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一個看似矛盾卻普遍存在的話題,對往日時光的回顧,對逝去時光的緬懷。而老照片作為記憶的載體,最能勾起回憶。這些80年代的老照片,是一段封存的歷史,記載著無數往事的印記。它們如同泛黃的畫卷,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流轉。時代變遷、生活變化,這些老照片,是否勾起了您塵封心底的點滴往事?
走進舊時光,凝固在老照片上的城市記憶。
1984年,太平路上,正在攬客的兩位嶗山旅游司乘人員。
1984年,公園里,一位“氣功大師”正在給市民“隔空發功”。
1987年,臺東三路市場樓外。那時還沒有改造的老商街,同樣是每日里人流擁擠,體現出另一種繁榮與喧囂。
1987年,中山路一家國營飯店內,“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格外醒目。
1987年,中山公園兒童樂園新增部分游樂設施,“大小兒童”紛紛前來嘗試。
1988年,中山路膠州路拐角的青島國貨公司。
1988年,一位外地人站在中山路一家照相館的櫥窗前。
1988年。滄口區一居民小區的納涼晚會。
1988年,李村路、濟寧路路口,一群進城打零工的務工者。
1988年,李村河道上的冬日大集。歷史悠久的李村大集于2016年6月28日晚18點正式“封集”,告別了李村河橋底,搬遷到了重慶中路與青山路口的位置。
1988年,青島市密封公司油密廠工人一邊吃著午飯,一邊觀看著生產進度榜。
1990年,青島國棉六廠“郝建秀小組”的班前會。
1990年,四方海云庵糖球會開幕式,前來觀看參會的市民。在經過幾年的恢復試辦后,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愈來愈高。1990年2月11日至13日,青島市四方區政府首次舉辦了"海云庵糖球會"。當天有三十萬市民涌向海云庵附近,一天內賣了約五十萬支糖球。
1990年,四方路“大茅房”前的商販。四方路“大茅房”位于黃島路、博山路和四方路夾角處,與博山路15號的里院相接。在島城所有的公廁里應該是最有名的,作為青島一座另類的地標性建筑,可謂無人不知。
1991年,中山路膠州路的人行過街天橋。這座架設于老國貨公司、新華書店、老環球之間的天橋,在歷經34年風雨之后,2020年與我們說了再見。
1991年3月5日“學雷鋒日”,青島自行車公司大飛輪廠青年義務修車隊走上街頭,為市民免費修理自行車。
1991年,中山路街頭的擦鞋師傅。那個年代街上非常流行擦鞋,擦皮鞋雖然不起眼,卻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幾乎每個主要路口和市場門口都會有這么一群人。
1991年的青島東部,那時的五四廣場周邊還是一片田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新市府辦公大樓在原浮山所村地區落成,以前的一片莊稼地的地方在數年間變成了青島政治、經濟、金融、文化、商業的核心區域。
1992年,上海路與萊州路的鐵路道口,一位鐵路值班人員正在維護交通秩序。
1992年,青島第二毛巾廠企業倒閉,有關部門在廠區內組織設立了勞務市場,幫助失業工人尋找新工作再次就業。
1992年,中山路上的一個公共電話旁,一位年青人正在打電話。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BP機流行并開始成為一種時尚,可以說直接加速了公用電話的普及。很快,大街小巷中各種公用電話不斷出現。
1992年,市政人員正在開挖遼寧路一路段,當年青島市區頻繁的挖路讓市民怨聲與質疑聲不斷。
1992年,身高2.28米的國家男子籃球隊隊員穆鐵柱被請到制藥廠聘為名譽廠長。當年穆鐵柱給法莫替丁做的廣告轟動一時,也為企業帶了巨大效益。
1993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內,一位婦女手提餐盒給市場攤販送外賣。當年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那可真的火,和武漢的漢正街、沈陽的五愛街齊名的中國三大小商品市場之一。
1994年,上班路上的青島雙星集團公司職工。
1994年,青島市城市首次禁放煙花爆竹,太平鎮的一場婚禮上請來了軍樂隊表演,讓人感覺新奇。
他,用鏡頭記錄時光的流轉,用影像來致敬這座“城”。他就是青島資深攝影家、青島日報社原攝影記者王群。
一張張老照片描繪著對城市的熱愛,也為青島城市發展變遷留下珍貴史料。在王群的作品里,我們能深刻體會到城市的發展速度,感嘆歲月流逝的同時,更驚覺城市的滄桑巨變。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