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轉自微信公眾號"誰最中國"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來自網絡」
大地上有無數的塔,你曾經走近哪一座?
這座塔,等待了千百年,讓你去見它。當你站在塔下,這方水土的文脈、幾部壯闊的歷史、無數人情的悲歡,也都前來際會。
在我們的文化里,對塔向來是極為敬重的。一座塔,世世代代鎮守著一片土地。在區位上,塔是一個醒目的地標。在文脈里,塔也占有很重的分量。有塔的地方,就有我們的仰望。
時代的改變,悄無聲息,而又翻天覆地。但是只要能看見塔,我們就知道自己在哪。
塔,是時空里的坐標,里面供奉著人的理想。站在塔下,每一場交流,都是與內心的對話。你反復看這座塔,直到你的心里也裝下了一座塔。
( 由上至下)
西安 小雁塔
鄭州 嵩岳寺塔
蘇州 虎丘塔
北京 妙應寺白塔
一座塔的建立,分為兩步:
首先,用磚石或木構,建立起它的塔身。
然后,在歷代社會變遷、文學抒懷和世俗生活里,建立起它的文化形象。
汝州 風穴寺塔林
中國的古塔,按外形可以分為幾種:
朔州 佛光寺釋迦塔(應縣木塔)
樓閣式塔,最為常見,也是最有中國風格的一類建筑。
樓閣式塔由層層的樓閣和頂端的塔剎組成。樓閣部分是常見的木建筑樣貌,也會使用門窗、柱子、斗拱等木構件,或用磚石仿制的木建筑構件。塔內有層層樓梯,可供人登臨、望遠。
大理 崇圣寺三塔
密檐式塔,由樓閣式塔發展而來。
密檐式塔第一層塔身高大,布滿具有宗教意味的浮雕和仿木構件。從第一層往上,塔檐緊密重疊,而且內部是實心填充的,無法登臨——這也是它與樓閣式塔的最大區別。
北京 北海白塔
覆缽式塔,也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的一種佛塔類型,盛行于元明清。
覆缽式塔,下有須彌座,上有瓶狀塔身,塔身之上是高大的塔剎。因塔身白色,民間又常稱“白塔”。
北京 真覺寺塔
金剛寶座塔,因密教的盛行而建造,用來供奉金剛界五部主佛舍利。
這種塔的特征是有一個雕刻著眾多佛像的高大基座,基座上方有呈四周圍合之勢的五座佛塔,并以中間一座最為高大。
北京 萬佛堂花塔
以上是較為常見的幾種塔。
除此之外,還有裝飾繁復如花束的花塔、用于高僧墓塔的亭閣式塔、修建于交通要道上的過街塔,等等。
印度窣堵波 桑奇塔
塔,并非中國土生土長的建筑形式,它的淵源來自古代印度。
起初,古印度人筑塔,是為了埋葬佛的舍利,在梵文里,稱其為“窣堵波”。后來,印度塔隨佛教傳入中國,在嵌入亭臺樓閣體系之后,又衍生出不同的樣子,林立于中國大地。
今天看古印度的塔,你可能會覺得,它們跟中國塔完全是兩回事:半圓倒扣的墳冢式窣堵波塔,外形低矮,神采黯淡;哪怕后來在犍陀羅地區發展形成的高塔,與中國的樓閣式塔比起來,不僅形象差異懸殊,氣質也沒有那般壯麗與飄逸。
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佛塔作為一種舶來品,在中國扎下根來,并且在中國文化不斷的雕鑿下,形態、結構和功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化融合所帶來的改變,不僅僅是外貌上的,還有基因里的。
錦州北鎮 崇興寺雙塔
如果要找一種藝術形式,展現中國文化對異域文化的吸收、內化與再造,那么,塔是再合適不過的。
在漫長的歲月里,塔能為眾生提供庇護和指引,恰恰因為它對世間的一切都是包容的。經歷過千百年的興衰之事,塔在接納著不同文化的改造,寄托著無數人的感懷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塔也在不斷豐富著自己的內涵。
一座有生命力的塔,絕不應是守著舊生活的頑固不化,而是既通著來時的路,也能望見未來的方向。塔,是隱藏在不確定性中的一個確定的理想。
泉州 東西塔(鎮國塔和仁壽塔)
塔在中國的演變,兵分兩路:一路是基于佛教意義上的漢化,一路則完全是世俗功用。
塔,曾經像是天國與世俗之間的一個支點,微微搖擺,諱莫如深。北魏名臣崔光,曾強烈反對靈太后登上永寧寺塔,因為他擔心,佛塔一旦成為人們觀賞美景的平臺,就會失去讓人虔誠禮拜的崇高和威嚴,淪為人們的生活基礎設施。
