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20年,通曉業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1994年,北京張百發副市長立誓,1998要讓北京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4平米。為什么是這個目標?有個說法是對標當時的香港,人均是接近15平米。這數字在當時也不算寬敞,還不如日本東京的20平米呢。
不過即便是人均14平,對于當時的北京來說也是很大的難度,畢竟那會兒才8.3平。而且是從1978年的4.5平,經過了16年建設才達到的。那要在4年內接近翻番,難度就更大了唄。畢竟當時的北京人口已經從1978年的880萬,增長到1994年的1100萬了。
雖然難度大,但張市長也實現了他的誓言,到1998年達到了14.2平米,北京人的平均住房環境改善了很多。
之后就是停止福利分房改成住房貨幣化了,北京人的居住面積更是大幅提升。如今的官方數字已經是人均33.4平米,也就是三口之間要擁有100平的大兩居或小三居。如果沒達到,那就屬于拖了北京人的后腿。
不過話說回來,我在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看到過各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積,驚訝的發現,北京接近翻番,但香港卻只從15平增加到17平,而東京竟然從20平降到了18平,弄的我都懷疑是不是搞錯了?
今天又查了查這倆城市是人均面積,竟然幾乎沒有變化,仍然都是17/8平米。也不知是統計口徑不對,還是說真的沒發展?
但想想也有可能確實是沒增長吧,畢竟現在香港的人口已經從當年650人增長到750萬了。東京也從1200萬漲到了1400萬,增幅跟香港差不多,也不知日本在人口下降的大趨勢之下,東京怎么勾引來的那么多人?
對了,還有個數字,當時香港的住房擁有率是48%。這數字弄的我當時也挺懷疑的,都四小龍這么多年了,怎么還有一多半家庭沒房???
而且那會兒查了一下,香港650萬人組成了接近300萬個家庭,但可交易的房產卻只有240萬套。難道相差的60萬個家庭睡馬路嗎?
這倒不難想明白,買不起房的就租房,租不起整套的就租單間,或者是政府公屋(公租房)都行,甚至還有專門給窮人準備的籠屋什么的呢,怎么都能活。
今天又看了一下數字,28年過去了,香港住房擁有率增長不大,不過是漲到51.4%,比當年才增長了3%左右。
反觀北京呢,當時的住房自有率也就30%吧,畢竟當年大多數家庭的房子還是“公房”呢。而現在的北京,住房自有率已經是85%了。當然,這其中有15%是郊區的自建房家庭,城市住房自有率是70%。但這也已經很高了,幾乎是全世界大城市中僅次于新加坡的高比例。
總之吧,雖然很多人罵北京的房價高,但這20多年來也是有大量的北京人買了房,要不然也住不下這現在的2200多萬人。雖然都說買不起房子,但人均面積和住房自有率也都翻了番。當然,這只是平均值,至于是否拖后腿了,只有自己知道……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共號,有房產相關問題可以向我提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