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歷史劇或者歷史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在清朝以前的王爵都是以國家命名,例如魏王、秦王、燕王等,封王是秦始皇之后冊封臣子的最高爵位。但是清朝的王爵命名卻是廉親王、睿親王、肅親王等。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奇怪的現(xiàn)象呢?
封爵從夏商周開始就有了,那個時候天子分封諸侯的名稱都是地名,例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需要派自己的子弟功臣到這些封地去戍守邊疆開拓領土。那個時候的爵位既是一種榮譽更是承擔帝國軍事安全的功能屬性。
秦朝統(tǒng)一天下之后,諸侯的這種功能屬性沒有了,純粹成了一種榮譽。但是秦帝國的步子邁的太大了,扯到蛋了,沒有了承擔軍事職責的諸侯鎮(zhèn)守地方,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秦帝國轟然倒塌。取代秦帝國的漢帝國吸取了教訓,采取了郡縣和分封相融合的制度,于是他們采取了周朝的分封傳統(tǒng),分封了七個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韓王信、長沙王吳芮,同姓王中,劉邦的長子劉肥被封在齊地,劉肥的封號便是“齊王”,劉恒是代王,這是某種程度延續(xù)了春秋時期的傳統(tǒng)。但是這種制度果然如李斯預料的那樣,隨著諸侯跟天子的血緣逐漸疏離,擁有著強大軍事、經濟勢力的諸侯們在文景時期就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
此后的歷朝歷代,雖然已經充分認識到郡縣制的官僚系統(tǒng)更加穩(wěn)定,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已經成了大勢所趨,但是分封制度并沒有完全消失,而是反反復復的回歸,也造成了很多混亂,例如西晉司馬家大肆分封諸王導致了八王之亂,明初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兒子們導致了朱棣的叛亂。在這種反復拉扯下,古代的君王中逐漸的總結出了一套辦法來限制諸侯的實力和特權,例如李唐時期,大部分王爵都是榮譽和待遇,沒有實際的封地,只是享受相應封地的稅收,于是就逐漸出現(xiàn)了有一些王爵采用了吉祥話,例如唐宣宗即位之前就是光王。宋朝基本是沿用了吉祥話的慣例,例如趙佶的端王、趙構的康王等。
朱元璋建國之后,由于他更信任自己的兒子,于是又恢復了分封建國的傳統(tǒng),這樣的化王爵名號再次跟地理掛鉤了,例如親王、遼王、燕王等。雖然朱棣后來極力削藩,但是他削的是藩王們的特權,但是地理概念沒有取消。所以明朝的王爺仍然是以地理為主,只不過明朝是把藩王們圈禁在封地之內。
清朝建國之后,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徹底取消了貴族分封領地的制度,爵位跟地理脫鉤,于是取用了吉祥話的命名方式。例如,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被稱為“廣略貝勒”,漢文意思就是“足智多謀的王”,多爾袞的睿親王意思是“聰明的親王”、額爾克楚虎爾的豫親王意思是“勇敢的親王”、濟爾哈朗的鄭親王的意思是“重大的親王”等。
清朝爵位與地理脫鉤跟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是有關系的,在關外的時候土地是無限大的,但是意義不大,反倒是兵馬才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于是早期的滿清貴族們的都是跟自己的部隊綁定的,而不是跟封地綁定。
滿清入關之后,他們面對的軍事壓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的多,他們必須集中力量來抗衡一切的挑戰(zhàn),他們?yōu)榱税矒嶙钅艽虻臐h人軍事集團,于是冊封了四個漢人親王,分別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孔有德,命名主要是沿用了明朝對四人的封號,同時給了四人各一個省的封地。結果沒過多少年就爆發(fā)了三藩之亂,差一點就把滿清趕回關外老家。這個教訓太痛了,讓滿清認識到給貴族們封地的危險,于是從此以后滿清采取了封而不建的政策,把宗室都集中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祿待遇、王府官員、護衛(wèi)等全部納入國家統(tǒng)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規(guī)定給予。他們沒有皇命不得離京,以避免在地方擁兵自重,同時軍權全部收歸中央,若遇征伐,再臨時派親王們帶兵,有時皇帝干脆自己御駕親征。雍正上臺后更絕,發(fā)布一系列命令,斬斷了旗員和旗主之間的隸屬關系,并且把八旗人事大權收為己有。
由于爵位再次跟地理脫鉤,命名就再次回到了吉祥話的規(guī)則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