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日,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之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經兩次拒絕了與美國簽署礦產協議。而這次會面最終以澤連斯基被特朗普趕出白宮收場,這一幕也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澤連斯基當天表示,他并不認為自己需要為當天早些時候在白宮面對媒體時與特朗普發生的激烈爭吵向對方“道歉”。不得不說,澤連斯基確實是個硬漢,跑到美國尋求援助,結果卻把美國總統和副總統在白宮給懟了一番。對此,網友們還用AI生成了一幅搞笑的圖片。
其實,這次“鬧崩”事件中,副總統萬斯“功不可沒”。可以說,這個“鍋”恐怕還是要扣在北美第一“噴王”、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副總統萬斯的頭上。
據報道,會晤初期,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就礦產協議及烏克蘭的安全保障問題進行了討論,但氣氛逐漸緊張。此時,萬斯積極介入,他首先對特朗普的外交努力表示支持,并批評前任總統(暗指拜登)對普京的強硬表態未能奏效。然而,澤連斯基對此提出質疑,指出自2014年以來,無論是奧巴馬還是特朗普執政期間,美國的外交路線都未能阻止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
澤連斯基的反駁顯然觸動了萬斯的敏感神經。他開始轉移話題,質疑烏克蘭的征兵問題及戰爭能力,暗示烏克蘭已無力再戰。澤連斯基則反駁稱萬斯對烏克蘭情況不了解,無權指責。
隨后,萬斯對澤連斯基的態度提出了嚴厲批評,指責其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攻擊正試圖幫助烏克蘭的政府是不尊重的表現。萬斯還翻出舊賬,提及澤連斯基去年10月訪問美國時參觀賓夕法尼亞彈藥工廠,暗示其為民主黨站臺,進一步激怒了特朗普。
在萬斯的推波助瀾下,特朗普也加入了爭吵,他強調烏克蘭目前面臨巨大麻煩,沒有資格對停火協議挑三揀四,并警告澤連斯基如果沒有美國的軍火支持,戰爭將在兩周內結束。澤連斯基則毫不示弱,表示烏克蘭不是在打牌,而是在保衛自己的國家。
最終,這場爭吵在特朗普要求結束會議后告一段落。事后,雖然特朗普和澤連斯基再次進行了會晤,但顯然已無法挽回之前的裂痕。特朗普甚至要求通知烏克蘭代表團盡快離開。
分析人士指出,萬斯在這場爭吵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一方面通過表忠心,積極維護特朗普的權威和尊嚴;另一方面則通過公開羞辱澤連斯基,滿足特朗普的某種心理需求。然而,萬斯的這種行為不僅導致美烏礦產協議擱淺,還可能對美國的歐洲政策產生負面影響,暴露了美國的傲慢和咄咄逼人。
此外,萬斯的積極表現也被視為其個人野心的體現。作為特朗普的副手,他顯然希望通過表現出忠誠和賣力來贏得特朗普的贊許,為四年后的總統競選鋪路。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在白宮當著記者的面爭執了整整10分鐘,隨后澤連斯基憤然離去,連飯都沒吃就乘飛機直奔英國。
當地時間3月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英國首相斯塔默在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上演了“兄弟情深”。
英國毅然從美國手中接過了“援烏大旗”,這究竟打的是什么算盤呢?難道是要和美國唱反調嗎?英國與烏克蘭簽下了一筆高達22.6億英鎊(約合人民幣207億元)的貸款協議,專款專用于“強化烏克蘭國防能力”。
然而,英國真的愿意拿出真金白銀來“扛起援烏大旗”嗎?這個沒落帝國哪里來的錢?從協議內容來看,原來英國是在慷他人之慨。協議上白紙黑字寫著: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來還貸。自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以來,西方凍結了俄羅斯約3000億美元的海外資產,其中大部分在歐洲。
據悉,這筆貸款的期限為10-15年,雖然利率比市場價低,但烏克蘭在戰后必須承擔還款義務。
戰爭結束后,英國企業還將優先參與烏克蘭的重建項目,那才是真正的“大蛋糕”。
按照澤連斯基的說法,“這是烏克蘭的救命錢,用來保衛我們的土地”。然而,這筆貸款以“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為還款來源,實質上是將烏克蘭的未來與西方對俄制裁深度綁定。
這相當于澤連斯基前腳剛拒絕了美國“拿礦產換錢”的霸王條款,后腳就接過了英國這杯“毒酒”。
英國這招比美國還高明:不用派兵上前線,光靠金融手段就把烏克蘭綁上了戰車,還順便把俄羅斯的錢給花了。
今天拿俄羅斯資產擔保借錢,明天說不定連黑土地都得押上。所謂的“貸款”,不過是把烏克蘭變成了西方的金融工具,把國家當成了抵押品。
這種操作既規避了直接動用英國納稅人資金的輿論風險,又將烏克蘭推上了“必須長期依附西方”的絞刑架,逼著它必須跟著西方一條道走到黑。
消息一出,俄羅斯外交部直接開罵:“這是強盜行為!”而網友們更是炸開了鍋:“英國這是拿別人的錢裝大方啊!”
