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祝她玩得開心?!?/p>
剛看到“旅行青蛙宣布終止運營”的熱搜消息時,小圓說她心里有種“盲目的自信”,覺得游戲一定會好起來,覺得“我的蛙不會離開我”。
但她還是在評論區里留下了一封信,信當然是寫給蛙兒子的,內容很長,但最后一句話是這么寫的:
“庭院的新三葉草還沒有發芽,我的蛙蛙也還沒有回家,但麻麻希望你這一趟和以往的每一趟一樣,能玩得盡興,麻麻愛你!”
信的結尾不是道別,因為小圓知道“她很愛我,不會輕易放棄,所以我只祝她這一趟玩得盡興?!?/p>
會給蛙兒子寫道別信的不止小圓一人,前幾天在小紅書,時常能看到玩家在與自己的蛙蛙道別:
但正如小圓所說,《旅行青蛙》確實不會“不會輕易放棄”。
1
2月25日《旅行青蛙·中國之旅》官方在各個社交平臺上發布了“給養蛙人的一封信”,目的是給此前的“停服流言”做出官方解釋:
“由于一些不可抗力,我們不得不關閉VIVO渠道的服務。但請大家放心,官服和其他渠道目前仍在正常運營中,大家可以繼續正常體驗游戲,小青蛙的中國之旅還在繼續。我們也會竭盡全力,讓這段旅程長一點,再長一點……”
總結起來就是,《旅行青蛙》在VIVO手機端的渠道服確實會關閉,但其他服務器不受影響,玩家仍可繼續體驗游戲。
其實這則消息也不算新,幾天前官方就已經在游戲內以公告的形式,告知了所有渠道服玩家:
最開始,公告并沒有掀起什么風浪,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當它被更多玩家轉發,進一步傳播后,內容很快就變了味。
人們開始誤以為,停服的是整個《旅行青蛙》游戲。
即便官方隨后下場表了態,明確表示關的只有渠道服,但微博上的熱搜依然是極具誤導性的“旅行青蛙宣布終止運營”:
這條熱搜最高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單第二的位置
再加上為了博得點擊量,不少資訊類APP會在推送時隱去“渠道服”這個關鍵信息,一度傳遞出一種“曾經爆火的現象級游戲,多年后慘淡收場”的悲情色彩,而互聯網又向來對“反轉”最感興趣。
自2018年《旅行青蛙》成為現象級游戲爆火之后,這可能是很多人第二次看到關于它的新聞,但在它銷聲匿跡的7年里,蛙蛙自己的反轉故事,同樣不少。
2
此前,很多人對《旅行青蛙》的最后一個印象停留在它18年初爆火后,熱度迅速減退,到了18年年中,已經很難再看到和蛙相關的討論。
熱度驟減,主要和游戲本身的屬性有關。由于玩法以放置休閑為主,內容無法支撐起社區的持續討論;再加上開發商為日本公司,所更新的景點、伴手禮還是對中國玩家來說略顯陌生,在過了新鮮勁后,討論度降低也可以想象。
但早在18年4月,阿里巴巴就已經和原開發商Hit-Point合作并取得授權,將在未來上線一款以國內景點、美食為主題的中國版《旅行青蛙》。
中國版里有更符合國內特色的小吃和紀念品
但誰也沒有想到,這款名為《旅行青蛙·中國之旅》的游戲,一直推遲到兩年后,也就是2020年12月才匆匆上線。
可想而知,彼時蛙蛙的熱度已經有所消退。但會推遲這兩年,現在看來是多方因素的結果。
從18年3月開始,國內游戲市場進入了長達9個月的版號寒冬期,直到2019年中,《旅行青蛙·中國之旅》才“趕到晚集”,拿到了自己的版號。
在沒有版號的日子里,阿里一直試圖從更多角度拓展這只青蛙的商業模式。由于原版游戲以“佛系、放置”為主,本身的氪金需求不大,女性用戶占比多,所以阿里也將它的早期商業價值放在了引流、導量等屬性上。
就比如,《旅行青蛙》在中國最早的一次測試,運行平臺居然是淘寶。
變成H5小游戲的《旅行青蛙》,是淘寶當時踐行的“利用游戲引發關注討論,進而提升用戶留存和日活”的運營策略。此前淘寶善用此道,曾將另一款現象級手游《寶可夢Go》改編成了“捉貓”小游戲,放進了16年的雙11大促中:
《旅行青蛙》在加入淘寶后,其天生具備的“旅行”“紀念品”等主題,也為平臺的品牌聯動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隨后幾個月,它接連與共享單車、KFC、滴滴出行等不同類型的產品展開聯動:
雖然青蛙在阿里的商業版圖上大放異彩,但作為游戲的它,依舊無法達到當年的高度。
3
2020年,拿到版號的《旅行青蛙·中國之旅》正式上線,正式開啟了它作為一款游戲應用的運營生涯。
雖然已經遠離了話題中心,甚至短暫地給淘寶“打過工”,但官方沒有改變這只青蛙作為休閑、放置游戲的核心玩法。
和之前一樣,游戲沒有什么中重度付費點,每天幾乎只需要在線十來分鐘,玩家能做的,依舊是在家中等待那只外出云游的小青蛙歸來,只不過這次它寄來的是印有中國景點的明信片。
