩托車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P. Michel
阿諾德這樣的人是名副其實的博學者,而讓其獲得諾獎的科研工作其實也融合了化學、生物學、工程學和計算科學等學科。
事實上,有研究在專門分析了諾貝爾獎得主的職業(yè)生涯后發(fā)現(xiàn),諾獎獲得者大多都是不拘泥于自己的專業(yè),綜合了不同科學領域甚至是業(yè)余愛好的博學者。
博學多識的人有更強的創(chuàng)造力,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圖片來源:Pixabay
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較強的實驗能力和廣泛的愛好等特質,都有助于激發(fā)科學家們的創(chuàng)造力,從而實現(xiàn)科技創(chuàng)新。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科技創(chuàng)新已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解決全球難題的關鍵引擎,改變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未來命運。
為了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近些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科學教育。今年1月,我國教育部發(fā)布了《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旨在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更加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更加聚焦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育學生批判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加關注激發(fā)學生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
而在孩子們的科學探索旅程中,各種產品也在試圖提供幫助,試圖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近期,《萬物》雜志通過“萬物青少年選擇獎”年度榜單,鼓勵小讀者們發(fā)出自己內心的聲音,推薦真正喜愛的科學產品,幫助更多人愛上科學,快樂學習。在孩子們踴躍的投票中,有一些科學產品獲得市場關注,例如:學而思大科學。
“萬物青少年選擇獎”年度榜單 - 知識類產品/APP
學而思大科學以注重孩子的動手實驗和科學思維培養(yǎng)為特色,旨在激發(fā)孩子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和探索欲望。通過提供豐富的科學實驗,學而思大科學希望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轉化為直觀的體驗,逐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每節(jié)課上,學而思大科學課上的主講老師都會帶領學生們動手做實驗。
在課程結束后,孩子們會親手完成一件屬于自己的科技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他們學習成果的體現(xiàn),更是科學思維與動手能力的見證。這種“學以致用”的教學方式,意在幫助孩子在實踐中感受科學的魅力,實現(xiàn)“從知識到能力”的跨越。
之所以會如此重視科學實驗,學而思大科學課程主要是出于這幾方面的考慮:
- 讓枯燥的科學變得簡單有趣
在學而思大科學實驗課上,科學知識點的講授被轉化為充滿趣味的手工課,晦澀難懂的科學公式或者科學原理無需死記硬背。
以光學、電學知識為例,課本里的光電知識要求搭配實驗,但現(xiàn)實中這項要求的落實困難重重,這也導致無數(shù)孩子甚至是初高中生們對光電知識都望而生畏。
但在學而思大科學課上,孩子們則會通過一系列小實驗,例如做一個回形針開關來控制電流的接通或斷開,從而親自探索科學知識背后的基本科學原理。
老師在指導孩子實驗的同時,也會引導孩子思考哪些材料和方法也能用來做電路小開關等等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 助力孩子輕松應對考試重點
小學階段,其實是培養(yǎng)孩子實驗興趣和能力的關鍵階段。因為和初高中階段相比,孩子在小學階段的自由探索時間相對較多,而這時候也正好是孩子們好奇心最強烈的時期。
在課程的設置方面,學而思大科學也考慮到初中科學內容的主要知識點,其實在小學科學中就都有對應的內容,而且新課標明確要求加大實驗考查力度。
因此,何不在孩子們好奇心最強、也最有時間的年紀,用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動手實踐、實驗探索等學習形式做好科學教育呢?
以小中階段孩子的科學課程標準知識點為例,1~6年級的學習知識點只有880個,到了初中直接翻倍到2200個;
而學而思大科學的知識點有3260個,基本上在小學階段,孩子就可以通過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的形式,提前接觸一遍知識點。
然而,目前大多數(shù)小學課程并沒有深入地講授科學,專門的科學實驗課程也通常是從中學階段才開始的,而到了那時候孩子們大多學業(yè)繁重、面臨著較大的升學壓力。
為了填補小學階段缺少科學實驗課這一空白,學而思大科學課上的主講老師每節(jié)課都會帶領學生們動手做實驗,完成一項科學實驗或者一個科學作品。
誕生了10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世界頂級的研究型大學芝加哥大學曾有一項研究表明,當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科學概念時,學生對它的理解更加深刻,科學科目的考試成績也更好。
在孩子們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另一項研究也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學生在動手學習時對科學概念的理解提高了36%。
- 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和科學熱情
在某種程度上,創(chuàng)造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實驗通常需要孩子們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想象新的可能性,鼓勵孩子跳出固有思維模式,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力。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參與動手科學項目的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提高了50%,因為他們很多時候必須想出獨特的解決方案來應對所面臨的挑戰(zhàn)。
值得一提的是,學而思大科學指導孩子的老師們都畢業(yè)于國內外知名高校,教研團隊更是高達40多人。此外,老師們也是科創(chuàng)活動的資深專家
這些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不僅學識淵博,更善于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孩子的科學興趣,提升學習效率。
在老師們悉心的指導下完成科學小實驗或作品,孩子們能將科學教育與愉快的經歷聯(lián)系起來,從而更有可能以開放、熱情的心態(tài)迎接未來更有挑戰(zhàn)的學習。
而且,大科學課程的實驗貫穿了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等學科領域,這也非常有助于孩子們成為跨學科的人才,以更好地應對日益復雜多樣的挑戰(zhàn)。
除了在課堂上做科學實驗,學而思大科學還帶領孩子們親自參與許多科學領域的科創(chuàng)活動,嘗試完成一個個科創(chuàng)作品。目前,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航天科技和生態(tài)環(huán)保等領域都有很多科創(chuàng)活動的參與機會。
在過去一年里,學而思大科學有數(shù)萬名學生獲得了省級以上獎項,90%以上的在讀學員至少獲得過一個科創(chuàng)活動獎項。
豐富的課程和活動通過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也能減少孩子們玩手機、刷短視頻的時間,進行更有價值的玩耍和學習。
大科學課程結束后,孩子們不只是提高了實驗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更是開發(fā)了自身的潛力,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從而在校內校外大放光彩!
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各個地方的政策都在大力培養(yǎng)和支持科技人才。不管是在學校里還是步入社會中,科技人才通常都有更多的升學機會,以及更好的就業(yè)前景。
在廣闊而錯綜復雜的科學技術領域,學而思大科學正在成為孩子的專業(yè)指導員,帶領孩子開啟一場輕松有趣的科學探索之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