但問題來了:凍結的資產能隨便用嗎?
在國際法上,凍結資產和沒收資產是兩碼事。按照現行規則,凍結只是臨時措施,資產的所有權仍屬于俄羅斯。
用別國凍結的資產當擔保借錢,這種操作簡直是流氓條款的合法化。這開創了破壞國際法的危險先例,今天能這么對俄羅斯,明天就能對任何國家玩這套。
這種操作將西方主導的“長臂管轄”升級為赤裸裸的資產掠奪,徹底撕下了“基于規則的秩序”的偽裝。
英國這波操作實際上為未來局勢埋下了隱患。若沖突緩和,這筆賬該怎么算?俄羅斯會認嗎?歐盟敢跟進嗎?一旦凍結的資產解凍了,烏克蘭拿什么來還?
再來看烏克蘭的需求。烏克蘭國防部副部長博耶夫直言,前線急需防空系統、導彈、裝甲車和彈藥。
說白了,這20多億英鎊就是“續命錢”,但面對俄軍的攻勢,這點錢能撐多久?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英國此時出手,既是在表面上對烏克蘭進行“外交救場”,意圖博得滿堂彩,更深的用意在于向國際社會釋放信號:即使美烏關系出現波動,歐洲仍會承擔援助烏克蘭的責任。斯塔默提議的“歐洲派兵+美國支持”的維和方案,就是試圖將美歐援烏行動綁定在一起,強化英國作為跨大西洋紐帶的作用。
根據協議內容,這筆錢將全部用于“強化烏克蘭國防能力”,說白了就是用來購買武器彈藥、修建軍事設施。
英國BAE系統公司的導彈生產線正在晝夜不停地運轉,流水線上每90分鐘就能下線一枚“風暴陰影”巡航導彈。這些單價高達380萬英鎊的殺人機器,將沿著第聶伯河劃出致命的弧線。同時,英國還提議用凍結的俄羅斯資產收益為烏克蘭生產武器,并拉上法國公司搞合資企業。這背后,歐洲軍火巨頭們早已摩拳擦掌——BAE系統等公司的股價近期又漲了一波。戰爭生意,從來都是穩賺不賠的。軍火商才是最大的贏家。
別忘了,協議中還規定“英國企業將參與烏克蘭的重建”。這意味著這筆錢很可能會通過采購英國設備、聘請英國顧問等方式,部分流回英國的口袋。
這叫“左手給錢,右手收回”,與美國軍火商的操作如出一轍。英國的貸款看似慷慨大方,但實際上與美國的礦產協議異曲同工——前者攫取了俄羅斯資產的處置權,后者則垂涎烏克蘭的稀土資源。西方所謂的“援助”本質上都是對烏克蘭剩余價值的瓜分。
而西方各國表面上舉著“支持烏克蘭”的旗號,暗地里都在盤算著怎么吃上這塊肥肉。
這場交易讓我們再次目睹了一場21世紀西方國家的“文明掠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