和《旅行青蛙》在中國的第一次爆火不同,熱度消退后的新版本,形成了一個很難被外界感知到,既“佛系”又“硬核”的玩家生態。
“佛系”指的是所有還在堅持蛙蛙的玩家,對待游戲的態度都近乎一致——他們不會耗費太多時間,不去看什么“攻略”,更不在玩家社區里發布過多的內容。
三年前,我在旅行青蛙貼吧里注意到了喜歡“隨緣記錄蛙蛙近況”的小地瓜,她在貼吧的更新頻率就和游戲本身一樣佛系,每隔幾個月,她便會隨機發布一次動態,有時是青蛙歸來,有時是小草冒出了新芽,每次都只有幾句話和一些記錄狀態的圖片:
小地瓜的記錄貼在2022年一月后便不再更新,她后來告訴我原因是“換了手機找不回帳號,加上平時生活比較忙,后面慢慢就淡忘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玩家又格外“硬核”。因為對于他們來說,蛙兒子不是一個只存在于游戲的虛擬寵物,更像是一個真正的精神伴侶。
小地瓜覺得自己會堅持養蛙兒子三年,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在于“陪伴”——“我覺得無聊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點開看到蛙蛙在家里寫信、大口吃飯,就很滿足~”
她告訴我最多的時候一天會點開游戲六七次,就是單純為了“看蛙蛙”。
得知游戲即將“停服”后,為蛙兒子寫下道別信的小圓同樣覺得“她陪我度過了很多人生中的艱難時期”。
《旅行青蛙》最火的那段時間,小圓在讀高三,正好處在學業最繁重的階段,手機里什么游戲都沒有,但她唯獨保留了蛙蛙,對她而言,每天晚上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在刷題后,看一眼蛙蛙有沒有帶新照片回來。
“蛙蛙算是我一小半的精神支持?!毙A告訴我如果游戲不停服,她一定會一直玩下去,疫情那段時間,她用自己蛙兒子的名義給武漢捐了款,蛙蛙對她來說,也許已經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人”了。
“即使真的到了最后的最后,我也仍然相信我的蛙蛙,會和我愛她一樣愛我”,小圓最后如此說道。
4
盡管這次只是渠道服終止運營,但對于仍在堅持《旅行青蛙》的玩家來說,這只來中國旅行的“蛙兒子”,仍然需要更多關照。
去年6月,官方在小紅書上發布公告,表示即將暫停游戲內的人工客服服務:
由于本身盈利能力有限,游戲在過去的幾年里一直在縮減人力開支。一位接近項目組的朋友向我透露,如今《旅行青蛙》的項目組人員其實已經不足兩人,從官方的公告也能看出來,基本每個員工都身兼數職:
正在兼職客服的策劃
有人建議向官方建議,既然玩法不要求氪金,是不是可以考慮往周邊、手辦等方向發展一下:
但作為代理游戲,任何與IP相關的改動都必須經由日本方同意才能推進,國內的制作組也透露確實有過相關的周邊計劃,但因為監修問題,如今依然進展緩慢: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旅行青蛙·中國之旅》既沒有像它的前身那樣,在國內掀起熱潮;也無法憑借本身的內容引發高頻次討論;且由于監修的原因,國內的開發團隊更不能隨意拓展周邊商品,這都導致它變成了一款商業化不足預期的游戲——但這更凸顯了它之于玩家的可貴。
結語
在和玩家交流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是,幾乎所有人都提到自己之所以會喜歡這款游戲,是因為蛙兒子帶給他們的陪伴和驚喜——漫長的游戲時間里,他們已經養成了每天“看看蛙兒子,期待它寄明信片回來”的習慣。
但當蛙兒子真的要分別時,他們又能以非常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一切。
在我聯系的眾多玩家里,小信是真正的VIVO渠道服玩家,也就是說,再過一個月,她很可能就需要和自己的蛙兒子說再見。好在,目前官方提供了協助渠道服數據轉移到官服的服務,她和蛙蛙不一定會離別太久。
她也不認為這算是傷感的離別?!八心敲炊嗯笥眩S多好看的家具,還有很多護身符,就算是一個人也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只是我不能陪著他過完第五年了,還挺可惜的。”
不是離別,只是蛙兒子要出的下一個遠門而已。那么祝他玩得盡興,就足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