許多我們今日習以為常的事情,放在當初,都可能是驚世駭俗的創舉——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都應佩服最初那個執意要登上塔、看看風景的人。
塔,是人建起來的,決定了它的命運的,也終究不是嚴苛的教義,而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心之所往。唐宋之后,民間大規模的登塔觀賞之風,開始盛行起來。塔,由信徒的宗教迷狂,向世俗生活一路傾斜,變成了人們登高遠眺美景、舒展胸懷抱負的平臺。
杭州 雷峰塔
宏麗的中國塔,仍然在盡力彰顯著自身的神圣與崇高,未曾失去它的佛性意味。然而,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浸染下,佛塔的宗教色彩被逐漸淡化,并慢慢與世俗生活相融合。
唐代有一個著名的文化事件,叫“雁塔題名”。長安大雁塔曾是玄奘法師存經之塔。然而,新科進士們熱衷于到大雁塔來題名紀念,刻石長存,不為求取佛經,只是希望借些彩頭,寄寓未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佛塔沒有了原先的宗教性,但那種永恒的精神,仍然在生活里給了人們不滅的希望。登塔與題名,使其由宗教意蘊濃厚的象征物,變成了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象征,成為了實現人們現世理想的文化符號。
西安 大雁塔
塔,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個至高點。久而久之,塔也成為了中國風景的一個標志。
城市里的塔,寺廟中的塔,山水間的塔……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空間意識和審美方式。除了宗教崇拜,登臨觀賞、補全風水、地標點景、表彰文風、瞭敵警戒……都是中國塔在現實中逐漸增加的功用,并成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塔的發展,貫穿著中國文化里的“實用理性”精神。塔,不是嚴肅淡漠的祭品,而是時刻關切著人間的冷暖,成為一種面向生活的精神昭示。
蘇州報恩寺塔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塔為人們保存了一份情懷。
有人會憶起昔日塔下的生活:沒有車水馬龍,沒有燈紅酒綠,沒有喧囂,沒有誘惑,沒有墮落,只有熱情、誠實、質樸的人……說得好像只有過去的人,才配擁有那座塔。
但是,根據生活經驗,任何“過去”,都曾經是“新”的。歷史也告訴我們,再神圣的塔,也終將置身于最平凡的生活。
塔,可以為我們提供安全感,可以成為人的精神庇護所。但是這一切,首先要由我們自己去尋找。所有的真理都是陳舊的,所有的領悟都是全新的。新與舊之間發生改變的,表面上是人與塔的關系,其實是人與自己的關系。
洪洞 飛虹塔
古往今來,建了很多塔,倒了很多塔,建了倒、倒了再建的還有很多塔。每座塔有不同的樣式,不同的故事,也有不同的命運。
那些名滿天下的塔,還能繼續承載多少寄托?那些湮滅無聞的塔,為人間留下了什么印跡?那些重新建起來的塔,還是當初的塔嗎?
世界在變化。但是,一座塔對我們而言,永遠可以是空間距離與時間距離最近的東西。我們會帶著懷古的心態去看一座塔,同時期待在與時空對話的時候,在自己的心境里叩開一個新的角落。一座靜穆的塔,讓我們看清時間的樣子,讀懂存在的意義。
一種文明的偉大之處,或許并不在于它有多么古老,而在于它在哪怕最變幻莫測的局勢里,在面臨新的交流與挑戰時,仍然懂得融會貫通,出入于理想和生活之間,開出新的生命。
我們在塔的身上,所看到的,是歷史的命題,也是尋常的考驗——要實現這一切,時間與智慧,缺一不可。
一個地域空間,需要一座塔。在一個人的生活維度里,同樣需要一座塔。一座塔,告訴我們,去莊重認真地對待每一個日常;同時也提醒我們,真正擁有一座塔,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